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探究的伟大史诗

2021-12-27 08:44:39张旭辉
绿叶 2021年1期
关键词:命名生物人类

◎张旭辉

18世纪末大概是科学家们最感幸福和荣耀的时代。震撼整个欧洲的拿破仑亲自接见物理学家拉普拉斯,要看他的新著《天体力学》。欧洲贵族小姐的闺房里都摆着新近的自然科学著作。曾经的世界对人类而言是混沌和不可预测的,到处是各种难以解释的“奇迹”,面对日月星辰、雷霆雨露,人们只能懵懵懂懂地活在其中。而现在,科学家们竟然成功窥见了宇宙的设计图纸,预判了星辰的运动,不是通过占卜,而是用望远镜和数学!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

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全世界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奋斗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果。然而越是前进,就越感觉到这条探索之路的波谲云诡。许多发现都是由一股不起眼的水流开始,渐渐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正在忙中,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开水阔,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还未来得及一览美景,转眼又大起大落,误入云雾深处不知归路……颠覆一次又一次在科学史上重演,一代大师刚刚功成名就,便被后起的毛头小伙“掀翻在地”。人们刚刚以为牛顿的数学、力学和光学已经揭开了宇宙的真相,相对论就几乎重写了整个牛顿体系。爱因斯坦坚信世界是决定的而非概率的,转眼就被加速器里微观粒子戏法般的表现震惊得目瞪口呆……

不过,跟研究生命世界的漫漫征途相比,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算是很顺利了——物理学航路上虽然惊涛骇浪,但闯过风暴就是碧空如洗,全新的宇宙图景简洁优美地展开,给人以无上的满足。相比之下,研究生命的生物学就像跋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荆棘遍地,杂草丛生,歧路繁多,泥沼密布。只要耐心搜寻,仿佛随处皆有收获,却又似乎永远找不到一块高地,可以凭高四望,一览无余。生物学已经对一部分生物研究得相当充分,但对生物多样性的探究还在艰难跋涉,更不要说弄清如此庞巨繁杂的生命如何起源并演化至今。比起物理学家的激情澎湃,生物学家显得格外谦卑谨慎,他们还没有迎来自己的牛顿。

人类生物学的起步是相当“功利”的。我们共同的祖先还游走在非洲的稀树草原时,就靠吃植物的嫩枝、叶子和一些小虫过活。他们用语言给各种生物命名,以方便地区分它们:可吃的、好吃的、带刺的、有毒的,还要警惕那些体形或速度足以威胁人的东西,比如鬣狗、野猪、蛇。命名和分类是连祖先都能做的事情,当然没什么难度,但它是一切的基础,是伟大事业的开端。

不同民族对物种的命名千差万别,只有通用名才能让全世界的研究者通力合作。卡尔·林奈就是肩负起这个重任的人物,他算得上瑞典版的“玄奘”,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艰苦跋涉,收集动植物并用拉丁文为它们赋名,顺便让拉丁文这种已经几乎无人使用的语言有了第二次生命。后来林奈的学生成为他的“触须”,代替他在更大范围内做着同样的工作。今天,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在使用林奈的方法为生物命名,他们是林奈遗产的享用者,也是林奈精神的传承人。

人类有几十万年时间观察世界,可因为曾经过于关注自身,以至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粗糙得惊人。当斯瓦默丹通过解剖发现蜜蜂和田螺的内部结构时,已经是公元17世纪了。此前几千年,人类都认为昆虫生于污秽腐败之中,其体内是一片混沌。即使智慧如亚里士多德,也从未认真对待过这个问题。比斯瓦默丹更进一步的是列文虎克,身为一名布商的他凭灵巧的双手磨制出显微镜镜片,第一次观察到了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震惊了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英国皇家学会。可惜当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些发现的意义,即使是立志为生物界编制目录的林奈也局限于自己的观念,不愿认真地对待浩如烟海但不能为肉眼所见的微生物,只吝啬地给予了四个名字,其中之一叫作“混乱”。又过了二百多年,人类才重拾研究微生物的兴趣。

林恩·马古利斯则比列文虎克更加“细致入微”,她的视野在细胞内部。她从细胞质中为何会存在DNA这个当时的未解之谜入手,提出真核细胞内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很可能是被远古细胞吞入体内的细菌,互相利用对方的长处,逐渐摒弃自身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形成了稳定的内共生关系。马古利斯提供了达尔文的变异—竞争—自然选择之外的一种新的生物演化理论,并且为之收集了大量证据,让人们意识到生命之树不是只有分叉,甚至在它的根部就存在着大量“合流”。然而当她的新书在1971年出版时,她还是受到了许多批评,甚至收到过恐吓信。

生物学的历史上,令人崇敬的人物和激动人心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发现了可以和真核生物、细菌并称的古生菌的卡尔·沃斯,他的发现使得人类、哺乳类乃至所有动物在演化之树上变成了更小的分支,成了演化的奇迹,微生物则占据了绝大部分分支;威维尔·汤姆森等人在深海探索,证伪了前人“1800英尺以下的深海没有生命”的断言,随着依靠化学能生存的生物不断被发现,一个不依靠太阳的世界在人们眼前展开。

所有这些领域都还有太多工作要做。即使是命名瑞典国境内的所有生物——这个比卡尔·林奈要命名全世界生物小太多的目标,也需要超过一百位分类学家和数千名业余爱好者,何况新物种还在不停诞生。

如果你对生物学和博物学感兴趣,或是想了解上面这些人的故事,或是只想打发点时间,都可以试着读一读罗布·邓恩的这本《生命探究的伟大史诗》,和他们一起感受一下,这个世界有多大、多精彩。

这世界对人类真是既残忍又仁慈。地球只是亿万星河中毫不起眼的银河系悬臂角落里一颗极为普通恒星的一个蓝色“小跟班”,一代人穷尽一生也只够弄明白关于自己星球上的一点点事情;但对于子子孙孙不断繁衍的人类族群而言,可供探索的未知又似乎注定永不终结,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中国人天生与科学不缺缘分。我们的前辈在林林总总的救亡道路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能毫无障碍地快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甚至深刻理解了西方哲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在古老岁月里,我们一直以唯物和世俗的态度面对天地万物,强调人的奋斗和进取。盘古开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无不是对人之精神的肯定和称颂。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歌声响起,我们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立即与之产生共鸣,从来未曾忘记,从不需要想起。

关于人该如何审视自己与世界,怎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我们也从不迷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的对象曾经是古代中国人所知的天下,今天就是全世界。生命探究的进程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读懂它,记住它,理解和传承伟大先贤大胆假设、严谨论证,保持谦卑又奋进不辍的人类精神,不断揭开这神秘世界的面纱,无论成果能否稍微改变世界,无论能否被后人或其他智慧生命所知晓和理解,都已经有了意义。因为我们在继续书写这部不朽的史诗,书写下我们曾经存在的证明。

猜你喜欢
命名生物人类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 01:12:54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4期)2022-05-23 12:41:48
上上生物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6:56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第12话 完美生物
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 14:36:20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东方女性(2018年3期)2018-04-16 15:30:02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