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玲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兰州成功学校初中部4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410份问卷,深入探寻寄宿制学校语文预习课环节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听课、访谈学生与教师,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方面包括资质差异、心理差异、预习效果差异等,是语文预习课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教师主观上的授课差异、客观上的素养差异等,是影响语文课前预习效果的其他原因。对此,通过与其他教师实地访谈,总结出语文预习课的整改措施:分层教学,整合资源;环节把控,有效检测;自我提升,多次备课。通过这些具体建议,以期语文课前预习更优质,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高效的语文逻辑思维,让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乐趣。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前预习;问题;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20—0053—04
课前预习对所有学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课堂知识点繁多、进度慢,更需要安排好课前预习环节[1]。笔者所在的兰州成功学校是一家民办寄宿制学校,学校利用语文新课前一晚的自习课,专门开设预习课,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课前预习。语文预习课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点为主动了解知识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独立动脑、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不论是沿海城市还是笔者所在的西北城市,不同年级、科目的教师对于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已经了然于胸,都不同程度地改进各自的教学方式,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课前预习也很重视,在不断改进预习方式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实际情况,笔者以兰州成功学校为例,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针对寄宿制学校语文预习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对象是该校初中部410名学生。此次调查从2021年3月份开始,总共发放问卷410份,有效问卷收回408份,408份调查问卷中,男生212份,女生196份,男女生各占比例为52%和48%,男女人数虽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大,此次调查问卷共10道单项选择题,表一即为此次语文预习课调查汇总表。
通过对此次调查结果的研究,笔者就寄宿制学校语文预习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
(一)学生个体差异
1.资质差异。从表一问题1中可以看到,有132名学生认为语文预习课上老师布置的任务简单,56名学生认为困难,220名学生觉得适中。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民办寄宿制普通中学,招收的学生个体差异极大,有资质极好的,也有不尽如人意的,而中等生占据主要份額,导致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难度较大。如何取舍,如何把握预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以保证大部分乃至所有学生的预习效果,是语文预习课落实效果的重大难题。
2.学生心理差异。因为学生性格、心理状态差异,所以笔者针对预习效果、预习状态等问题,提出了表一问卷调查中的第2项至第6项问题。在此次随机调查中,笔者所在学校初中部408人在平时语文预习课中,有20名学生一直有偷懒现象,58名学生经常偷懒,259名学生偶尔会偷懒,143名学生从不会偷懒。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惰性,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由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答案的,就不愿意自己动脑去想,这种惰性需要教师及时干预。
此外,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躁动状态,离开父母的管控,更容易产生偷懒、逆反等心理。如表一反馈,在语文预习课上有空闲时间经常和同学聊天的有31名,偶尔聊天的有286名,从不聊天的有163名。语文预习课不同于其他课,需要学生花费更多时间阅读课文、思考归纳、深入研读,因此教师往往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学习时间,可一旦给了学生时间,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会过于“自由”,反而不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3.预习效果差异。上述调研结果反馈:语文预习课的任务,都能完成的有267人,基本完成的有179人,不能完成的有34人。而语文预习任务结束后,经常查阅其他资料补充预习的有59人,偶尔会查阅的有308人,从不查阅资料的有113人。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出,只有14%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预习,而根据平时考试成绩反馈来看,有20%的学生经常独占鳌头、成绩优异,这20%的学生里主要包括那些能自主查阅资料、语文预习任务认真落实的学生,可见预习效果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从而影响考试成绩。
(二)教师差异
1.教师语文素养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预习课都是由学生自主或在家长帮助下进行的,且语文预习任务一般是熟悉文章内容,熟记课文生字词。但是笔者所在的寄宿制学校会专门安排语文预习课,由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在学生预习结束后,教师当堂解决学生预习中难以解决的以及新发现的问题。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因为语文教师不同的文学素养对语言学科的认识会不同,对具体预习任务及课堂延伸会产生巨大差异,从而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
2.教师主观差异。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对新型教学工具有不同的态度[2],在语文预习课上自然会收获不同的效果。在与学生交谈以及实地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的预习课上都是单纯讲授,基本未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致使课堂沉闷,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激情。尤其一些年长的教师,语文授课经验很丰富,但是因为不能熟练使用新型多媒体教育资源,所以对其认同感很低,认为准备过程麻烦且浪费时间。他们往往因为丰富的授课经验而“墨守成规”,过于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教学,学生无法建立语文逻辑思维,失去了发展综合能力的机会。一些年长的教师不能很好地针对新时代学生的心理及能力做出合理的教学调整,而一些年轻的教师又过于“冒进”,虽然上课方式新颖,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重点,不能科学分布课堂任务,往往课堂延伸太多,忽视基础知识点,导致语文预习课进度过慢。
二、具体整改措施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己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3]语文预习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笔者通过与多名教师访谈沟通,针对上述语文预习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分层教学,整合资源
上文提到的学生资质差异导致预习效果差距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布置預习任务时,必须斟酌学情随时调整。每个班级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学层,相应布置难度大的任务,难度一般的重点任务、基础任务,笔者将这三类相对应的问题依次称为“A类题”“B类题”“C类题”,在上预习课时,在熟悉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准确划分“A、B、C”三类题,让所有学生先完成基础任务,进而进攻一般重点任务,最后让完成速度快、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难度大的任务。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分层教学,兼顾所有学生[4]。当然,这其中教师对于教学课题的准确、深入把握,对于预习题目难易程度的确定是关键[5]。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情呢?除了教师多观察、多发现,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由该年级学科教研组整合所有同期教师的教案,进行评价、学习[6],对适合学生的方案进行整合,让教师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制订出适合学生能力的最佳预习方案。随着《语文课程标准》不断改版,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不断强调青少年语言学习的灵活性,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语言逻辑思维得以培养、形成、提升[7]。这就要求教师先要从教学上转变思维,从而进一步通过更优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以形成。
(二)环节把控,有效检测
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差异,应对惰性、依赖性的问题[8]。语文预习课也要和语文主课教学过程一样,教师要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给学生时间上的压力。比如,朗读课文——归纳段落——写作特点——作者写作意图——写作背景等分为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等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再来讲解。这样分开时间段把控,学生不会过于放松,找空闲时间闲聊。
而预习课也不能流于形式,要有预习的效果[9]。我们总说考试成绩不能说明一个学生的能力,但是能说明这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熟悉度,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预习检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以题检测、分组文字汇总、随机抽选学生给其他同学试讲等。
(三)自我提升,多次备课
“师之,传道受业解惑者也。”[10]教师要想为学生高效、优质地答疑解惑,最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年老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功底,青年教师有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沟通方式。老教师欠缺活跃课堂氛围的心态、变革教学形式的勇气以及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逻辑思维的重视性,青年教师缺乏扎实的教学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准确的考情分析、有效的课堂把控[11]。对此,笔者通过与其他教师探讨得出以下建议:1.可以在各年级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探讨,让老教师和青年教师拉近教学差距。2.由老教师定期给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功底培训,互相帮扶,老带新共同进步。3.定期听课,老教师进入青年教师课堂听课,青年教师进老教师课堂听课,取长补短。
当然,更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在一位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眼里,一份教学设计永远都是不完美的,随着学情、时间的推移,或多或少总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大部分教师认为“二次备课”就已经完成了教学设计任务,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学设计总会在课堂进行中被更改,这就如我们所说“计划不如变化快”。教学设计是“死的”,而教学课堂是活的,尤其是预习课堂[12]。所以在语文预习课中,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准备预习教学设计,课堂上就会有学生提出超出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重点就可能随着学生的提问而不断调整。
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初级中学杜百岭老师在其文章中谈到,“新课标倡导的高校课堂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13]这句话笔者很认同,就一门语言学科来说,字、词、表意只是最皮毛的学习,虽然考试往往以这些基础为核心,但是学习语言学科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字词深意、段落特点、文章背景、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文字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以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正如杜百岭老师所说,教师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发现学生更多潜力,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
总之,重新审视并改进语文预习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养成课前预习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形成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语文逻辑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编.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5]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主编.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8]罗孝国.课前预习的困境与突围——对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思考与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20(53):37-38.
[9]马尚义.高中物理课前预习现状与实践探讨[J].考试周刊,2020(49):129-130.
[10]叶月明.预则立不预则废——探讨中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20(51):43-44.
[11]钱雪娟.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J].小学教学研究,2020(15):13-15.
[12]陈明全.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以青岛市城阳第八中学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6.
[13]杜百岭.浅谈新课改下语文预习的有效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12):105.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