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东升小学 赵艳娟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让我们知道了浅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概念。简要理解,浅表学习就是浮于表面的、被动的、虚假的学习;而深度学习是学习的真正发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方式使学习更具深度,并因此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
组文阅读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或多个议题,整合多篇文本展开教学,师生在比照、探究交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此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单篇逐课推进的限制,已日趋成为阅读教学的常态。但据笔者观察,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整合后的文本材料未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虽然把文章组合在了一起,但文章间的关联性不大;或者,教师多注重对语文要素的提炼,而忽略对学生思维过程及学习成果的呈现;加之评价反馈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浮于表面,而无法洞察文章“组合的秘密”,致使讨论焦点缺失。没有思考、辨析的阅读行为,往往收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为此,笔者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供大家参酌。
在组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阅读水平,整合相应的文本资源,设计知识覆盖面相对较广、具有一定关联性与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给予学生参照比较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对多篇文本展开对比、探究、交流,进而形成更为积极主动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更立体的认知。
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家笔下众生相”,整合课文《人物描写一组》(《摔跤》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与《刷子李》。依据语文要素,提出具体的阅读任务,如课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人物鲜明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在《刷子李》一文中,为何作者花大量笔墨描写曹小三?《摔跤》一文中,简单的摔跤动作,作者却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在一系列任务的驱动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探究与交流。在不同人物特点的对比与分析中,展开关联性思考,逐步加深认知。
相较学习单篇课文来说,在组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与理解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那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去繁就简,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来替代,才能继续起到激励的作用。而以多元的、较为新颖的、操作性强的阅读实践形式作为成果导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得以呈现。如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单、思维导图、阅读记录卡、读书批注、读后感写作等类似的可视性成果反馈形式,实施成果导向与反馈评价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促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依据单元导语中“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笔者把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下册3“向成长致敬”中的《我的朋友容容(节选)》《曹迪民先生的故事》《两个小孩》三篇文章组合在一起,利用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学习成果的反馈与汇报。如表1。
表1 学习任务单 —— 梳理文章内容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梳理与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对不同文本中的人物特点进行分析与比照后,能总结出异同点,呈现出更为直观的思维成果。
结构化的阅读思维,能较好地构建人的阅读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结构化思维方式需学生刻意地强化练习,才会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习得思维方法,进而在生活中不断运用,从而达到进一步发展自身思维能力的作用。
组文阅读课型,围绕主要议题进行整合,无论是“一篇带多篇”,还是“单元整组阅读”,文本素材多了,理解难度自然增大了,而结构化的阅读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整合后的文本进行有效阅读。即让知识以结构化的思维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筛选、对比、归纳、联系、想象等,将文本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使之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框架。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依据“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笔者把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三年级下册2“文化久流传”中的《快乐的端午(节选)》《天坛》《客家土楼》《四大刺绣与它们的发源地》四篇文章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认识归纳、演绎的方法。
以《快乐的端午(节选)》中的第三自然段为例,从文本中描述粽子的相关语句归纳总结出,此段的主要内容为“粽子既好吃,花色品种也多”。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提取信息,能够把文本中的碎片化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结构化的处理与思考,逐步使文本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结构化、清晰化。
表2 结构化思维图——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引领是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引发学生一连串思考,开启头脑风暴的有效手段之一。课上,教师通过不断发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引发认知冲突,为其提供思考的对象和机会。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应对追问,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从别人的应对中得到提升。同时,追问要巧妙而有梯度。开始可以设计相对简单且有趣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开启头脑风暴,而后再不断发问。学生一一应对的过程,正是其思维逐渐深入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田忌赛马》与《跳水》这一组课文时,聚焦人物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孙膑当时思维过程的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在齐威王得意洋洋之时,田忌与其进行第二次赛马,结果反败为胜。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追问。
1.孙膑用什么方法反败为胜?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孙膑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使比赛发生反转。
2.孙膑怎么能想出如此好的办法呢?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通过田忌与孙膑的对话,可以洞悉出孙膑能想出这个好办法的原因。
3.孙膑之所以如此胸有成竹,断定自己一定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他之所以那么胸有成竹,有把握胜利,是因为他从之前比赛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不比田忌的马快多少。
再如,在学习《跳水》一文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追问来引发学生对船长想法的推测。如,当儿子快掉下来时,船长可能设想了哪些会出现的情况?
1.让儿子往回走,但横木太窄,不能转身。
2.让儿子原地不动,等人来救,但孩子已摇摇欲坠站不稳了。
3.往海里跳,海面风平浪静,水手也会及时施救,儿子生还的可能性比较大。
综上所述,在组文阅读教学中,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可依据单元训练目标、课文特点与课后练习题,整合关联性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相关问题的驱动下,不断地进行思辨并注重阅读思维成果的呈现。要给予学生反馈交流的机会,再辅以结构化的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点,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具有可视性,逐步进入深度阅读的思维状态。这样着眼于深度阅读思维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感受力与理解力,使其思维结构更加完整,思维逻辑愈加严密,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