奎 燕
(梁王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 澄江 652500)
野红椿是云南乡土树种中最珍贵的优质用材树种之一,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通过样线调查法对澄江市野红椿生长现状进行调查,掌握澄江野生红椿生长现状本底资料,通过采取基础设施建设、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宣教活动、人员培训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野生红椿保护措施,加强对稀有物种的保护,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红椿(Toonaciliata):别名红楝子、赤昨工、埋用、赤蛇公、南亚红椿、香铃子,为楝科、香椿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树干通直,树皮灰褐色,鳞片状纵裂,树高可达35m,胸径110cm,小枝被锈色柔毛,渐变无毛,叶互生,偶数羽状复叶,小叶7~14对, 对生或近对生,长圆形或披针形,基部不对称,顶端尾状渐尖、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2.5~3.5cm,种子亮褐色,两端具膜质翅,每年 3-4月开花,种子5-7月成熟,种子细小,每千克约22万粒。红椿树种子易失去发芽力,宜随采随播,1年生苗高1m、地径大于1cm时即可出圃,食梢暝蛀食枝梢,金龟吃食树叶,天牛为害树干,白蚁危害根部,需及时防治。
野红椿是云南乡土树种中最珍贵的优质用材树种之一,素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澄江市海口镇永和、松园、新村、外浪塘等多个自然村分布的野红椿是澄江市唯一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乔木树种,连片且呈景观分布,树下可见天然更新小苗。海口镇永和、松园等地物种多样性丰富,地理区系与分布类型复杂,但优势类群不明显,各类物种种群数量相对较小,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紫茎泽兰、鬼针草、假酸浆等外来物种入侵严重,使得野红椿生存前景令人十分担忧,亟需在野红椿分布区建设野红椿保护小区,保护澄江市野红椿植物资源。
澄江市海口镇野红椿分布区位于澄江东南部,距县城23km,东邻宜良县,西接右所镇小湾,北接九村、右所两镇,因抚仙湖水由此经海口河流入南盘江,故名“海口”,境内最高海拔2183m,最低海拔1328m,为全县海拔最低点,海口镇除海口小三角洲外均是山区,境内山峰起伏、沟壑纵横、连绵不断,阶梯状地貌东低北高,形成了冷凉山区、和温热河谷的立体气候,山岭上森林茂密覆盖较好,全镇气候及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境内有清水河和南盘江绕境而过,其中红椿树就生长在海口镇的温热河谷地带,此地段降雨量丰沛、高温高湿,年平均温度16.8~23℃,绝对最低温不低于-8.6℃,光照强、年平均降雨量700~2200mm,温暖湿润,砖红壤性土及黄壤,是澄江市野红椿的主要生长地。
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野红椿的分布区域、面积、数量、小群落情况、树高、胸径、生长情况进行每木调查法调查,并且通过拍摄获得第一手资料。
在外浪塘村以及附近的水尾、甸朵、罗碧、永和、黄梨山等自然村开展野红椿资源调查,掌握资源本底资料,了解生长现状,为进一步繁育,扩大种群数量,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
通过现状调查,海口镇永和、松园、新村、外浪塘等多个自然村分布的野红椿数量约2000株,面积最大的是外浪塘的野红椿天然群落,保留了200多株野红椿大树,部分古树树龄估测在150年以上,树高可达25m,胸径90cm。该区域在《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1998)中被列为野红椿林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67hm2。在近年开展的实地踏查中发现,其分布面积已经缩小到3hm2,退化为不连片的残存植株,在这些野生种群中,当地居民为了保证农耕活动,铲除更新幼树,其天然更新条件被破坏,长此以往群落结构无法保障该物种的长期繁衍。加之现行野红椿的野外生境,面临着紫茎泽兰、鬼针草、假酸浆等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其生存前景令人十分担忧,根据调查结果和目前的形势,野红椿作为特有种群物种面临濒危的威胁。
实施海口镇永和、松园、新村、外浪塘等多个自然村野红椿分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落实具体的保护行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野红椿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坚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和谐发展,加强科学研究与规划,以实现野红椿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服务功能为价值导向,积极推动野红椿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
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一个中心,两线四点”的保护规划。以南盘江向北至桃园自然村、向南至汇口电站一条线,以外浪塘自然村为起点(海拔1330m)往西南方向,沿海拔高度升高,过水尾、甸朵以及黄梨山等四个自然村至1500m海拔高度以下,成为四个点连结的另一条线。
保护小区建设在永和行政村外浪塘红椿集中分布区,以点带面,实现澄江市海口镇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红椿的全面保护。结合重点区域生物地理区域的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完善保护地体系,编制合理规划和行动,对重要保护对象和保护区域,制定优先保护行动和保护措施。
通过繁育,扩大种群数量,为建设保护小区创造条件。设置固定样地,监测样地树种生长状况、野红椿大树群落和天然更新情况,研究野红椿在外浪塘地区的生长规律,为营造野红椿速生丰产林提供科学依据。
1)在野红椿已知分布区域开展现地考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建立县级就地保护点,并在外浪塘红椿集中分布区建立保护小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开展保护碑、保护牌、宣传牌、围栏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外浪塘红椿集中分布区设立1块保护宣传碑,在外浪塘、黄梨山、水尾、甸朵、永和、罗碧、松园各设立一块宣传牌,对野红椿分布区中较大树形进行挂牌,预计挂牌500块;设置围栏总长度2000m,布局在外浪塘野红椿集中分布区,此处野红椿分布密集,人为活动较多,潜在危害性比较大。
为随时掌握种子和基因保存情况,促进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需建设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种质基因谱系进行记录、更新。建设内容为种质基因信息管理系统一套,主要包括:系统的开发、设计、信息采集、更新和维护,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配置,每年开展监测和数据整理。
1)选择野红椿分布点附近适合区域,建立就地保护基地和就地保护点,以扩大种群数量和面积,为科研迁地保护中心的移栽提供缓冲和实验,为原生地野外回归提供经验。
2)利用3年时间,聘请2名野红椿专职管护员,对野红椿集中分布区及重点保护小区进行巡逻、监测和采集种子工作。
1)规范种子采集技术,制定行业或国家技术标准,明确采集的部位、数量,采集的方式、工具,保存和储运的方法等,并严格执行。
2)采集人员必须为专业人员,或为经过培训合格的野生植物保护员并严格记录每一次采集活动,建立谱系信息系统,定时更新和追踪记录。
3)为保证所采集种子的数量和质量,防止自然气候干扰和野生动物以及微生物对种子的危害,需要对采种母树林以及结果枝采取保护措施,包括套袋、扎网、喷药、防虫、防鼠等等。对采种母树林以及结果枝采取保护措施。
通过宣传教育及相关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1)开展宣教活动。在现有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宣传活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活动。尤其是澄江市特有植物种群云南澄广花、野红椿的宣传保护,每年至少开展3次宣教活动。
2)人员培训。通过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开展面向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
3)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是野生植物拯救保护的核心保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物种的致濒原因,实现物种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和逐步恢复,最终实现物种的可持续利用。当前对有价值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本底资源调查和应用研究还亟待加强, 主要包括开展科学研究能力建设、 常规性科研和专题性研究,并重视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