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龙 杨文霞 范兴忠
(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甘肃酒泉735000)
酒泉市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光热资源丰富,是理想的优质鲜食甜、糯玉米生产基地。 近年来,随着酒泉市鲜食甜、糯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但随着鲜食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市场销售品种多乱杂、缺乏龙头深加工企业引领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 为了有效促进酒泉市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结合目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应对措施。
酒泉市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呈现出从无到逐步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才使产业颇具规模。 酒泉市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在2013前的十几年时间内,每年播种面积呈现出扩大的趋势,2013 年以后, 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 300 hm2左右。 鲜食甜、糯玉米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肃州、玉门、瓜州、敦煌 4 县市,其他县市目前种植虽有分布,但种植面积比较小。
2019 年肃州区鲜食玉米播种面积为550 hm2,玉门市鲜食玉米播种面积为280 hm2, 瓜州播种面积200 hm2,敦煌播种面积300 hm2,其他县市播种面积累计 100 hm2。
近年来, 酒泉市鲜食玉米种植类型主要是糯玉米和超甜型甜玉米两类, 而这两类面积各占总面积的一半。
从品种选择上来看, 大面积种植的糯玉米品种主要是京科系列糯玉米品种,像京科糯2000、京科糯569等;超甜型甜玉米品种,前几年多的为甜单21,目前市场销售中品种选择多样化,没有主栽品种,品种呈现出良莠不齐、蒸煮品质优劣不一的现象,对于种植农户很难做出选择,只能是经销商推荐哪个品种,种哪个品种,最后效果不一定有推荐的那么好,要么是产量不稳定,要么是适口性不好。
酒泉市鲜食甜、糯玉米种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集中连片种植,一类是分散性种植。
集中连片种植的又有两类, 一类是以当地市场销售为主, 这些种植户主要分布在城郊附近乡镇的蔬菜种植区, 为充分利用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光热资源,每年冬茬蔬菜收获后,时间大约在2~3 月份,在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中直播, 种植类型主要以超甜型甜玉米为主,鲜穗上市时间在5~6 月份,每年种植面积在130~200 hm2。 一类是以外销为主,此类种植户主要是鲜穗采收后,对鲜穗进行冷冻处理,然后采用保温泡沫包装箱进行包装, 发往其他地方进行销售,每年种植面积在130~200 hm2,种植鲜食玉米类型是糯玉米和超甜型甜玉米各占一半。 此类模式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种植模式, 代表地方为泉湖乡头墩村。
鲜食玉米分散性种植模式在各乡镇均有分布,种植面积不大,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供应自家食用与零星市场销售相结合。 主要以套种其他矮秆作物为主。
鲜食甜、 糯玉米种植效益明显优于普通玉米种植效益,平均效益为 5.6 万~6.0 万元/hm2。 比普通玉米亩增效益1.2 万~1.8 万元。 但目前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受市场因素制约,出现年际效益波动较大。 这种波动表现在,第一,鲜穗上市集中,造成种植户鲜穗销售停滞,从而使鲜穗销售价格发生较大波动,每穗价格高的时候在2 元左右, 低的时候每穗只有0.2~0.5 元。 第二,缺乏龙头深加工企业支持,使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价格完全受市场因素制约,价格年际差异大,在鲜食玉米种植少的年份,价格基本稳定在1.0~1.5 元,种植多的年份鲜穗价格不足0.5 元。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是影响鲜食玉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酒泉市鲜食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除了近几年以泉湖乡头墩村的鲜穗冷贮外销以外, 其余鲜穗采收后,基本上就地进入本地市场销售,鲜穗销售出现集中上市现象严重,从而造成鲜穗价格下降,影响种植户生产积极性。 而目前还没有鲜食玉米果穗深加工企业, 不能完全将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市场价格的走向及加工企业的制约直接影响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
目前, 酒泉当地鲜食甜、 糯玉米种植密度不合理,许多种植密度与普通大田玉米种植密度相同,甚至比普通大田玉米种植密度还大, 影响了鲜食玉米的产量和鲜穗的商品性, 致使鲜食玉米果穗商品性下降。
由于鲜食玉米生产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各级技术部门人才和技术的贮备不足,本地专业技术人员对鲜食玉米生产技术和经验相对欠缺,加之种植农户也缺乏鲜食玉米种植的技术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的发展。
鲜食甜、 糯玉米品种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品种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糯玉米品种以京科糯系列为主,缺乏优良的当地主栽品种。 一种是超甜型甜玉米品种市场上多而乱,呈现出良莠不齐、蒸煮品质优劣不一的现象,对于种植农户很难做出选择,没有当地主推品种。
基础农业推广部门、 种子经销商以及加工企业与育种单位联系较少,一些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沟通,致使新杂交种的选育及示范推广方面与生产实际需求有一定脱节。
首先广泛征集国内外种质资源, 加强征集资源的鉴定研究,筛选出一批优良的种质材料。 在此基础上,开展鲜食甜、糯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工作。 结合当地的生态特点和种植模式, 制定科学合理的育种目标,培育出高产、蒸煮品质优良、果穗商品性好和商品率高、抗病强的新品种,为酒泉市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品种支撑。
针对生产上种植的鲜食玉米杂交种的特征特性,开展节本增效的高产栽培技术, 研究重点在适宜播期、合理密度、施肥时期及施肥量等方面。 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 “节本增效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为酒泉市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病虫害的预测与防治,研究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以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为最终发展目标,提高鲜食甜、糯玉米产品的商品品质,创建地方品牌。
加强育种单位与农业推广部门、 种子经销商在信息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 同时应经常组织行业内的调研,及时掌握生产需求,这样才能做到育种有数、推广有方,进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订单式生产模式,引导有实力的鲜食玉米加工企业落户酒泉, 逐步形成“科研+企业+农户+基地”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有效解除广大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