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梅,李晓燕
东北农业大学 a.公共管理与法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30
疫情下全球贸易恢复困难重重,加之逆全球化抬头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变革步伐加快,使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优化人力、资本、技术要素流通循环机制和市场配置,有序开展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贸易合作质量和分工效率,优化供应链布局和价值链分布,成为各国经济运行复苏的主要举措。国内外研究显示,贸易便利化的发展所引致的经济效应十分可观。一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可有效节省进出口贸易成本,进而降低企业出口的临界生产率,带动更多的企业开展出口业务[1]。每降低10%的国际运输物流成本和出口成本(单证、内陆运输和港口、海关费用)可以带来出口多样化收益分别为4%和3%,这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为显著。因此,贸易便利化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福利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贸易便利化可以借助扩大中间品进口规模和加大企业研发力度来推动企业贸易产品的质量升级,当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影响一国的出口价值构成,进而影响出口附加值率[3]。
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历史悠久、贸易往来密切,总体来说一直稳步向前发展。从贸易规模和贸易地位角度来看,据俄罗斯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两国贸易额达1,070.61亿美元,首超千亿美元。2019年中俄两国继续谋求更深层次的合作,中国进口567.9亿美元,比2018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中国出口额为541.3亿美元,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2019年两国贸易占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达到16.6%。自2011年中国首次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一直到2020年中国仍然保持着这一地位。2020年两国农产品贸易额达55.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进口40.9亿美元,增长13.7%,中国跃升为俄罗斯农产品和肉类第一大出口市场。对俄罗斯来说,采取贸易便利化措施可以开发本国的过境潜力,扩大贸易规模,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4]。
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潜力值为0.7596,贸易潜力巨大。两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口岸与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空间拓展是有利的[5]。中俄两国都面临着外部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和内部经济发展压力,为主动顺应全球贸易环境的新变化,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计算分析中国和俄罗斯在2009—2018年期间贸易便利化的平均水平,中国平均得分0.648,归属为一般便利国家,俄罗斯得分0.464,归属为不便利国家[6],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贸易便利化平均得分在0.9以上。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中俄两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故本文从分析中俄两国提升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出发,对两国贸易便利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和问题进行归纳,并探讨相关解决对策,进而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价值链的纵向深入发展,使得贸易便利化成为影响世界贸易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贸易便利化水平低、贸易成本居高不下限制着一国更深度地参与全球贸易。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中俄两国都面临国内经济运行复苏压力,寻求激发贸易增长的新动能是两国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之一,提升中俄两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尤显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面临的重大考验,中俄两国都对人员流动采取不同程度的管控措施,如航班禁飞、港口停运或限运、停课、停工等。中俄货物贸易因两国疫情管控措施造成各类企业停工、合同延迟履行或解除、供应链暂时中断,两国货物贸易受到冲击。就中俄两国的经贸规模而言,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对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表现出较明显的减小趋势,2月贸易额达最低水平。就中俄跨境服务贸易而言,疫情管控措施导致两国错失绝大部分商业服务合同。跨境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人员的高度流动,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出入境需考虑两国疫情防控措施是否到位、卫生检疫是否有保障,这就加大了从事服务贸易企业的风险,降低了服务贸易需求,尤其是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两国的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娱乐服务以及住宿和餐饮服务成为受疫情威胁最明显的行业。在全球疫情下,两国对货物包装、运输、卫生检疫以及人员流动限制、隔离措施更为严苛,手续更加烦琐,贸易成本提高,营商环境有所恶化,大幅降低了商品竞争的比较优势,削弱了贸易竞争力。贸易便利化水平是评价一国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依据,面对疫情对中俄两国贸易带来的冲击,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紧迫性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创造便利、安全的贸易环境,畅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各个环节,推动两国贸易加快回归正轨。
“一带一路”倡议为不同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中俄两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是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表现,其中对中俄两国贸易往来便利影响深远的是中欧班列的开通与运行。2017—2020年中欧班列分别开行3,673列、6,363列、8,225列、10,180列(1)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数根据“一带一路”官网统计至2020年11月15日。。2019年经中俄陆路口岸满洲里、中俄铁路桥头堡二连浩特口岸过境俄罗斯的班列数达3,667,占全年总发行列次的44.58%。满洲里承载着中俄两国贸易超65%的陆路运输工作量,到2019年已经连续7年年过货量超3,000万吨。哈欧班列从2015年6月13日首列运行到2019年累计行驶957列,其中,2019年度行驶157列。2020年1—8月,“哈绥俄亚”陆海联运共开行39班列、3,766个标箱,为中国东北地区特色产品走向俄罗斯以至欧洲贡献了力量。2019年8月,郑欧班列新开辟满洲里口岸和俄罗斯路线,为中俄货物运输路线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便利了中东部地区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2021年3月,首趟哈俄班列运行,为哈尔滨和莫斯科货物贸易提供了更稳定、便捷的运输线路,推动了黑龙江省与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欧洲腹地的贸易往来。俄罗斯是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国家,中俄两国积极从海关与边境管理、口岸与基础设施、政府政策与法律制度、电子商务与金融服务等四个方面推进贸易便利化,既是响应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实然之举,也是加快“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必然要求,对两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意义重大。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国情发展变化,在多次会议中强调未来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局面的重要性,提出要建设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指明了方向。2021年“两会”受权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是充分发挥中国内部规模庞大的市场优势、扩大内需的基础,这就需要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度从高质量供给、要素自由流动、高效率流通等三个维度不断完善和健全。因此,推动国内大循环畅通,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极为关键。以东北地区为例,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可以为东北地区提供高效率、低成本、便捷的物流运输支撑,有利于发挥东北地区经济内在集聚效应和外在经济扩散功能,拉近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距离,有利于东北地区及时把握国内、国际的需求、供给变化以及市场消费变化,盘活东北地区的要素循环,振兴东北经济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离不开全球贸易合作,而俄罗斯在面临西方国家制裁和内部经济发展压力下,对中国和亚太地区市场越来越看重,在《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中有明显体现[7]。俄远东地区的开发,对提高俄罗斯远东口岸的利用水平至关重要,对统筹其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由基础设施便利化进而拓展到营商、贸易条件的便利化,有利于推动中俄两国合作。具体而言,以俄罗斯等邻近国家推进外循环的内环建设,进而再深化与欧美等地区外循环的外环合作,有利于多层次构建面向全球的国际循环经济圈。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嵌套、相互影响,提高便利化水平是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必要选择,这对中俄两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全球贸易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产业发展战略的布局,如“工业互联网”“工业4.0”。这些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各国产业链、价值链、空间链、供应链的调整和变革,各国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越来越看重。我国秉承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理念,也是我国开展国际贸易的指南针。中国不断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进程,重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对外关系中也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合作目标,2019年中俄关系步入新时代[8],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两国关系往来的行动指南,先后签订多个促进两国高质量发展的协议(2)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关于促进双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备忘录》《中俄总理第二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俄总理第二十五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指引两国共同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便利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安全、便捷的贸易环境,为了尽快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两国贸易合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两国总理在2020年12月会晤时强调要进一步优化贸易与投资营商环境,便利两国的经贸往来。贸易便利化水平在双方合作质量、合作规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两国共同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应然之策。
尽管贸易便利化的提升对中俄两国经济合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四个方面影响重大,但从目前两国实际情况来看,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仍面临瓶颈和障碍。这些瓶颈和障碍限制了贸易便利化的发展,阻碍了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俄罗斯政府政策与临时性法律制度调整频繁。全球疫情暴发之前,俄罗斯因寡头垄断导致国内的法律制度调整频繁。疫情蔓延后,出于稳定国内经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的需要,贸易政策和临时性法律制度更是频繁多变,在特定商品的进出口政策上表现尤为突出。以医用口罩、防护面具、防护服、鞋套、消毒剂、特定类型医疗设备等为例,2020年3月2日,俄罗斯发布223号政府令,临时禁止向欧亚经济联盟以外出口,5月初,政府又提前解除禁令。紧接着根据欧亚经济委员会决定,9月30日前如果欲向欧亚经济联盟以外出口上述商品,需获得联盟成员国主管部门颁发的关于允许特定批次商品出口的决定或批准文件。法律制度调整的多变性使得企业在履行合同时要额外增加贸易许可的申请或程序,加大了行政审批文件的数量,间接增加了政府的管制负担。一国政府管制负担越高,越易出现政府人员营私作弊,导致政策制定和执行公平性降低,缺乏公信力,催生了寻租行为产生的可能性,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不难看出,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度的频繁调整,企业自身难以厘清通关必备的文件和审核资料,增加了贸易争端出现的可能性,而在利用相关法律制度解决冲突时,协调难度也会加大,导致解决争端效率极低,对贸易便利化发展造成了阻碍。
中俄两国口岸基础设施便利化水平低。从口岸与基础设施便利化整体来看,中俄两国口岸基础设施欠缺,建设落伍。在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铁路运输线路中,大部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铁路货物通行承载量低。以绥芬河口岸为例,其年通行量超1,100万吨,已濒临最大运输量,导致很多产品积压,不能及时通过口岸[9]。扎鲁比诺万能海港的建设项目计划2013年开始2018年结束,但目前尚未开始建设。同江铁路大桥现已成功合龙,但边检站建设还未竣工,使得与其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启用时间也不得不推迟,致使货物运输能力不足。资金不足和施工技术落后是俄罗斯基建项目建设的普遍现象,口岸与基础设施建设欠缺,设备相对陈旧老化,导致现代化口岸治理体系难以建立,限制了基础设施便利化水平的提高。
中俄两国基础设施口岸建设标准不对等。在地缘政治、自然条件、历史遗留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下,中俄两国铁路分属不同的轨距系统,俄罗斯是典型的苏式宽轨系统传承者,而中国则是英式标轨系统的使用者[10]。铁路轨距的差异增加跨境铁路通行的难度,中俄两国的跨境铁路实现顺利通行的方式是借助换轨站,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拆卸列车车厢和吊装轮轨,对运输效率、运营成本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具体而言,换轨的过程至少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既增加了运输时间,也增加了运输成本,在国际贸易繁忙时段还会造成货物拥堵,降低运输效率。对边境口岸来说,换轨会增加口岸的工作人员数量和相关的换轨设备,增加运营成本,加大口岸运营难度,并且在换轨过程中可能出现货物脱落或者包装损毁现象,容易诱发货物索赔争端。轨距差异导致的这些问题都是两国基础设施便利化面临的问题,是中俄贸易便利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海关与边境管理指标体系中,衡量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指标包括贸易开放度和贸易壁垒两项。贸易开放度不高,对贸易便利化将产生消极影响。在《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9)对全球市场规模的衡量中,中国市场规模居全球第1位,俄罗斯居第6位。中俄两国市场规模在全球居于前列,未来可挖掘的贸易潜力巨大,而两国贸易开放度低、便利化水平低不利于巨大市场规模优势的有效发挥,减少了两国贸易规模和收益。就中俄两国开放程度而言,两国的贸易壁垒仍然较多,开放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俄罗斯对产品技术要求、环保要求制定了较严苛的法规和标准,进口审查程序的透明度较低,无形中增大了进出口贸易的难度,阻碍了良好营商氛围的营造,不利于贸易朝着便利化方向发展。
中俄两国海关手续烦琐,降低了通关便利化。中俄两国边境口岸软件设施更新滞后、智能化水平低,使两国货物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手续复杂,滞留时间长,通关效率和过货量低,尤其在货物运输量大时运输便利化程度更低。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两国海关都加强对货物和人员的检疫,工作效率降低,导致通关时间延长、成本升高,对通关便利化造成损害。此外,关税的复杂程度与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息息相关。关税设置越复杂,在通关中需要履行的环节越多,增加了海关工作人员的业务量,提高了企业的报关成本,容易出现通关效率不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跨境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提升。
中俄两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较快,但面临安全监管不到位问题。中俄两国互联网发展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中国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在2020年为1.69万亿元,比2019年提高31.1%;其中,俄罗斯市场占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市场的23.1%。跨境电商的发展为中俄两国企业的贸易流程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出现了很多外贸企业诈骗案件。有的企业信息造假被提起诉讼,有的货物质量不达标被没收等。中国跨境电商企业主要有四个布局渠道,分别是跨境电商B2C平台、一般贸易线下渠道、跨境电商B2B平台和独立网站。企业倾向多样化布局,这也加大了安全监管难度。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争端解决方式不完善在对两国跨境贸易便利化造成巨大阻碍的同时,也增大了中俄两国贸易争端协调的难度。
俄罗斯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易出现结算风险。在《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9)对全球金融服务体系竞争力的评估中,中国金融服务体系竞争力居全球29位,俄罗斯居全球95位;从金融深度覆盖面来看,中国居全球27位,俄罗斯居全球77位。通过比较,无论是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竞争力还是其深度覆盖面,俄罗斯都处于全球下游水平,这不利于两国金融便利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两国结算方式为例,2018年之前,70%以上用美元结算,2019年美元结算比重减少至51%,2020年第一季度两国美元结算比重缩小至46%,取而代之的是欧元结算和中俄本币结算,占比分别为30%、24%。使用美元结算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和金融制裁风险,会对两国贸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使用中俄本币结算则面临俄罗斯国际支付系统和银行金融结算系统发展不完善、信用度较低等问题,使我国外贸企业易遭受金融结算风险。
政府的协商对话是推动中俄两国贸易便利化的重要因素。当前,中俄两国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新高度孕育了新机遇,新机遇催生新领域,两国需以高质量发展为航标,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在贸易领域的对话协商,保持政策与法律制度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并逐步减少贸易领域的管制,让市场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现,为两国贸易营造自由、稳定、便利的氛围,从而进一步谋求在新领域、新技术、新项目上的合作,充分释放两国市场潜能,提高贸易发展的效益,增加两国人民福祉。法律制度是贸易便利化的重要保障,中俄两国应加快推进双边贸易法律适用的一致性,扩大贸易标准和规范的互认性,从源头减少贸易分歧的出现。对于寻租企业和垄断企业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两国要统一立场,严厉打击,对不同程度的违法违规行为规定差异化法律处罚原则,树立公正、担当的形象,为企业合法参与贸易活动提供坚实后盾。对参与中俄两国贸易的企业而言,要时刻关注两国政府或官方网站发布的政策信息,主动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开展贸易。
基础设施便利化既影响贸易时间又影响贸易成本,成为贸易便利化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便捷、优惠的贸易流动对贸易额增长有积极作用。贸易成本节约1%,可以影响20%的进口、16%的出口;贸易时间节省1%,有利于8%的进口和14%的出口提高。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始终秉持“五通三同”的合作方针,对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尤其体现在各国交通设施互通领域,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建设主骨架,涉及港口、铁路、航空以及能源管道等多个领域,其中的代表性工程项目已取得实质性成就。中俄两国要继续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双边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更新落后、陈旧的交通设施、口岸设备,逐步提高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扩大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中欧班列不只是一条条铁路物流路线,也是连接航空、公路、口岸等多种基础设施的综合通道,更是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沿线国家开展全方位互联互通建设的连接枢纽和重要载体。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问题,中俄两国在轨距选择上可以借鉴同江中俄铁路大桥的模式,兼容两国的轨距。未来若能深化务实合作,提高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水平,继续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把铁路轨距统一为相同标准,则使两国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更为便利。
疫情背景下,面对世界秩序的重大改变,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只有开放,才能带来更广的贸易便利,中俄两国应提高双边协作水平,携手开放,坚持全球化。根据本国国情有序推进贸易开放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加强双边在海关和边境口岸的合作,简化通关手续,减少贸易壁垒。中俄政府可以提升协商水平,保持政策的统一性,海关和口岸可以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增加使用电子报关的口岸数量,借鉴中欧班列在部分口岸实施的“数字口岸”系统,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平台,通过实时共享网络数据和自动反馈通关状态提高物流运行的效率和品质,可以使货物平均查验率减少一半,货物通关时间节省50%。贸易便利化与国际贸易物流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高物流绩效有助于贸易伙伴国之间货物和服务的流动。智慧物流平台帮助两国贸易企业在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之间选择货物的最佳运输方式组合,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保障运输效率。出口企业和进口企业可在物流平台上查询相关信息,实现货物运输信息共享,同时还可将所经路线上的空集装箱或空船舱信息在平台发布,提高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由于中俄两国之间的运输组织模式、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应用普及范围存在差异,两国需要注意在运输组织模式方面提升协调水平,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取长补短,合力促进智慧物流平台建设。中俄共建智慧物流平台不仅可以推动双边跨境运输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还可以为通关货物提供溯源依据,对通关的高效率和便捷性发挥重要作用。在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这些数据资料可以供海关通关使用,推动中俄两国无纸化通关便利化的发展。
健全并完善中俄电子商务体系要双管齐下,两国政府要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安全监管。根据出现的贸易新状况、新问题、新漏洞,及时修订或调整跨境电商的法律制度与政策规定,同时要注意两国政策与法律制度的协调统一,避免出现一案多法现象。政府相关规章制度的改变也要及时以文件或会议的形式传达到企业,节省企业查找信息的时间成本。中俄两国企业要明确自身经营特点和产品优势,掌握两国消费习惯差异,诚信经营,杜绝质量低的产品进入市场,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两国外贸企业要主动自觉维护市场公平并遵守两国法律规定,在出现贸易争端时要以合法合规手段解决。在金融服务方面,要增强两国结算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提高中俄本币结算比重,继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汇率波动风险。加快完善跨境电子支付体系,积极推动俄罗斯电子支付体系多场景应用服务,为中俄跨境企业提供更便捷的结算服务,切实提高中俄金融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