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1-12-27 07:19:00邓靖怡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职专业学生

周 悟,邓靖怡

(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4;2.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一、问题提出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框架指出“乐学善学”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学生应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育信息。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杜威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1]。兴趣一方面改善了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学习的结果,导致质与量上更优越的学习[2]。国内外对学习兴趣二十年来的研究证实阅读者的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均能提高理解和学习,研究者发现兴趣能解释文本回忆中12%的变异量,并且阅读者对文本的兴趣越高,他/她能回忆的信息就越多[3]。因此,学习兴趣对任务完成质量影响很大。

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连续六年对2014-2019届全国高职毕业生和中山职院毕业生的“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显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改进需求在学生所关注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师不够敬业和教师专业能力差”七大需求中稳居第二,说明这个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对调动学习兴趣的愿望很强烈;从全国来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改进需求虽然略有下降,但是不明显,说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本校来看,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改进需求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且高于全国需求,2016届毕业生曾一度高达60%。教学为什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

图1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曲线图 (数据来源: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主要代表有苏格拉底和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前者注重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后者主张利用鼓励、竞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7、18 世纪,卢梭提出了教育的兴趣原则,他的兴趣教育思想与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封建教育形成鲜明的对照,为西方兴趣教育思想开创了新纪元。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裴斯泰洛齐是“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开拓者,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赫尔巴特进一步推动了他的思想,提出应该把兴趣作为一个科学领域来研究,形成了近代以来最系统、最有影响力的兴趣学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趣原理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杜威(John Dewey)将其创立的实用主义哲学运用到兴趣研究领域,提出了“兴趣心理学”这一重要概念,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兴趣理论。20世纪中叶,兴趣研究逐渐被动机、情感、态度或心理倾向等问题所替代。20世纪80年代后,兴趣成为心理学一大重要研究内容。

关于“学习兴趣调查”研究,近年来研究者把兴趣分成两种,一是个人兴趣,它有两种成分:与感情有关的成分和与价值有关的成分;二是情境兴趣,它也有两种成分:情绪性成分和认知成分。普遍认为个人兴趣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且主要反映出个性特征,因此对兴趣的调查分析中,主要集中在情境兴趣。斯科洛等创建了一个图式化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他们认为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文本特征、分配任务时使用的指导语、先前知识,并将由这三类因素导致的兴趣分别命名为文本兴趣、任务兴趣和知识兴趣[4]。

关于“提高学习兴趣对策”研究,之前研究者认为要从提高内部动机去激发兴趣,与外部动机关系不大。但后来发生了变化,他们提出通过内部和外部相结合来获得最好的动机。海蒂和哈拉克认为要帮助动机不强烈的学生,必须多视角考虑影响学业表现的动机力量,慎重对待外部动机因素和内部动机因素可能出现的两极化现象[5]。米歇尔提出一个情境兴趣模型,它强调“抓住”和“保持”两个成分。抓住能激起学生对某一活动产生最初兴趣的变量,并保持某些变量,提高对活动的投入,使学生保持高水平的兴趣[6]。博金提出许多在课堂情境中引起和保持兴趣的方法,比如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归属感和对学习任务的认同感,让学生学习模仿新技能,提供背景知识,在课堂中组织游戏等[7]。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的启发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进入20 世纪,梁启超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学习兴趣的著作,在我国学习兴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于“学习兴趣调查现状”的研究,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面向本科生调查研究,如李婷文等的《甘肃省高校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研究》,吕林海的《聚焦“两种兴趣”:“拔尖生”深度学习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全国 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问卷调查》等;第二种是面向高职生的调查研究,如胡启祥、洪敏的《高职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严丽霞的《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等;第三种是面向中小学的调查研究,如林加、彬柴娇的《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及培养对策》等;第四种是从国内学习兴趣综述的角度,如戴丽、戴忠信的《国内学习兴趣实证研究现状述评》,刘丽琼、杨霞的《中国学习兴趣研究综述》等。

关于“提高学习兴趣对策”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从课程的角度,如于静敏的《高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赵国瑞、崔庆岳、田振明的《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决策树和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等;第二种是从教师的角度,如何旭明、陈向明的《教师的自我表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质的研究》等;第三种是从综合的视角,如吴洪艳的《浅谈学习兴趣及其培养对策》,徐兵、张艳、陈亚萍的《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系统化培养的对策研究》等。

综上所述,学习兴趣的研究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学习兴趣的研究大多为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和描述性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第二,研究视角多侧重在某门具体课程的研究,其中对体育、数学、物理、英语课程的研究比较多。第三,目前研究对象以中、小学生诸多,对高职生的专门研究比较少。第四,对学习兴趣现状的研究,虽然也有调查分析,但采集的数据多以本校班级为对象,缺乏大范围的实证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学者们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把理论与自己教学实践相结合,面向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展开调查。同时,调查问卷的设计紧密结合学情,打破学科局限,采用描述性和情景性的问题,确保问题的针对性。在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可供高职院校借鉴的建设性对策,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响应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课题组对调查问卷进行预调查,学生一致反映调查内容接地气,针对性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所高职院校进行分层调查,院校类型涵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和一般高等职业学校。委派选定院校的一线教师或学生管理人员,对各专业和各年级的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总样本数不少于3000个。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并委托选定院校工作人员在调查前将调查的目的和填写要求明确地传达给学生,确保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做答。同时,为方便问卷的填写、回收和分析,调查采用匿名在线方式进行,学生打开问卷链接网址或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填写并提交问卷,最大程度地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二)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征询部分学科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并在采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代表50人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真实有效的一手材料。经过反复修改,完成调查问卷的编制。问卷包括影响学习兴趣的六类关键因素即“学习动机、学习内容、管理制度、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和教师队伍”。问卷共26个题目,其中包含基本信息题4道,6道情景题,每一类因素包含至少3道题(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调查问卷部分题目

(三)正式调查

进入正式调查,填写问卷有效期为一周,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问卷3628份,剔除答题时间少于90秒,全部答案相同等无效问卷315份,剩余有效问卷3313份。

四、结果与分析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提升空间。从学生参与情况分析,男生、女生性别比例均衡;大一年级参与人数比例为81.2%;理工科类学生参与比例为63.24%。从问卷调查的六个主要因素分析,“学习动机”和“学习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管理制度”“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和“教师队伍”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次要因素。

(一)学习动机因素分析

调研发现,学生学习目标不够坚定。41.23%的学生有明确目标但经常变化,17.4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您读大学的目的”数据显示仅有12.1%的同学想通过学习来实现自我价值。部分同学读大学的目的带有功利性,比如18.65%的学生是为了获得文凭学历,36.43%的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或创业(见表2)。

表2 您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二)学习内容因素分析

从“对于您最感兴趣的课程,吸引您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54.27%的同学选择了课程内容(见表3)。

表3 对于您最感兴趣的课程,吸引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学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现在所学内容,有很多是之前学过的”这个现象,数据显示,有74.83%的同学选择了“很符合和一般符合”我的感受,仅有25.17%的同学选择了“不符合”,说明大部分同学对这一现象感受深刻。

2.学习内容交叉现象严重。“在大学里,不同教师在讲授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这个现象,数据显示,有81.74%的同学选择了“很符合和一般符合”我的感受,仅有18.26%的同学选择了“不符合”。学习内容出现重复和交叉现象,既可能是大学课程与大学前的课程衔接不当,也有可能是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时不合理,还可能是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这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证。

(三)管理制度因素分析

1.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调研发现,85.57%的学生很难选到自己喜欢的选修课(见表4)。大学实行学分制管理,有一部分学分是由学生选课完成学习。可是学生选修如果因为学习时间冲突、学习场地受限制,或者学习课程种类不够,使得学生总是选不到心仪的课程,选修实质上也是必修,选修就没有意义,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表4 您是否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选修课?

2.专业兴趣不浓。仅有27.92%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非常感兴趣。有些学生在大学前“选专业难”,进入大学“转专业难”,读大学时“对专业不感兴趣”,毕业时陷入迷茫“找工作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整个大学期间也没有好好了解和思考自己的专业兴趣,这种现象需要反思和改进。

3.缺乏个性化管理。89.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大学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场地、师资都受局限。

(四)学习环境因素分析

在校园环境方面,仅有13.95%的学生认为大学学习氛围很好,69.82%的学生认为大学学习氛围一般,说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在家庭环境方面,仅有5.7%的学生父母会在业余时间学习(见表5),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学习氛围不浓,学生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没有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社会环境方面,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中,“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社会对高职生认可度低”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8.75%和34.38%。

表5 您的父母在业余时间,花在下列哪项活动的时间最多?

(五)学习能力因素分析

1.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当碰到难题不会做时,3.59%的学生会选择放弃,8.79%的学生会选择查阅参考答案,41.47%的学生会选择寻找外援请教别人,46.1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说明相当多的同学学习积极性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问题“您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调查中发现,45.69%的学生选择老师讲授,仅有22.25%的学生选择自学,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喜欢老师讲授,依赖心比较重。

2.学习投入不够。“大学期间,您的课余时间大多用来干什么”,这个问题反映的是高职学生校园生活的一种常态。调研发现,仅有33.08%的学生课余时间是用来学习的,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见表6)。

表6 大学期间,您的课余时间大多用来干什么?

(六)教师队伍因素分析

调研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因素中,38.60%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态度,32.33%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个人风采,29.07%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技能(见表7)。这一结果反映出,师德师风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很大。

表7 对于您最喜欢的老师,吸引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五、基于调查结果的建议

(一)激发学习内驱力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奋斗目标不明确,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因而学习内驱力不强。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内驱力一般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或班级地位)的需要。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8]。其次,学生对读大学的目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对人生最高层次需求的追求。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Self-realization needs)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需要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达成个人理想和目标,实现价值[9]。因此,大学生应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努力去追求人生高层次需要,让学习真正被需要,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学习内驱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出发点。

(二)增强学习内容的适应性

调查发现,对于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内容是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学习内容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0]“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点。第一,教学内容适应市场的需要。优化交叉、重复的内容,加强内容的新颖度,平衡难易度,且职业导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第二,教学内容适应生活的需要。学习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更应与生活紧密相关,大学生除了专业学习还有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构建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基于调查结果,学生很难选到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个人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等问题影响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弹性教学管理制度。第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理念是管理的风向标,管理理念引导着管理的行动取向,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11]。随着高职扩招和教育规模的扩大,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化、高效化、网络化的发展,随着“00后”高职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新群体和主群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显著变化,教学管理理念应更为灵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予和保障学生的自主权。第二,构建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为核心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学分制管理,学校既要保证开设种类齐全的课程,又要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程评价和课程体系管理。比如调研时,学生出现困惑,大一选择的这门课是初级课程,想在大二继续选修提升时,发现没有可选课程了,这反映出选修课缺乏可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管理。第三,构建弹性专业管理制度。专业与兴趣一直是高职校园的一个热门话题,“入学定专业”的管理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可是这种管理专业选择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需要。走访就会发现大一新生的烦恼:“我还没有接触这个专业,我怎么能知道它是否适合我”。究竟是“专业选择学生”还是“学生选择专业”,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教育亦是如此。“更优、更好、更喜欢的专业”才能满足现在大学生的需求。在专业选择上将现行的“入学定专业”转变为“毕业定专业”是高职院校实施个性化教学管理策略之一[12]。学校在宏观调控的大局下构建弹性教学专业管理制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有重要关系。然而调查显示,学校学习氛围一般、家庭学习氛围比较缺失,社会环境对学生存在不良影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优化育人环境,要从校园文化抓起。首先,强化价值导向。学校追求卓越,激励师生创先争优,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发挥校友榜样力量,让学生时刻感受榜样就在身边。其次,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活动、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次,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舒适、安静的学习生活空间和氛围,并发挥校园环境“隐形”教育作用,让校园的建筑、标识都成为教育的载体,发挥育人功能。

第二,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从小受到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关系。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家长极少会在业余时间用来学习,反映学生家庭学习氛围不浓。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起着基石的作用,不可或缺,甚至是孩子成才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要增进和家长的了解和交流,家长要增强学习意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弘扬良好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尤其是智能时代,多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比如有些学生因为受到网络文化方便快捷影响,心态浮躁,学习产生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认为知识被需要时直接上网查找即可,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真正内涵。对大学生应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五)加强学习能力培养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过程。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相互作用,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好,学习兴趣浓厚。但是,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且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依赖性较强。因此,要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第一,更新学习理念。更新学习理念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思想引领。大学阶段,学生拥有宽裕的业余时间和自由的学习空间,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欧阳河教授在“帮学课程”范式中提出帮学的基本模式是“融入-定学-自学-帮学-践学”五步法,其中“自学”是关键,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3]。第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实践路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生活习惯开始,生活上的自律对学习习惯起着关键作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严格把控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是否一致,定时审视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是否匹配,不断反思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是否成正比。同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调查发现,对于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因素。教师的责任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当学生被师爱滋养,被文明环绕、被高尚浸润时,学生在内心会深受触动,“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2019年教育部等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办学理念、育人方式、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注入“立德”之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稳步推进。同时,立德树人,教师是重点。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奉献为师;加强道德情操培养,身正为师;拥有扎实学识,学高为师;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仁爱为师。因此,坚持立德树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

猜你喜欢
高职专业学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赶不走的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