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珍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里,从女孩到妻子到母亲,女性总是处于他者和附属的位置。甚至有很多女性奉行这一观念,并且通过教育孩子的方式,让这种思想世代相传。但即使如此,女性仍可以找到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只要重新审视和母亲的关系,找到代际创伤的源头,看见它、修复它,便可以重获生命的力量。
也许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妈妈身上那些你讨厌的特点,也会在自己身上出现。妈妈总觉得你不够好,而你也许会觉得自己真的就像妈妈说的一样不够好;也有可能妈妈总是抱怨爸爸、抱怨生活,而你发现自己总是对生活很悲观。有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的夫妻关系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极为相似。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是遗传。事实上,这些一致性的背后是你对妈妈深深的认同。妈妈对她自己、对你、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看法,都透过长年累月的情感联结,被你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晓芳(化名)常常因为女儿发脾气而情绪失控,之后又感觉内疚。晓芳发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和妈妈早年对待自己的方式一样:无法容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哭闹和哀求时,要么愤怒,要么隔离感受,表现得无动于衷。这样的回应方式会导致孩子越来越黏人,越来越难以安抚。
那么,晓芳为什么会和自己的妈妈一样呢?你和你的母亲是否也有许多相似之處呢?答案是肯定的,相似之处也许是显性的,也许是隐性的;也许是你欣赏的,也许是你憎恨的。
一般来说,从胚胎开始到7岁是人类大脑的高速发育阶段。在孩子7岁以前,妈妈回应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和情绪情感的需要是建立情感联结的方式。养育关系里的刺激会影响孩子大脑的神经元和脑电波,从而塑造其大脑神经系统的运行模式,最后成为反应模式的生理基础。
例如,抑郁型妈妈的脸总是阴郁的,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反应迟钝。婴幼儿无法从妈妈的脸上、眼里看见情感的回应,这会影响其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的发育。而镜像神经元是心智化的生理基础。心智化的核心功能有两个:一是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二是理解情绪情感背后的原因。镜像神经元发育不足,会导致一个人的心智在不同程度上受损。
如果妈妈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孩子长大之后也难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因为妈妈的恐惧、焦虑和不安等情绪,会透过妈妈的脸、眼睛、言行等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大脑和潜意识总是和妈妈同频,经过长年累月的相处,这样的同频塑造了孩子的大脑。
接下来我们从3个自我的维度解构为什么自我会成为妈妈的翻版。这3个维度分别是躯体自我、情绪自我和表征性自我。
第一个是躯体自我。
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最初和最重要的自我就是躯体自我。
许多对身体和心理的研究指出,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储着很多自己不记得的事情,特别是有关创伤的记忆。这些是无意识记忆。婴儿最初的体验都是生理性的,比如吃喝拉撒睡,这些体验都被记录并表现在大脑和身体里:吃饱后的满足感、躺在妈妈的臂弯中沉入睡梦的平静感、无人回应时撕心裂肺的痛苦感,等等。这些身体体验构成了人们最初也最重要的体验。
可以说,身体体验是构成自我的基础。如果妈妈在照顾中忽视孩子或粗暴地对待孩子,那么这些经历会被孩子的大脑和身体记忆,变成孩子对待自己的方式,这些方式会深深地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常常不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从而导致身体产生很多毛病,也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第二个是情绪自我。
情绪是某种感受,比如愤怒、悲伤、羞耻、内疚、恐惧、焦虑、喜悦等。情绪判断具有生存价值。比如,面临危险时,人们会因为恐惧的情绪,选择战斗或逃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总是处在各种各样的情绪中。比如,人们会因为升职加薪而开心,会因为父母离世而悲伤,等等。
心理学家彼得·福纳吉提出,情绪调节是自我发展的基础,依恋关系是首要的心理环境。在依恋关系中,妈妈的养育方式决定了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获取、调整和使用自己的情绪。
妈妈的情绪会透过养育环境直接传递给孩子。在养育过程里持续被唤醒的情绪,会通过大脑神经系统和身体细胞的记忆,成为一个人的核心情绪。
妈妈的养育方式既决定了人们的核心情绪,也决定了人们如何调节情绪。如果妈妈总是批评、指责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核心感受就是羞耻感。在长大之后,他会形成自我责备的性格,常常被羞耻感淹没。为了回避这种感觉,他会形成迎合讨好的模式,或致力于让自己成为完美的人,以此回避羞耻感。
第三个是表征性自我。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呈现的方式。而表征性自我就是人们在头脑中感知的自己。比如,我是可爱的、我是有价值的,这种对自己的感知就是表征性自我。
不难发现,那些深深影响我们的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感觉。我们对自己的感知是根据妈妈对待我们的方式形成的。如果妈妈觉得我们是可爱的,我们会内化和认同妈妈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可爱的;而如果妈妈嫌弃我们,我们也会认同妈妈,觉得自己应该被嫌弃或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们总是透过妈妈的脸、眼睛和言行来感知自己,从而形成表征性自我。人们的很多情绪和行为都是围绕表征性自我建立的。
总而言之,我们总是在认同和内化妈妈的过程中塑造自我,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和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我们的内在自我和妈妈紧密地联结着。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妈妈的翻版,也可能发现自己和妈妈完全相反。事实上,我们和妈妈完全相反也是因为对妈妈的反向认同,是为了防御内心像妈妈的那部分出现。
(摘自《现代阅读》)(责任编辑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