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振,朱 薇,杨 献
(枣庄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枣庄 277800)
近年来,枣庄市以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为主线,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带动作用,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主要作物,突出耕整地、播种、收获、高效植保、秸秆处理、粮食烘干六大环节,促进农业生产由耕、种、收机械化向高效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粮食烘干机械化延伸;由平原向山区丘陵延伸;由农业生产机械化向畜牧业、林业、渔业、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转变。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辖五区一市,总人口近400万人。枣庄境内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具有低山、丘陵、平原、河漫滩、沿湖洼地等多种地貌特征,总面积4 563 km2,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2 491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4.6%,主要分布在山亭区大部和其他区(市)部分区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26.6%。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机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309万kW,拥有拖拉机3.75万台;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1.3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2万套。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77%,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9%以上,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率达到95%;设施农业、植保机械化工作也取得良好成效。
由于我市山区丘陵面积大,农业生产的自然禀赋条件较差,山区丘陵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0%,已成为制约我市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的短板。近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立足我市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
一是理清发展思路。针对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实际,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丘陵山区不同区域、不同作物,采取协调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对山前平原地区种植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的,按照主要粮食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要求,大力发展中小型动力机械和与之配套的耕作机械,小麦收获重点发展小型履带式收获机,玉米收获重点发展小两行收获机;对花生等经济作物,重点推广应用机械化播种、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机械,并积极探索建立花生机播种-植保-分段收获(联合收获)-机械摘果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对林果业,重点推广自走式、飞行式、手推喷雾式等植保机械,积极研发花椒、葡萄等采摘机械;对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微滴灌及小微型田园管理机、微耕机、小手扶拖拉机等机械。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在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中,积极向山区丘陵地区倾斜,近几年向山区加大补贴资金力度,重点补贴适宜山区丘陵地区中小微农业机械,年均补贴发展中小微农业机械3 000多台(套)。同时,为加快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协助山亭区积极争取省级农机创新示范工程、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改革、财政支农及市级农机农艺融合等农机化项目,并充分发挥相关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加快了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三是优化装备结构。围绕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在不断推动山区丘陵地区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优化适宜机型装备结构,大力发展适宜丘陵山区发展特点的轻便型、高效能、特色化机具,并加快老旧落后农业机械的淘汰更新。2020年,我市小型拖拉机发展到1.3万台,拖拉机配套小型农具5.1万台,微耕机、田园管理机等6.1万台,花生播种机236台,花生收获机174台,林果植保机械1万多台。
四是强化示范引导。为推进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在山亭区设立了林果业植保、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3个示范区,13家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社。重点是立足山区自然条件,围绕山区丘陵林果业、花生和设施农业生产,建设示范基地,研发关键技术,引进推广新机械、新设备、新设施,探索形成富有特色的山区丘陵生产技术新模式,进而示范带动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印发宣传材料、组织培训班、赶科技大集等形式广泛开展山区丘陵机械化宣传,同时市、区还积极组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等,近年来在山亭区冯卯、店子两个镇,多次召开林果植保、花生机械化播种、收获机具演示推广会,有力推进了山区丘陵机械化的发展。
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与支持政策跟不上山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宜山区丘陵的机械化技术装备供给不足,部分山区丘陵机械化技术路线或主推机型不明确,例如果树生产机械化仅处于抗旱喷灌、机械植保、微耕整地阶段。多数山区为经济欠发达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较差,山区农民购买力低,而各级政府没有相应的累加补贴配套政策,国家补贴资金相对较少,且补贴程序仍与购置大型机械一样操作,致使小农机购买的成本相对偏高,制约了农民购机积极性。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山区农机化发展的短板。山区丘陵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道路等条件较差,地形、地块复杂,机械作业受限;地块小不连片,致使作业场地狭窄,机具搬运转场困难等。同时,山区丘陵水利、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山区的高扬程提水设施、水渠、蓄水池以及山区电网等基础设施都是制约林果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土地分散经营制约了山区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实施。山区人均可耕地少,地块面积小,加之丘陵山区耕地分散,地势高低不平,操作机械受到制约,同时土地分散经营使单户农民购置农机投入成本加大,农机使用效率低,购置大型机械的可能性不大,小型机具的配套难,影响了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区农机化发展的进程。
四是农机推广服务能力薄弱。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匮乏,多数乡镇的农机技术与管理人员奇缺,影响了农机化工作的正常开展,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严重受限。
山区丘陵机械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机工作的短板,省里立足于“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的规律性变化,加快山区丘陵农机化的发展是对“三农”工作全局性的整体把握,从我市实际来看,要加强推进山区丘陵农机化,建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示范引领,加快山区丘陵农机化发展。要围绕山区丘陵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从省级层面设立山区丘陵农机化示范区,建立一批花生、薯类、林果、中药材、设施农业等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以示范为引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靠农机部门现实作为,加快提升山区丘陵机械化水平。
二是加大政策投入,补齐山区丘陵发展短板。要立足山区丘陵农机化发展,强化对山区先进适用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力度,做到应补尽补,同时加大政策、项目扶持力度,加强丘陵山区机耕道、水利设施、梯田堰坝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建议省局要进一步利用省农机化创新研发项目,围绕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创新产学研推有机结合机制,进一步研发适合山区丘陵地区多功能、中小型和轻简型的作业机械,如林果植保、果品采摘、节水灌溉等等山区农机化发展亟需的机械,补齐发展短板。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全力提高山区丘陵地区农民素质。要立足山区丘陵农机化生产实际,充分利用阳光培训等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开展精准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山区丘陵地区农民的农机操作技能和农艺栽培知识,促进农民群众由农业劳动能手转变为农机使用能手。
四是推进规模经营,提升山区丘陵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农机合作社采取山地流转或“托管”或“半托管”的方式,为山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实现山区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山区农业机械化创造更有利的发展条件。
五是注重机艺结合,推进山区丘陵农机化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围绕山区丘陵种植特色,充分发挥农机部门在选择技术路线、研发推广农机装备,和农艺部门开发栽培技术、选育作物品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打造具有山区特点的机械化农业,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机化的无缝对接和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全市农机全面发展步伐。
山区丘陵农机化发展能提高山区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关系到主要粮食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实现,对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农村生产方式转变、提升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