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下的“五味”丹青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鲁艺美术作品研究(1945-1949)

2021-12-27 22:11
理论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鲁艺东北创作

孟 璇

在《黄帝内经》中,“五味”指咸、辛、苦、酸、甘五种味道。而通常的“五味”是指人的五种味觉感受,即人们常言的咸、辣、苦、酸、甜。在艺术作品中,这种“五味”常常作为一种比喻来表达人们多样的心灵感受,而美术作品独具的视觉形象性,更能直接传递“五味”的情感。“咸”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训为“皆也,悉也。从口从戌。”〔1〕甲骨文中“咸”字的象形表征即是杀戮,引申义为全民皆兵,征战杀伐。“辣”有“辛”之意,《说文解字》中对“辛”的解释为“秋时万物成而孰”及“味辛,辛痛则泣出”。“辣”与“辛”都有着强烈的刺激性,五味中的“辣”就是辛。〔2〕“苦”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苦,大苦,苓也。”〔3〕《法苑珠林·八苦部》的“八苦”即为人生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酸”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酢也。从酉,夋声。”酸本义为醋,指酸味,现代语境中常用辛酸、酸楚表达人的情感。〔4〕“甜”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甜,美也”。“甜”在现代语境中常表现为甜美、甘甜,形容人幸福、美好的情感,如形容美好并感怀旧事之成语的“忆苦思甜”。〔5〕

1945年9月2日起,延安鲁艺从陕北黄土地走向东北黑土地,至1946年7月,延安鲁艺陆续到达佳木斯市。当时延安鲁艺师生抵达东北的有50余人,其中鲁艺美术部的师生有:王曼硕、沃渣、古元、张仃、华君武、张望、夏风、石泊夫、刘迅、苏晖、安靖、安林、赵域、陈凡、施展、苗波、刘兰等。〔6〕这些鲁艺美术工作者在烽火岁月下,不畏艰险,不畏困苦,在短短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且深受军民喜爱并带有深厚民族情怀的美术作品。此时期的美术作品表现的是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咸、辣、苦、酸、甜”的五种感受也正是当时社会现象的集中表达。这段历史比较短暂,却集中出现了五种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这种现象在美术史上是罕见的。

一、“咸”——兵戈中的英雄形象

鲁艺美术工作者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所创作的充满“咸”味的美术作品所表现的是战争场面和军民不屈不挠、顽强勇敢的精神,作品多以塑造英雄形象为主并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

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后,为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鲁艺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反映抗战的优秀作品:沃渣的《黑土子的故事》、古元的《纪念女英雄赵一曼同志》、苏坚的《八女投江》和陈兴华的《杨靖宇将军在森林里对部下讲话》等。这些作品都是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提炼和集中反映。1946年,沃渣创作、“东北画报社”出版发行的一套木刻连环画《黑土子的故事》共74幅,是出现在解放区的重要木刻连环画之一。作品通过农民出身、性格朴实的黑土子逐步锻炼成长为一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觉悟起来并走上革命斗争道路的社会现实,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中华儿女觉醒之后不畏强敌的英勇气概。古元的连环画《纪念女英雄赵一曼同志》塑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员赵一曼来东北哈尔滨工作和被捕、受刑及慷慨就义的女英雄形象,画作中包括领导电业工人反日大罢工、组织妇救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坚决不吐实话、争取女护士及看守、英勇就义、纪念先烈等系列情节。前五幅,古元以赵一曼形象为主来刻画叙事;最后一幅,则以风景为主题,场景为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及门前的“一曼路”。以上画作虽然塑造的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人物形象,但在解放战争期间对当时的解放军战士及人民群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英雄模范是东北鲁艺美术工作者主要的绘画题材之一。1946年春,东北民主联军抢在国民党军之前,占领了从沈阳北进长春和哈尔滨的战略要冲四平。〔7〕蒋介石立即下令,国民党军兵分四路攻占四平,从而引发了四平战役。其中表现四平战役中的英雄模范形象的代表作品有古元的《人桥》《独胆英雄白志贵》、王文里的《赵仁》和安林的《夺取天桥》等。四平战役打响后,东北鲁艺美术工作者有的赴前线写生,有的根据战地照片和资料进行创作。1948年,古元随军创作三色版画作品《人桥》。该作品表现的是解放军因行军之路被河水拦截而组建人桥渡河的场景。画面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动感强烈,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急中生智、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古元还以四平战役中真实的英雄形象来作画叙事,如在《独胆英雄白志贵》组画中,画首是白志贵的速写像,表现的是四连一班班长白志贵凭借过人胆识带领战士冲锋作战的事迹。安林的连环画《夺取天桥》表现的是王家元、王荣会、任升三名解放军夺取天桥,掩护队伍中过路东去的英雄事迹。此外,王文里的连环画《赵仁》表现的是救护模范形象。这些作品均表现出解放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表现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战斗事迹的绘画作品有耽介、张立纲、赵晓光合作的《白老虎屯阻击战》、孙作棠的《新邱战斗中的何云生》、马骥的《三十七勇士》等。

东北解放战争中塑造英模的作品还有陈兴华的连环画《衣文智攻据点》《智勇双全》《苏云芳和班副》,其中《衣文智攻据点》由六部分组成,描绘了青年战士衣文智不畏强敌,勇往直前,带领其他战士顽强、勇敢、机智、不分昼夜地攻破敌据点的事迹。当时的《东北画报》对西野的连环画《张秀彦智勇缴大炮》有这样的记载:“西野同志深入部队收集了张秀彦智勇缴大炮的材料,画中介绍了孤胆英雄张秀彦勇敢机智的作战经过,在今后攻城作战中,这种精神值得发扬的。”〔8〕在一份名为《报告(上海1949)》报纸中的《东北文化动态》一文中记载:“木刻家古元在东北,帮助各部队墙报绘制稿件,并实行带徒弟(即带领各部队美术干部进行创作),现正绘制以战斗英雄为题材之连环画。”〔9〕这些表现英雄题材的作品,对赢得胜利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

二、“辣”——冷嘲热讽的妙思

解放战争时期,带有“辣”味的美术作品多以漫画、连环画的形式出现,题材以讽刺为主,表现的风格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绘画的批判与揭露的功能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发挥。此时期,美术工作者在漫画创作中,运用简练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事实,因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而极受前方战士喜爱。马骥在《华君武的漫画在前方》一文中写道:“只要是看东北日报的人,没有不熟悉华君武同志的漫画的。前方的战士们更喜欢他的漫画。”〔10〕

1946年9月,正值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周年,富穹创作了20余幅漫画洋片,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

时任《东北日报》记者的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以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著称。其作品《磨好刀再杀》的画中人物一手持写有“和平方案”的盾牌,另一只手正在磨刀,简单的一幅漫画道破了蒋介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伎俩,使得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重庆谈判的真实内幕。作品《在反革命的后台》则表现并揭露了蒋介石在日暮穷途的时候,作出了“隐退”“让贤”的举动,实则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真实面目,将当时国民政府搞假民主、假选举,换汤不换药的丑剧刻画得淋漓尽致。他还创作了《解放全东北,解放全中国》《一样下场》《五步与一百步》等作品,富有辛辣的讽刺性和战斗力,也极富幽默感。当时,华君武因成功塑造了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讽刺味道的蒋介石的生动漫画形象,而引起哈尔滨的国民党特务的注意。特务以“污蔑领袖”的罪名将华君武列入暗杀黑名单。在连环画《鬼计戳穿——蒋胡匪宣传俘虏我军的真相》中,华君武以诡计、抓人、押解、训练、招待、出丑六部分刻画了蒋胡匪在“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形下抓百姓来训练他们冒充八路军,在中外记者参观团来访时被当众戳穿诡计的丑局。

朱丹所创作的漫画《戳穿纸老虎》刻画的是人民解放军手持红缨枪刺穿身着美国制服的蒋军,蒋军的形象为一只纸老虎。朱丹还创作了漫画《打到关里去,活捉蒋介石》《仍旧不是对手》等漫画作品。张仃回到东北工作时,创作了漫画《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东北军脚上的镣铐》重温当年张学良将军要求抗日、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历史事实。张仃的漫画内容富有战斗性,表现方法富于装饰性。张仃曾说:“我画讽刺漫画,实在缺乏幽默的心情,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国家民族的危难关头,我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用艺术作为武器参与民族解放的伟大战斗。”〔11〕

古元的连环画《活捉匪首》的创作背景是1948年锦州城外解放军生擒匪首范汉杰的情形,连环画由六部分组成,除第一部分范汉杰的衣服为浅色外,其他部分乔装打扮成百姓的形象均被处理成深色,古元将范汉杰狼狈逃窜、鬼祟猥琐、奸诈怕死、苟且偷安的形象用刻刀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阴阳”形象也正象征着邪恶与正义。

这一时期《东北画报》及《东北日报》上刊登的漫画还有白泉的《落降》,未冉的《脚底下的砖头剩不多少了》、安林的《焦急舞》、王文里的《同样命运》《亲自出马》、正威的《手忙脚乱搬家底》等。与抗日战争期间的漫画不同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鲁艺工作者所作漫画强有力地将蒋介石“人民反对、兵力削弱、后方空虚”〔12〕的致命弱点表现得格外突出,从而积极配合了解放区的宣传工作。

三、“苦”——贫困交加的境遇

艰苦的生活是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解放战争又正在激烈地进行时的普遍存在。当时的“苦”,有骨肉分别之苦、失去亲人之苦、背井离乡之苦、生活艰难之苦、饥寒交迫之苦等。那时冬季的平均气温较现在要低。以辽西地区的塔山阻击战为例,时间为1948年10月10日,当时的地面就已结冰,战士们已穿棉衣。《东北画报》就曾刊登以《东北人民解放军:是怎样解放东北的?——在零下四十度》〔13〕为题的多幅照片。

东北鲁艺是在土改斗争和解放战争的大时代背景下,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美术作品在保留延安时期特色的同时也容纳了东北地域文化,并形成了新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风采。1946年,王曼硕随鲁艺前往佳木斯,之后被调到合江日报社及东北画报社任美术编辑和美术记者,他还编绘连环画、插图等,连续发表在《合江日报》和《东北画报》上。这个时期他所作的绘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构图简练、线条流畅,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走向大众化与民族化。1947年,王曼硕根据在合江刁翎地区〔14〕参加土地改革时收集的材料,创作了其102幅的连环画《于廷洲罪恶史》,揭露了地主恶霸剥削欺压群众的罪行,并发表在《合江日报》上。他还根据土改运动创作了连环画《空手捉胡子》,描绘的是合江刁翎四道河子的于忠林两口子与老潘头抓胡子立功的故事。〔15〕1947年,古元为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创作插图。图中那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和皑皑的白雪,那些体魄健壮、勤劳质朴,头戴狗皮帽,身穿破棉袄,脚蹬乌拉鞋的庄稼汉,都给人以新鲜与质朴的感觉,颇具东北的地域特色和关东人的精神风貌,实现了小说和插图两者艺术风格的统一与和谐。

骨肉分离与背井离乡之苦,在1946年《东北画报》(第1卷第3期)刊登的鲁莽的木刻作品《家》中得以体现。画中刻画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头戴一顶毡帽,其背后是他的妻子怀抱着正在挥手呼唤他的孩子,远处是他们简陋、低矮的房子,男子眉头紧皱,不忍心回头。鲁莽将男子的面容进行放大处理并深入刻画,让观者清晰地看到他的面部表情,从而透视到了他内心世界的痛苦,也似乎听到了他的孩子在不停呼唤。这正是美术创作者匠心独运的一种表现。画中男子表情复杂,充满了迟疑、眷恋、伤感和无可奈何之情,使得思乡之苦、离别之苦在观者心头油然而生。

苏晖的连环画《一个卫生员的故事》由12个部分组成,讲述了一个卫生员在战场上照顾伤员的故事。他不惧战场的危险,冒着炮火爬向伤员的身边;战斗了一天,在任务紧急与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他没有吃一口饭,仍然守在伤员旁边为他们换药;晚上有伤员痛得睡不着,他就为他们打止痛针;他要亲自做饭,太疲惫了就打打脑袋;到处看看受伤的同志,一夜未睡。最后一张是卫生员的正面速写肖像,他身穿军装,佩戴红花与奖章,身后的背景是一面党旗,文字介绍他十六岁参军,几次荣获特等奖章,奖章上面写着“人民功臣”。〔16〕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创作条件的艰苦和百姓受战争磨难及食不果腹的生活之苦,也表现了广大军民不畏劳苦、不辞辛苦的精神风貌。

四、“酸”——不知疲倦地劳作

东北鲁艺在解放战争时期中的“酸”味作品所反映的是工厂工人生活的辛酸,虽作业疲劳却不辞劳苦的模范表现。

战争背景下的东北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东北地区在清代以前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东北地区流行的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反映出旧时东北地区富足的生活状态。清代以来大量移民以及战争的毁灭性破坏,使得东北人的生活变得贫困不堪。东北解放前夕,随着东北地区城市的陆续解放,人们被压抑的精神得到了释放,但是面对战争所留下的千疮百孔的工厂、矿山、铁路等,东北人民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艰辛的劳动,才能使生产和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赵域的《李海的故事》、苏晖的《工人梁尚友》《刘老英雄》、刘馗的《抢修焙烧炉》、王冠安的《重建桥梁》以及夏风的《立功竞赛》《修复》等作品正反映了当时的状态。其中,沃渣创作的《东北第一纺纱厂》第一组作品刻画的是精纺机的修理工人徐清华,其形象为一位浓眉、高颧骨、脸形略长、厚嘴唇的典型东北汉子,人物非常朴实憨厚,在他的神态中流露着对生活的疲惫,面容上有一丝酸楚。沃渣在画面中写道:“有一次机器运到某车站,其他押运工友都下去吃东西去了,他一个人始终没有离开机器,有时饭也顾不上吃。”〔17〕这表现了当时的劳动者吃苦耐劳的品格。苏坚的《抚顺发电厂》为一幅速写场景,其题记中写道:“抚顺发电厂为东北最大之火力发电厂,在全国也是最大的发电厂之一。被国民党破坏的发电机、锅炉,已大部分修复,现在已有工人近九百人。它是抚顺采煤、机械等生产动力的源泉”。〔18〕长春解放后,苏晖的连环画《工人梁尚友》的内容为长春造纸厂的工人辛勤工作的事迹。1949年4月,东北鲁艺人在鞍山钢铁厂创办《鞍钢画报》,绘制了《孟泰》等一系列激发工人劳动热情的作品。同时,他们还在沈阳机械厂创办《机工画报》,在《机工画报》上刊载了劳动模范赵国有创造纪录的先进事迹。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鞍钢变成一片废墟,日本人曾说,这里只能种庄稼,恢复生产至少得20年,而“孟泰精神”就是在这种条件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此时期的连环画作者还有梁益谦、杨丕淑、杨静华、周奕、孙恩同、赵殿邦等。宁恩宝、孙恩同、陈旭创作了连环画《工人李凤恩当了技术员》。孙恩同的连环画《模范家属李福德》连载于1949年由哈尔滨铁路局创办的《火车头画刊》。

事实上,在工人模范的带动及鼓舞下,工人忘我的劳动境界和主人翁责任感早已战胜了辛酸和疲惫,焕发出了极大的精神动力和创造力。这些作品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反映劳动精神、鼓舞群众士气的重要宣传品。

五、“甜”——幸福美满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绘画作品中的“甜”表现了解放战争之后人民的欢欣之情、土地改革之后人民翻身的喜悦之情和人民苦尽甘来对生活甜美的憧憬,以及拥军惠民政策为百姓带来的福利。这一时期具有“甜”味的作品内容共六种,多以木刻版画、年画和招贴画的形式出现。

一是“翻身之喜”。1946—1949年,夏风的《翻身乐》、古元的《分果实》、芳山的《人民翻身兴家立业》等年画均以农民丰收为主题,以木刻的方式表现出土改运动之后,农民翻身做主,分地分房分财宝,人人喜乐的情形。1947年7月,古元到东北周家岗村参加土改运动,在土地改革之后,古元创作了大量的以土改为主题的木刻作品,如《焚烧旧契》《发新土地证》,“焚烧”与“发”都象征着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这两幅以农民为主题形象的木刻作品,均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在1947年初,东北画报社按中共合江省委提出的‘让全区人民过上个翻身年’的指示,组织了‘东北人民翻身年画展’和新年画座谈会,在佳木斯首次印刷第一批新式年画,《东北人民大翻身》《农民乐》《土地还家》《军民一家》《解放区十乐》《九件衣》《打渔杀家》《三打祝家庄》等。”〔19〕同年,在哈尔滨郊区靠山屯主持召开年画座谈会征求农民意见推动了东北新年画运动。张仃在《一九四七年翻身年画介绍》一文中写道:“年画工作,应当成为美术工作者目前为人民服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年画,基本上讲就是为农民的画。”〔20〕战争时期的年画发表手段是贴在农民家中的门上或炕头上,其宣传方式有别于特定场所的巨幅壁画及陈列在美术馆的绘画作品。“翻身年画”是以中国传统的绘制方式创作、以人民翻身为主题的绘画体裁,由于战时特殊环境,为了宣传便捷,通过木刻的绘制形式及版画特有的印刷方式,将印刷后的小幅年画作品发到百姓家中。

二是“丰收之喜”。《收割》是古元在1947年所创作的套色油印木刻,刻画的是农民在地里收庄稼的场景。古元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准确地描绘和体现了农民丰收的场景,将人物弯腰割麦的动作体现得活灵活现。

三是“立功之喜”。张仃在1947年创作的年画《喜气临门》的场景是冰雪中的东北农村,以军属分到房屋、参军子弟前线立功、乡里乡亲送来喜报表示祝贺为内容。画面构图常规,画面主题明确,易于百姓接受,色彩基本写实,不追求装饰效果。张仃将现实中的颜色加以强调,画面中的喜报、旗、妇女的棉袄等红色在灰蓝色天空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烘托出现场的气氛,而草垛与屋顶上的白雪正是劳动人民喜爱的“瑞雪兆丰年”之景。

四是“胜利之喜”。张仃于1949年发表的《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21〕创作背景是1948年1月5日辽宁北镇古城解放的场景。画面构图的主题突出,左面一位骑马正向百姓行军礼的解放军是整幅画面的焦点,后面跟随举旗吹号的解放军队伍进城而来,画中右侧是一位老者担水而立,打水给解放军解渴,他对面的解放军正端起水碗畅饮,战争艰辛之后再次感受到甘甜。老人及抱小孩的妇女均出门欢迎解放军。

五是“惠民之喜”。拥军惠民政策也是此时期的绘画表现内容之一,多以招贴画的形式表现拥军内容的绘画,如刘迅的《劳军去》、安林的《人民组织起来》、苏晖的《慰问伤病员》等。其中刘迅的《劳军去》是以速写的方式表现百姓鸣锣打鼓去前线慰劳解放军的情景,除人物造型用黑色炭铅表现以外,画中颜色仅有红、黄、蓝三种,却将劳军途中的热闹场面渲染得十分强烈。惠民的政策通过苏坚的连环画《劳动保险》、陈兴华的连环画《劳保登记》得以表现。美术工作者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向百姓普及了劳动保险中包括生、老、残病、死的内容。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从苦难走向新生活,从心底产生对生活热爱和对未来向往的心情。

六是“成功之喜”。1949年,陈尊三创作的《填料》《庆祝鞍钢开工典礼》以及周皎的《出铁》均在《鞍钢画报》发表。古元的木刻《鞍山钢铁厂的修复》《咱们是工厂的主人》与刘树仪的《为完成农业生产任务而奋斗》等表现不同领域的生产情景,体现了东北解放区崭新的精神风貌。夏风的作品《出钢》的画面主体物是一个盛满钢水的钢包,左上角有三位工人正在紧张地工作,钢花四射,钢水冒着腾腾的热气,反映出工人高涨的劳动热情和人们的奋斗激情。夏风的木刻作品反映时代的新风貌,展示了劳动人民的工作热情。古元曾赞扬夏风的创作“开一代新风”。〔22〕在百废待兴之时起到了鼓足干劲、激发劳动热情的作用,真实地刻画了东北人民充满信心地迎接新的生活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六、结语

东北鲁艺在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美术作品题材丰富,具有“咸辣苦酸甜”的“五味”风格,具有强烈的战争色彩、改革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充满感召力与创新力。东北鲁艺是在刀锋利笔的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边学习、边创作、边培训、边实践、边培养人才,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同时也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播下了种子。1945年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短短四年,鲁艺人的人生同他们的作品一样,也经历了刀笔相戎、火辣采风、苦涩奔波、酸楚乡愁和胜利甘甜的“五味”俱全的生活。而其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艺术价值本身就超越了常态化的艺术含量,而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战斗力。他们的艺术精神对东北地区美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他们的艺术才华和斗争精神也成为了新中国诞生之后宝贵的文化源泉。鲁艺人成为了新中国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鲁艺东北创作
东北铁锅炖
让鲁艺精神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绽放新时代光芒
Make ’Em Laugh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艺精神的传承发展之路——以音乐传播载体的发展为切入点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一墙之隔》创作谈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