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传璟
天津市公用事业设计研究所 天津 300000
科学和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对城市整体交通体系的各个子系统起到了协调和平衡的作用,还有利于发展集约型城市和绿色城市。当前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运行和发展中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通过需求导向的分析对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使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们的出行需求是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布局的基础,要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城市宏观层面的出行需求和微观层面的出行需求,尤其要注意公共交通规划时的微观需求,公共交通在微观层面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影响个体在每次出行时选择的出行路径和出行方式。我国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上通常更关注宏观层面的需求,经常忽视个体的微观需求,导致目前的城市公共交通在实际运行中无法满足个体的出行需求。城市公共交通在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中应加强对宏观出行需求的把控,根据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情况来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公共交通在战术层面的发展规划中应当重视居民微观出行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根据城市居民的实际出行需求为居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服务,将时间可控和空间可达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标准[1]。
城市公共交通在进行规划之前要先对城市的规模和宏观层面的出行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研究不同规模城市的出行需求应根据城市规模的分级来分析规模和需求两者的关系,通过实际调研得出如下结论:①城市规模越大,每人每日的平均出行次数越少。②城市的规模越大,出行的距离越长。中小城市和Ⅱ类大城市在规模上有很大差别,两者的出行距离存在较大的极差。③每人每日的平均出行距离越长,城市的机动化出行比例越高。
通过以上结论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进行定位,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规模和宏观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在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规模的城市公共交通做了如下定位:①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在公共交通发展上应当注重机动化出行,城市用地可以进行混合布局和高密度二次开发。②人口数量在500-1000万范围内的特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应当注意早晚高峰时间段的机动出行情况,加强公交走廊的规划,科学利用城市空间。③人口数量在300~500万范围内的Ⅰ类大城市应利用公共交通拓展城市空间,对出行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将公共交通和慢性交通进行融合。④人口数量在100~300万范围内的Ⅱ类大城市,公共交通应在中心区域内增加机动出行。⑤人口数量在50~100万范围内的中等城市应当通过公共交通来以引导城市转型并减少私人小汽车的数量。⑥人口数量低于50万的小城市要加强基础的公共交通服务,保证基本出行需求。
不同规模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当考虑具体的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种不同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①对于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城市来说,应当建立以骨架网、主体网和支撑网为基本构架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还要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方式,满足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需求和高效运行需求。②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在构建时应当注重公共交通网络的直达和连贯的特性。出现客流走廊的中小城市可以根据骨架网和主体网的双层网络结构来构建公共交通系统。一般性的中小城市应注重出行需求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规划好常规的公共交通线路,确保公共交通系统能够满足基本出行需求[2]。
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每次出行耗费的时间是衡量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出行时间的具体内容包括等车、乘车、换乘等时间。对公共交通的出行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出行时长低于1.5h的公共交通对人们的吸引力最大。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时间进行控制,公共交通单程出行的最高时长需要控制在以下范围内:超大城市应低于60min;特大城市应低于55min;Ⅰ类大城市应低于50min;Ⅱ类大城市应低于45min;中等城市应低于35min;Ⅰ类小城市应低于30min;Ⅱ类小城市应低于25min。以此为标准对公共交通系统进行规划,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公共交通在微观的空间层面要重点分析人口和岗位的空间覆盖率,目前经常会通过公交站点覆盖率进行分析和评价,计算人口和岗位空间覆盖率时,需要将公共交通站点作为基点,对站点及附近区域的人口和岗位进行调查,再将其与城市规划区域里的全部人口和岗位数量进行计算。城市可以发展集约型公共交通:①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城市在有轨道交通的站点范围内的人口和岗位的覆盖率应≥95%。②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城市在无轨道交通中,公共汽车电车站点500m半径范围内的人口、岗位覆盖率应≥90%。③中等城市站点500m半径范围内的人口、岗位覆盖率应≥75%。④小城市站点范围内的人口、岗位覆盖率应≥50%。
城市公共交通应以人们的出行需求作为规划的基础和发展的导向,在宏观层面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需求进行分析,以此对不同规模的城市进行定位并根据定位构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微观层面要对不同规模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时间和人口、岗位的空间覆盖范围进行控制,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