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码头传承“老八队”精神

2021-12-27 00:43金雅银
当代工人·精品C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连港队长码头

金雅银

一面旗帜

港口装卸是一个苦脏累活儿,在辽宁港口集团大连港散杂货码头公司,装卸二队队长李玲东被誉为码头上的“拼命三郎”。

“什么拼命三郎,我就是一个普通工人,你采访我,真没什么好说的。”谈到自己,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劳动模范十分低调。

事实上,在装卸队伍中,李玲东是一面旗帜。

李玲东的手有着典型的职业特征——骨节特别粗大、青筋凸起。透过这双布满厚茧的大手,不难想象他在码头上,干起活儿来豁出命的样子。港口装卸比拼的不仅仅是体力,更是拼智慧。尤其是装卸队长,要有丰富的业务经验,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在大连港,散杂货码头经常会有一些急活儿。为了不影响船期,李玲东每次都会提前几个小时到达作业现场,了解生产情况,安排分配工作。在繁忙的港口,货物的吞吐量主要靠装卸工人和机械来实现。在这里工作多年的李玲东,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么多年来,港口每一台机械就像自己的孩子,他们的脾气秉性我都很了解,各种生产工具的技术指标,甚至每名工人的技术能力,都装在我心里。”也正因此,工作时怎么安排最合理,李玲东心里最有数。

作为装卸队一员,又身兼队长,李玲東处处带头,既出力流汗,又用心钻研,提出了多条合理化建议,既节省了兄弟们的体力,也产生了经济效益。像螺纹钢,是建筑上常用的材料,在装卸这种材料时,以前用的都是15吨负荷的活勾钢丝绳。李玲东发现这种配置很难发挥最大作用。于是,他对工艺进行了微调,将15吨负荷的活勾钢丝绳改为16吨负荷的,虽然只增加了一吨负荷,效果却大不一样。改进后的操作法,使原来配套的机械、属具的性能发挥到最大,原需6勾完成的作业变为5勾,工作效率提高了17%。

2010年,一次大型事故发生后,公司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工人更是到了没活儿干的境地。“总这样闲着也不是个办法啊,我们能不能用这段时间把清理油污的工作接过来,尽快除掉油污对生产的影响。”李玲东和手下的兄弟们商量。

大伙儿一拍即合,说干就干。爬拖轮、放油缆、拿喷枪……李玲东带领50多名工人顶着刺鼻的气味,在港口边上上下下,一天下来就像刚从油里爬出来一样。两个月后,油污完全清理完毕,生产得以恢复。

这年春节,一个极冷的冬天。运煤火车大量进港,装卸工一天一夜就要承担600余节车3.6万余吨的卸煤任务。由于气温太低,靠近车底和车两侧的煤炭冻得像铁疙瘩,必须靠人力刨冻,严重影响作业效率,甚至一度出现了“压港”(货物在中转港停留过长时间)的情况。李玲东三天三夜没回家,带头刨冻,带领团队创造了单班卸煤402车的历史纪录。在临近收尾时,由于长时间作业,李玲东右臂骨裂,不得不离开作业一线。“拼命三郎”的名号也因此不胫而走。

2019年,装载大米的船舶一艘接一艘排队进港,船期相当紧凑,装卸任务一下子猛增,客户嘴上不说,但都想早点儿完活儿。面对堆积如山的装卸任务,李玲东向领导打下包票,组织手下兄弟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装卸中。

一吨、两吨,一艘、两艘……小山一样的大米被李玲东和队员一个个征服。那段时间,队员们协调配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了5条作业线8778吨的作业纪录,震惊了全港,赢得了港内港外的一致称赞:“真行啊!不愧是拼命三郎带的队伍。”

一种精神

2003年,李玲东来到大连港,从装卸工干起,历任装卸班长、副队长、装卸队长,一步一个脚印,始终是“老码头”精神的践行者。

说起大连港的老码头精神,就不得不提20世纪50年代入港的那一拨工人。他们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大连港人,激励着大连港不断前进。在工作中,尤其是以骆明荣、王建家等为代表的一区装卸五队最为突出。当时的一区装卸五队,前身曾是闻名于“大连、上海”运输线(史称连申线)上的“老八队”。老八队中的工人爱港如家,用自己的双手擎起装卸重任,1978年,被授予“实干社会主义的装卸队”称号。

回忆起“老八队”,李玲东感慨万千:“那个年代,船停靠在简单的泊位,装卸货物没有机械设备可以借助,船型也不像现在的船这样先进,船的货舱基本都是上下层结构,装卸十分不方便。那时,工人把成袋的粮食用小车运到码头,再靠简单的吨吊吊到船上,靠人力一袋一袋搬进船舱,装满一层后,盖上舱盖,再装上面的一层。在装卸碎石和沙子等散货时,需要用铁锹等工具将货物装到专用的兜子里,再进行装卸。”

比起老工人基本靠手抬肩扛,李玲东这一代工人幸福得多。现在,机械逐渐替代了人力,安全隐患也大幅减少。工作条件越来越好,但李玲东却觉得与前辈们相比,他们的精气神差了很远。

20世纪80年代,一区装卸五队《发扬“老八队”革命精神,建设新五队职工队伍》的工作经验在全港迅速推广。1981年,大连港务管理局党委用老码头精神取代了“老八队”精神,并在全港掀起了学习热潮。

作为新一代装卸工人,一名老码头精神的奉行者,李玲东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着老码头精神的印记。

扎根一线18年间,李玲东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作业现场,抢进度、抓生产,在外贸船接卸中为国家赢得荣誉,多次获得船方、货主好评。

化肥和镁砂的业主,多次要给他写感谢信、送锦旗,都被他一一拒绝。低调如他,至今没收过一封感谢信,没接过一面锦旗。“我把活儿干好就完了,让业主满意就行了。至于什么感谢啊、表扬的,真没必要。”李玲东说。

一种人生

“我从没把手下的工人当工人,都当他们是自己的兄弟,更没把自己当队长,我还是那句话,我就是个普通工人。”正是这种朴实和粗犷,让李玲东赢得了认可,也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工作中,李玲东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参与制定完善《装卸车船安全质量要求》等10余项管理制度,助力公司实现了多个安全年。他团结带领队员,一起将公司的生产计划落实到位,使装卸二队连续多年位居公司生产考核指标第一。

自2003年3月11日走进大连港那天开始,无论是当普通装卸工还是担任装卸队长,李玲东都坚持每天在所属工作范围内巡视一圈,大到车辆、船舶、工具,小到每一个细节,直到检查不出任何安全隐患,他才放心地干下一项工作。下班了,他把上班时同样的工作重复一遍,直到没有任何纰漏,才最后一个离开。一年365天,大约360天都是如此,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18年间,就连春节,李玲东也只回过老家两次。他将年迈的母亲托付给姐妹,一心扑在工作上。受他的影响,儿子毕业后,也成了装卸队的一员,拼命的劲头儿被大伙儿笑称“和他爸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父亲从一个农村打工者,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有了今天的荣誉,他是我最好的榜样。”提起父亲,儿子的话语中满是骄傲。

谈及队伍的管理,李玲东说,他的队伍根本不用管理。“大家在一起都是兄弟,就像是一种契约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没有挺不过去的难关。”

工友张力(化名)孩子小,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分身乏术,大家对他都很照顾。在工作中,张力因一次意外受了伤,休息了很长时间。生活上,李玲东帮助他买菜带饭、换药、照顾孩子;工作中,为了保住张力的岗位,他留下的空缺,李玲东找人顶上,实在串不开的情况下,就自己顶上,哪怕自己再累,也绝不能让兄弟吃亏。

经过半年多的调养,张力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中回到了工作岗位。“没有队长和大家的帮助,我真不能这么快就上班了,我养伤的这段时间,给大家添了麻烦,以后一定全力工作,回报大家。”李玲东口中的契约精神,也正是在这些点点滴滴中逐渐形成。

李玲东通过工作和生活中的件件小事,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团结队伍的同时,他还通过“岗位练兵”“师带徒”等培养团队骨干。近年来,在大连港集团举办的技能大赛中,李玲东带的队伍里涌现出5名集团装卸能手。

猜你喜欢
大连港队长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Captain Marvel 惊奇队长
八大港口半年报出炉:大连港营收大跌
这样的队长大家很服气
中国式好队长
克里斯·埃文斯 论队长的独一无二
大连港职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