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灵 王永峰 王文静 孟天恒 王莹莹
(祥符区农业农村局,河南 开封475100)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田间灌排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度较高,能满足农作物现代化生产要求,达到稳产高产、优质环保的农田。农业农村部余欣荣同志指出,到2022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建成以后项目区的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因此,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方面的新建或改造,改善乡镇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能,提升农田抗灾能力,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全区总面积130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25.7万亩,是传统的农业大区,主要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西瓜,粮、油产量均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截至到202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85.71万亩,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土壤肥、产量高的粮食生产区。
多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水资源得到保证,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农田集中连片,道路通达率提高,林网健全,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且增强了抗灾能力,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此同时,还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等级和粮食产能,截至到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实现“十七连丰”。
2.2.1 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建设(见表1),本区小麦亩产由开发前的400kg提高到490kg以上,亩均增粮90kg;玉米亩产由原来的450kg提高到530kg,亩均增加80kg;其它农产品亩产由原来的600kg提高到780kg,亩均增加180kg。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能,带动了农民增收。
2.2.2 社会效益。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有效提高现有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其次,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对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彻底根治;再次,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最后,有效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拉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增强了项目区广大干群乡村振兴的信心。
2.2.3 生态效益。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生态效益上取得的成果有:第一,有效改善生态气候环境,提高了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增强了水土保护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第二,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提高灌溉保证率、水的生产效率和节约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第三,有效解决引黄难题,通过开挖疏浚沟渠,彻底解决了项目区引流黄河水的难题,所有项目区均能使用黄河水,对地下水源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各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且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试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体制机制、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上迎来更多利好。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标准和成本变化,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政策的支持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最大的发展机遇。
过去农田建设分散在多个部门,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原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划归农业农村部。这一改革举措不仅彻底改变了农田建设领域“五牛治田”的局面,还彻底改变了之前农田建设投入分散、标准不一以及重复建设的情况,为统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人们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压力日益增加,而我国耕地中低产田比重较大、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必经之路,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民既是高标准农田的受益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在前期设计中一定要充分保证农户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然而在实践中农户并未主动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涉及乡镇缺少与农户直接有效沟通,部分农户在施工中为了自身利益提出不合理要求,影响工程进度。
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重工程措施,轻土壤改良培肥等农艺措施和农机应用;重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轻管理与农业科技应用”的现象较为普遍,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位,管护机制不完善,管护资金不落实等问题突出,致使设备和设施损毁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建设成果得不到长效利用,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因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后,原由水利、财政、国土、农业农村多部门参与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划转到农业农村部门统一管理,但有丰富经验和熟悉情况的技术人员因个人原因仍在原部门,没有严格按照人事相适的目标配备技术人员,甚至从未从事过高标准农田相关工作的人员被安排在建设管理岗位,基本情况不熟悉、业务水平较低。
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项目区实际,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规划前期需充分考虑农民需求,征求农民群众的意愿。同时,村、组干部要加强对当地群众主人翁意识教育,让农户主动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为下一步打造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提高群众收入奠定群众基础。
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农田工程设施运行管护专业化、市场化、物业化、信息化路径,推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移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使用人,做好登记造册,签订管护协议,明确工程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增加后期管护经费,确保管护到位。逐级建立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运行管护经费合理分担机制,调动受益主体管护积极性,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加强农田建设管理队伍建设,重点配强县(区)、乡两级工作力量,与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相适应。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围绕农田建设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大力引进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工程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强农田建设行业管理服务,加大相关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农田建设管理技术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保障了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了耕地质量、加快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保障了粮食安和食品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强化管护措施,完善建管服务体系,为祥符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群众收入稳定增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