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农用物资,用于病虫草害防治,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生产中,有的农民凭借经验用药,存在盲目、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会造成药害,甚至污染环境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应科学安全使用农药,达到农药减量目的。农药减量不是单纯减少用量,而是利用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来减量,是以保产稳产为前提。
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土地流转加快,水稻种植由原来的精耕细作转为粗放式管理。在水稻没有发生病虫害时,往往不会使用农药提前预防,见了病虫害就下重药防治。这样的做法会使得病虫害对药剂的抗性产生快,如水稻二化螟,等发现大量枯鞘、枯孕穗时,虫龄较大,耐药性更强,不得不增加用药,使得防治成本高。
水稻病虫草害日趋严重与用药习惯有关,喷药要用足水量,喷施均匀、细致、周到,有的药剂无内吸传导作用,病菌或虫子接触不到药剂,可能效果不佳。即使是内吸性药剂,均匀周到喷药绝对有好处没有坏处。
第一个错误观念是什么药好就连续用,连续使用带来的结果就是一些农药逐渐失去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如氯虫苯甲酰胺,多地二化螟对其产生高抗性。第二错误观念是多用几种农药混在一起施用更放心,尤其是面对难防病虫害时,胡乱地将多种药叠加混配施用,认为这样能控制病虫害。这样做的效果不一定好,而且浪费农药、增加成本,还容易造成残留超标问题、增大环境污染。
防治水稻病虫害建议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要重视预防,改变传统的见病虫才防治习惯。下面总结几项适合水稻应用,能少打药少花钱的防病虫害措施:
首先,耕沤灭螟,是一种简单、高效防控水稻钻心虫(二化螟)的技术方法,是农药减量增效的重要措施。水稻种植本就需要用旋耕机、拖拉机耕田,只是早晚问题,耕沤灭螟不过是要求在特定时间段(3中月下旬到4月15日前)完成耕田灌水而已,春季雨水多,灌深水浸沤并不难。
第二,种子处理,是控制水稻种传病害(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主要病虫害最简便、经济的方法,但不少农民会忽视,或者不愿意花少量的钱去做好。用咪鲜胺、氰烯菌酯浸种可预防稻瘟病和恶苗病,用杀螟·乙蒜素预防干尖线虫病,用噻虫嗪、吡虫啉等种子处理剂可预防稻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稻蓟马。
第三,秧田送嫁药,是一种水稻轻简化施药的高效技术,可严防大田二化螟、稻瘟病等病虫害,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一般在移栽前2-5天施用内吸传导性、持效期长、活性高的农药,预防虫害还需加入具有杀卵作用的杀虫剂。
其他绿色防控措施还有性诱剂诱杀、灯光诱杀、释放稻螟赤眼蜂、种植诱虫植物、稻鸭共育控害,在适用性、防治效果没有上面3种好。
每个地区水稻病虫害发生有一定的规律,也制定了防治指标,如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孕穗后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强调在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每年都会结合越冬基数和气候趋势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新一年水稻病虫害发生态势,在水稻生长季节会发布病虫情报,可以给农民防治病虫害提高指导。
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毒、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的药剂,一般防治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春雷霉素、稻瘟灵、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等药。预判当地病虫害的抗性情况、抗性方向,合理调整用药方案。也可选用生物农药,提前预防效果好于防治,适合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用。
使用二次稀释法配药,注意科学轮换、混配使用农药,避免抗性过快产生。适当添加有机硅、橘皮精油等助剂,提高防治效果。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传统人工施药很难做到统防统治,随着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的普及,具备统防统治的基础。采取植保无人机作业,选适宜飞防的药剂及助剂,避免在大风天气下作业,注意作业温度、湿度及周边环境(包括水产养殖区),合理规划航线,选择合适的飞行高度、行距、飞行速度、亩用量等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