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共识的凝聚

2021-12-27 10:33:17雷江梅施文峰
理论月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理念

□雷江梅,施文峰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1](p355-356)由此可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价值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维度,也将是未来重要的时代命题。基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共识的凝聚,目的在于增强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更加广泛的价值共识,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更为巨大的作用。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共识奠定了世界观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21世纪回答世界如何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重大全球性课题的中国答案,吸收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并将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其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p22-24)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最深厚的根基。中华民族具有传承了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基因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赋予了文化底蕴,奠定了世界观基础。这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生态五个方面。

(一)“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政治观

不同国家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为当下各国处理本国事务和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中国古人提出的讲信修睦、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崇高的政治理想。早在先秦时期,古圣先贤就已经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3](p21),即认为天下不仅具备地理方面的自然属性,还具备政治属性。要实现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政治目标,便要求人民具有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礼记·礼运》中提出的“讲信修睦”[4](p17)的政治理念,表达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讲求信用,谋求和睦的政治主张;《尚书·尧典》中所表达的“协和万邦”[5](p198)的国家治理理念,蕴含着以“和”的理念协调各诸侯国之间利益的思想。

在当下的语境中,这两个政治主张和政治理念指向各个国家在政治上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政治观,提倡国家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携手进步、共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地理区域与民族隔阂显然无法阻碍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性的人类危机面前,世界各国成了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共同利益诉求,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6]这句话反映了中国的国际政治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所包含的科学的政治理念。它借鉴了“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政治理念,并实现了对其的超越和发展。

(二)“尚义贵利”“以义制利”的经济观

义利之辨从古至今一直是伦理学中关于道德评价标准的重要问题,对“义利”侧重的不同体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尚义贵利”,即坚持义与利相统一。《墨子·大取》中写道:“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7](p78)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己利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义与不义,而墨子所指的利也是一种公利,即大多数人的利益。此外,孔子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8](p243)言外之意就是要舍利取义。荀子则进一步提出“以义制利”的思想,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9](p67)。

在当今世界,各国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墨家的“尚义贵利”思想和儒家的“以义制利”理念为当代各国在如何处理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不仅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还提出了事关未来世界发展走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儒家和墨家义利观的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指出:“我们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6]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文化根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指引。

(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观

“和”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而且已经成为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和”文化引申出的“和而不同”则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追求的精神境界。早在西周末年,史伯便提出了“和同之辨”,认为事物发展的最大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在《国语·郑语》中进一步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10](p112),揭示了事物只有保持矛盾对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才能继续发展的规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论语》中写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8](p15),传达的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但不会在具体的问题上迎合别人的处世理念。如今,“和而不同”理念被拓展到文化领域,强调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兼容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和而不同”,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明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共同体。“和而不同”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造性地赋予了其世界性的意义,使之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文明财富。与“和而不同”文化理念类似,“求同存异”也是儒家的重要文化理念,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4](p23),意思就是双方因为存在共同性,就会有亲切感,而双方尊重并且接受彼此的差异性,就是一种道德上的宽容。这体现了儒家中庸的处世态度。

“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的处世理念和人生态度正是当今世界各国在面对有别于本国文化的国家时应该秉持的立场,对于本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建立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认了文化多样性,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仅不会成为阻碍人类共同发展的绊脚石,反而会通过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产生更加璀璨的文化成果,并成为促进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垫脚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6]。这体现了对儒家“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表明中国尊重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

(四)“与邻为善”“亲仁善邻”的安全观

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自古以来的共同心愿,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各个国家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国家稳定与世界和平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事关人民福祉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注重邻里关系。依据《汉书》,邻里在古代的含义是:“五家为邻,五邻为里。”[11](p126)《左传·隐公六年》中有“亲仁善邻,国之宝也”[12](p56)的说法,传达的是一种与相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交往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流传至今,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历来主张以和为贵。“与邻为善”“亲仁善邻”的安全理念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体智慧,而且传达了中国人民对于世界和平的美好向往。

“以邻为善”“亲仁善邻”的社会安全观不同于西方文明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而是具有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的全球性视野,摒弃个体主义而运用整体思维看待世界,是国际交往的行动理念与维护世界稳定的指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此类似,主张各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时应兼顾多方、平衡协调,反对个体利益至上的片面取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6]。这正是对“与邻为善”“亲仁善邻”社会安全理念的当代诠释。构建社会安全共同体必须以全球性的整体视野,进一步增强国际安全合作的共识,抵制一切危害全球安全的地区冲突与国际争端,反对超越一切国家安全主体的国际军事霸权。“以邻为善”“亲仁善邻”的社会安全观是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的重要前提,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生态观

世界只有一个地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除了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尤为注重人与自然乃至宇宙的关系。中国的先贤提出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易经》辩证地阐释了世界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提出天之道“始万物”、地之道“生万物”、人之道“成万物”[13](p56)的观点。简而言之,《易经》认为天地人三道相互联系,各司其职,缺一不可,隐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最早系统地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认为,自然、宇宙是大天地,而人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宇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天人合一”理念,“和合”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天人合一”和“和合共生”的生态理念不仅为当今世界各国对待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的治理理念,而且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与日益频发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迫使人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生态观高度吻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6]这体现出对于中国传统生态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国关于生态保护的意识自觉。这种意识自觉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对全球生态文明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契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共识提供了价值观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为当今全球治理所提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它彰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2018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4]。这三个方面正好也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根本利益方面的三个层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只有契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周边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知、理解和共识。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物质层面,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文化层面,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此外,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体现在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之中,要求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逐步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平衡和充分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共赢、共享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秩序的美好期望,为实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摒弃你输我赢的旧观念,将充分实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利与合作,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运用自身的优势与智慧实现个人价值,满足个人正当需要。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中国周边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尤为尊重周边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不仅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崇高目标,也彰显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1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各国和谐相处。中国一直希望周边各国能够搭乘中国经济高质量与高速度发展的快车,衷心期盼邻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能够抛开零和思维,坚持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理念,携手走入国与国之间奋力共进、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共同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明中国不仅不片面追求“一国独大”,而且也抵制西方发达国家对邻国进行主权干涉与划分势力范围的霸权行为。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意把自身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周边各国,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16]。这充分展现了中国自始至终心系周边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愿意与周边国家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的愿望。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没有走西方发达国家以殖民侵略和掠夺为手段的道路,而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开辟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并致力于将发展的成果分享给周边各国。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已经逐渐形成了“中非共同体”“中阿共同体”“中拉共同体”等多边合作经济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17]这充分显示出中国开放包容的态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反映和契合了中国周边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已经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深知,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全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世界各国的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始终心系全人类。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指出:“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18]这一论断表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形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标榜现代化起源地的西方发达国家以本国的社会制度为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然而,一旦出现宗教冲突、难民风波、经济危机等国际性问题时,西方国家展现的却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一贯作风。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主导的西方霸权时代的终结不是世界历史的终点,而是世界重新构建国际新格局的起点。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种族、宗教、文化、习俗等差异,但各国人民都拥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追求和平、发展、自由、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使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从理论层面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要反映和表达的正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旨在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紧密地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19]。这充分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契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契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推进国际经济治理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各国摈弃贸易保护等逆全球化的旧观念,突破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世界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从实践层面来看,近些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积极主动地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问题,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从而推进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人民按照普遍性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与互动过程中世界各国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共同价值取向的形成。因此,全球化的进程必然会带来全球化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全人类价值共识的灵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全人类的价值取向从独立走向了联合。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交往中,一定的规则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必将得到共同的遵守,因为它契合人们的共同利益。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倡者与践行者始终坚持国际道义优先,兼顾国家利益,以国际道义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以全球共同利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际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共识提供了巨大的现实机遇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难民潮、核威胁、贸易保护主义、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依然存在。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普遍真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能否取得国际社会的共识取决于当今世界的整体态势与发展方向。显然,在现实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大趋势。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共识日益增多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对话协商、共商共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成为重塑国际秩序的现实需求,凸显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共同价值。整个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休戚相关,处于一个共同体之中,这体现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上。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正处于一种“合则互利共赢,分则两败俱伤”的关系之中。然而,西方发达国家中的个别国家或者局部地区却出现了逆全球化甚至是反全球化的问题,如英国“脱欧”、美国退出世界贸易组织等事件在西方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欧美部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移民政策压缩、国家经济衰退,西方学界的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与之相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积极投身于全球化的进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创新、联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新秩序,实现了全球化进程的动能由西方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的转移。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世界潮流,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国家,迫切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和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抓准了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历史规律,旨在化解西方逆全球化思潮带来的危机,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全球经济发展迟缓等现实挑战面前,再一次凸显了中国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担当。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上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共同价值是不同民族价值理念的交融与升华。共同的生活条件是联结共同体的纽带,而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则是共同体存在的思想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传达的价值理念破除了西方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等过时的经济理念,代之以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新型价值观,成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思想基础。因此,在这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取得越来越广泛的价值共识。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持续变革推动世界政治的交流互动

在政治多极化的视野下,国家间的政治交流并不是以一种相对静止的固化模式进行的,而是处在一种积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平衡过程之中。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交流互动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而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局部地区出现了失衡,由于蝴蝶效应以及世界各国政治合作和交流的加深,势必会影响其他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地区性政治问题容易演变为全球性政治问题,地区性政治问题的存在对于世界各国都构成了危险和挑战。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迫切需要世界各国站在人类整体的立场上,从全局出发,充分理解实现本国利益的前提是不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基本道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地区性政治问题的最佳政治抉择。世界各国应该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根基,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准则,在世界性危机面前通过平等协商与平等对话的方式,寻求符合世界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三)世界文化的持续碰撞凸显出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意识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持续碰撞所形成的文化共识的发展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既使各国的文化共同性增强,又使各国文化的差异性逐渐显现,这两个方向的演变相互交叉、共同展现,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世界文化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倡导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动世界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历史上所有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资源,都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而只有通过交流与互鉴,才能使世界文化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持续发展。当今世界是文化百花齐放的世界,拒绝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国家和民族必将被世界历史所淘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p204)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坚持开放的决心,也表明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坚定立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关键纽带,也是推动国际关系走向互利共赢的强大动力。各种民族文化在为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发展。

一方面,人类发展史是一幅由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所交融而成的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不同文化主体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交流与碰撞,产生出不同的文化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秉持学习借鉴、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各国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的需要相协调,推动人类共享智慧成果,携手应对共同面临的各种危机与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指出的:“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1](p377)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打破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消除国家之间的文化误解,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丰富人类文明的中国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只有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才能一同谱写出人类文明的华美乐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各国在世界历史性的实践中进行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共同创造人类文明,合力推动人类文明的巨大飞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不仅是人类交往的基本形式,也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了解、达成共识的实践基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世界文化交流中,人类将形成超越种族界限和区域限制的全球文化意识,并在此过程中明晰本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与未知性。各国需要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去审视世界文化与人类文明的时代问题,对本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作出当代的自我阐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所指出的:“从历史维度来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21](p432)这一对于当今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回答了世界文明之路该怎么走的现实问题,反映了中国将民族复兴与人类文明发展融为一体的责任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明,中国在文化层面充分把握了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主题,正全力推动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包容与和谐共生。在世界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在文化多样化和多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外交文化和民族立场必定会在世界全球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四、释放合作共赢红利的中国实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共识提供了科学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一句苍白的口号、一种纯粹的文化理论,而是体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时释放合作共赢红利的生动实践中,这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共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撑。

(一)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更广泛价值共识的政治实践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在世界各地兴风作浪,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势必会使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均衡、稳定的方向发展,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当今时代的政治格局演变的潮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没有走国强必霸的传统西方道路,而是一直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中国道路。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发展存在着些许误解,不断地发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不友好的政治言论,甚至不惜牺牲本国的利益去制造各种事端,妄图以此打乱中国的发展进程。面对这样的现实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之可贵,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2]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中国始终坚定支持联合国的各项活动与事业,遵循联合国的宪章、宗旨和原则,全力推进世界政治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一直以来致力于改进全球政治治理的秩序与机制,积极主动推进国际关系走向法治化、民主化与合理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在政治上秉持公平、正义、自由等共同价值观,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坚持国家之间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独立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国际格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平等民主、兼容并蓄,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文明多样性,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2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世界未来的走向与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探讨决定,世界性的重大决定也应由以联合国为轴心的各国政府与人民共同把握。为此,中国号召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动国际关系的法治化与民主化,自觉遵循国际公约与国际法所体现的国际交往准则,用开放、透明的外交原则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各国维护公平正义,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矛盾,反对强权政治与冷战思维,秉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际外交方针,抵制针对第三方的政治联盟,主张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更广泛价值共识的经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经济地位已不容小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在许多重大的国际经济事务中正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性作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下,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愿意与中国进行经济上的合作与往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24](p44)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经济层面的中国方案。放眼世界,由于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良好态势。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走故步自封的老路,而是走上了一条更加开放、包容、互惠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重大国际经济活动中,中国承担着重要使命。受新冠肺炎疫情与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低迷,中国必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开放型的世界经济格局,积极推动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便捷化,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与保护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本国的经济发展同各国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不断开展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活动,将自身发展的经验分享给世界各国,欢迎周边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带动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分享合作红利惠及各方,开辟出了一条开放、包容、公平、创新的新兴国家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增加了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加深了市场间的深度融合和资源的高效配置,而且将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吸引其他发达国家参与经济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将充分展现中国组织经济合作活动的能力,加速推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代表的中国智慧、中国声音、中国方案赢得更为广泛的价值共识。

(三)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更广泛价值共识的文化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不同文化只有不断进行交流与合作,不同文明载体只有不断进行碰撞与融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因为只有通过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各国才能真正了解各自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看清其他文化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可以反省自身文化的长处和短板;只有通过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各国才能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只有通过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各国才能真正理解各种文明是各国人民创造的适应生态环境的文化体系,是各个民族在长期艰苦实践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与经验,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尊重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提倡各个国家与民族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兼容并蓄、取长补短,通过求同存异、协商对话,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来自亚洲的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352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了大会并达成了广泛共识[25]。这说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深得亚洲各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欢迎,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潮流,也为各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前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更为广泛的文化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文明交流与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最本质和最根本的要求。一方面,深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不仅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更加坚固的人文基础,而且也是消除各民族之间存在的误解与隔阂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也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带来更加充足的动力。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明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各自的发展和更新。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促进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今后,中国还将继续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作出表率。

(四)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更广泛价值共识的社会安全实践

近年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一直积极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各项人道主义活动,如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迄今为止,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7万人次,有13名中国军人牺牲在维和一线。目前,有超过2000名的中国军人正在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任务[2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有助于为世界各国搭建在军事方面合作协商的平台,推动各国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开展有利于全人类的军事合作和人道主义的国际救援合作,为世界安全与稳定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世界各国在维护世界安全方面要以全人类的安全利益为根本,绝不能为了实现本国的私利而任意妄为,要坚定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永恒信念,大力推动全球安全治理,共同维护稳定的国际环境,努力构建安全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国际外交活动中多次提出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安全战略格局,是中国基于国家安全与人类安全的实际考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外交准则,必将重塑世界新秩序。

(五)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更广泛价值共识的生态实践

地球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着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各国在生态方面走可持续、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人与自然不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所拥有和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来自大自然的无私馈赠。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但是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日趋匮乏等生态问题浮现出来,造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严重失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各国通过合理的方式开发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非常注重以中国为主导的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平台的搭建。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重视与国际社会在生态方面的交流与对话,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的国内论坛,在学习借鉴各国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的同时,也乐意分享中国改善生态环境的经验与智慧,如2018年7月7日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2018年9月13日举办的长白山国际生态会议。2019年4月26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之路分论坛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50份关于双边、多边生态环境合作的文件[27]。可见,中国正在推动有关生态环境转型的最广泛的国际共同行动,这场行动势必会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获得更为广泛的共识。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维护生态安全的国际活动,推动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建构。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时强调,《巴黎协定》是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并就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提出三点主张:一是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损人不利己。巴黎大会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二是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得到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得到遵守。三是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28]。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全球生态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倡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总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共识的凝聚充分彰显在理论及实践之中。在理论层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在实践层面,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现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更为广泛的价值共识提供了机遇,而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信奉者和践行者势必会抓住时代机遇,在与其他国家互动交流的同时积极主动地释放合作共赢的红利,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更加广泛的价值共识。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理念
爱的共同体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命运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命运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3: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