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明
(大通县通海林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100)
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的种类已经达到了100余万种,危害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导致林业病虫害这一问题日趋严重,抑制了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当发生林业病虫害之后,林场中的野兔、田鼠等动物种类及数量会急剧上升,严重破坏了林场中的生态平衡,削弱了林业资源的数量,造成了林场经济效益的损失。当前林业病虫害多发于林业发达的地区,由于这类地区有着众多的林木种类,较大的林场种植面积,较为复杂的生态环境,若病虫害在这类地区中发生,那么会给整体经济效益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例如在姚安县大风口联营林场中,已经发现了16种病虫害,其中李叶细菌性穿孔病以及桃叶细菌性穿孔病对于西山林场有着较为严重的危害,主要是由于相关人员并未对去年的落叶枯枝及时进行清理,使得大量病原菌聚集,从而对各类树木造成危害。华山松煤污病、云南松落针病、李红点病、山杨褐斑病、豆科植物白粉病以及华山松烂皮病在大风口林场中产生较为普遍,需要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引起高度的重视。随着病虫害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不但会让我国林业出现减产的现象,情况严重时还会让其余林木都感染上相应的林业病,阻碍林木种子的正常发育,对于下一代林木繁殖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现阶段营林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阶段普遍应用,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预防与治理两个方面。在育苗阶段选择适宜的材质优良、抗病害能力较强的树苗进行栽种管理。采用人工造林的形式,根据林木的生态适应性、生长特点,利用人工管控处理的措施,完成植树造林相关工作。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树木,通过带状、行间、株间、块状混交的形式组成混交林。营林技术的优化应用,既有助于提升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又有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给林木的正常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为人们提供更多健康的森林资源,因此对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关键作用。
在林区林业生态建设中,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需做好林区病虫害监测。在林区安装传感器或是应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对林业树木生长及林业病虫害实施动态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林业病虫害,并加以应对处理,将林业病虫害消灭于萌芽中。从各基层林业病虫害监测情况来看,其监测体系有待健全,所以相关林业管理部门应当加大资源及技术投入,不断构建完善的林业病虫害监测体系。根据林区发展实际及林业病虫害防治需求,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林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案,以解决病虫害问题。此外,对于面积广阔的林区,可应用相关生产技术进行林业病虫害监测及林区树木植被生长管理,使用GPS定位、无人机等实时监控林区发展,及时发现潜在的林业病虫害,并做好防治处理,从而保证林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良种壮苗抗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可以很好地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造林前结合造林地的环境选择适合的树种,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在引进外来的树种时,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确认引进树种可以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而且不会带来新的病虫害后再进行推广。选择确定的树种育苗前,先将种子及育苗地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虫害发生率。在育苗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温湿度要把控好,水肥管理要到位,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做好,确保苗木生长健壮,为后续的造林工作提供优质的苗木。
单一树种的抗性差,易发生病虫害,增加防治难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营造混交林,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持水土,还可以优化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混交林的营造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吸引更多的鸟类及昆虫,昆虫的种类较多,多数的害虫都有天敌克制,可以更好地控制害虫的繁殖速度,害虫与天敌容易达到某种平衡,不会引发大面积的病虫害。而且,混交林中的林木落叶易形成腐殖层,腐殖层比较容易分解,养分高,提高土壤肥力,为林木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混交林的营造模式多采用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以及多树种块状混交等。混交树种的选择要科学合理,有的害虫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上繁殖生存,避免营造的树种成为害虫的转主寄主,要结合害虫的特性,营造不适宜害虫繁殖生存的树种。
调查研究表明,林业病虫害的常见类型是飞虫,由于其本身的流动性较强,且生命力旺盛,从而出现病虫扩散、突发的问题。因此在应用营林技术期间,确定飞虫爆发的时间及特征,设置相应的隔离带与防护带极其必要,能有效避免树木受到飞虫的侵扰。在森林管理阶段,营林技术人员要对飞虫生活习性、特性等有一定的了解。飞虫处于幼小时期,不具备飞行或扩散的能力,此时就需要设置防护带、隔离带,从源头开始避免飞虫迁移,降低飞虫的危害性。林木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便是防护带的有效设置。在实践阶段,防护带的距离通常会设置在50m以上,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飞虫扩散问题的出现。
如果在森林种植管理阶段,树木已经受到病虫害的影响,此时要根据病虫的类型选择有效的治理方式。如直接清除病虫害的源头,或者将已经感染的病虫害树木移除处理,控制病虫害对其他树木的影响,这也是最为直接的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利用这种技术处理方法,主要是针对病虫危害性较强的情况,清理受害树木或者病虫害,将预防扩散工作落实到位,避免病虫害问题扩大化。疫点拔除技术是松材线虫防治的有效途径,采用配套管理的方式选择伐林、综合性伐林等技术处理方式,通过综合防治达到技术处理效果。现阶段这类技术在我国的东南地区应用较为普遍。
对于新造林分,在1-3a内要定期地进行除草松土、水肥管理。幼林生长过程中,易受杂草影响,而且杂草也为害虫提供了庇护的场所。因此,要及时清除杂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机械除草,提高工作的效率。结合除草进行松土,松土深度通常在10~15cm,干旱地区松土深度可以在15~20cm,更好地提高土壤通透性。结合幼林的生长情况,进行浇水、施肥,为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其快速成林。成林后林木的枝叶生长过密的话,会影响林木间的通风及光照,导致林木的抵抗力下降,因此,要及时地进行间伐,增加林木间的透光度,减少病虫害。通过抚育间伐,将生长不健壮以及病虫害严重的树木进行伐除,优化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改善林内卫生状况,提高林分的抗逆性,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我国的地域广阔,生物多样性,外来有害生物很容易找到栖息地,且外来生物的生存适应能力强,会对当地的物种及生态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要做好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控制有害生物的蔓延,保护森林资源。一旦发现外来害虫物种,要及时地消灭,同时将虫害污染源清除,防止其传播扩散。由于有害生物的种类多且隐蔽性强,因此,需要配置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检疫,同时,加强对检疫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检疫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打造理论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检疫队伍,做好检疫工作,控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保护森林资源。
综上所述,在林区林业生态建设中,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需要结合林区实际需要及病虫害分布特点等,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营造混交林,优化林地林分结构,提升林业病虫害抵御力。此外,科学应用化学农药防治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从而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