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方霞方胜磊严珍祥
(1.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430000;2.北京跨时空国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00)
2017年与2012年相比,熊口镇赵垴村经过5年的努力,全村经济社会、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贫困村追赶跨越、全面小康的奇迹。一是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转变。全村农民收入3780余万元,农户全部住进了新建的社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成了村文化广场、林荫小道、健康步道、社区医院等基础设施。二是实现了从后进村到先进村的转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100余万元。熊口镇赵垴村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社会风气变好了,人心变齐了。如今的赵脑村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三是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在合作社内部组建的公司等经营实体,保障了全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减少,农村“三留守”问题得到解决。
而2013年之前,熊口镇赵垴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熊口镇位于潜江市中部,东北距潜江市城区16公里,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镇中心地理坐标为东径112°46——北纬30°18′。是个地势低洼的地方,一下大雨就淹。而赵垴村是熊口镇最偏远的村,全村共有10组,地势最低,有"水窝子"之称。2013年之前,全村只有6500亩耕地,其中水田2500亩,水田以种植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且大部分为低洼的冷浸田,每亩1000元,旱田4000亩,以种植棉花——小麦传统作物为主,每亩1500元,群众收入极其有限。
如何尽快实现村富民强、生活富裕是赵垴村干部群众长期思考的问题,出路在哪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围绕土地这个核心,经历的第一次动能转换,是“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家庭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形成农村劳动力的大流动。而眼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正在酝酿的第二次新旧动能转换,是“合”,让以土地为基本要素的各方要素力量集合起来,通过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此带来农村“聚变”。
2013年是赵垴村土地新旧动能转换由“分”到“合”的转折点,该村抓住熊口镇作为湖北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简称"四化同步")试点之一的机遇,赵垴村615户将村内耕地流转给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山水产公司,企业通过坑塘复垦、占补平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国土整治项目筹集资金,实施土地集中连片整理,改造成标准虾稻共作单元后,再反租倒包,实行标准化经。机械化、社会化服务让农民从纯劳动者向半劳动半管理者转变。而且,小龙虾属于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比较透明,当地龙头企业也会托底收购,起到了引导市场的作用.小龙虾的壳可制作甲壳素,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物医药高新产业的跨越。虾稻共作最神奇之处在于形成了生态种养的"完美搭配":小龙虾疏松表层土壤,排泄物补充稻田养分,稻茬、杂草、败叶滋养幼虾,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赵脑村,绿色生产、清洁生产正日益成为村民自觉。经过几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赵垴村小龙虾产业不断壮大,产销两旺"一只虾""一袋米"正逐步成为赵脑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抓手。赵垴村则整体迁入熊口镇上的华山赵脑综合社区。“稻虾共作”的生态高效模式,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农业、效益农业的生动实践,是稻田综合种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这就是“华山模式”,成为潜江展示虾稻产业的一张名片。
土地流转不能“一转了之”。这其中的关键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要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必须对赵垴村原来的农村居民点进行迁村腾地,华山公司利用迁村腾出来的土地,在统一规划下,按照要求全力建设“华山综合社区”,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农村与外界的物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在“华山综合社区”建设过程中,由华山水产公司垫资新建“华山综合社区”,按城镇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并对新社区住宅进行基本装修。农户腾出宅基地与在熊口镇区新建的“华山综合社区”房屋进行置换,真正让农民实现“洗脚进城”“拎包入住”。“新市民”在分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已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并从身份和社会保障上逐步实现向“市民化”转变。
目前,社区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一期建成25栋470套楼房,水、电、电视、通讯等设施配套齐全,搬迁入住470户。社区内新建配套设施,包括村文化广场、林荫小道、健康步道、社区医院等基础设施。
为了发展立体农业、绿色农业,带动村民致富,赵垴村还建立了长效机制。在农户“反租倒包”基础上,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经营体制。
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经营体制下,华山公司就是龙头,合作社就是保姆,农户就是种田能手。老百姓通过返租之后,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引导农户,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耕种、统一插秧、统一药品、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收割,把群众基本上从原来的传统农业引导到现代农业轨道上来了。
“三位一体”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财产权显性化并明显升值,除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外,农居变为城镇“大产权”住宅,财产价值提升,面积宽裕的还可以通过出租挣一份租金;通过经营稻田虾池,让一部分人成为离乡不离土的职业农民,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土地经营收入。而另一部分人进入公司、专业市场、园区,从事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成为职业工人或小老板。同时,通过整村推进土地流转和基地经营管理,村集体每年增收100万元,对村民的综合服务效能大大提高。
通过考察,华山模式给我们的经验启示是:
从赵垴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实践看,村班子勇于担当,积极探索,敢闯敢试,发挥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无论是前期的方案制定,宣传发动,中期的土地整理,丈量确权,后期的合同签订,补贴发放,都要由村两委统筹谋划,精心组织,严格监督。实践证明,村级班子在村级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班子坚强有力,能干想干,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才能带动农村发展、带领农民致富。
农民的土地情结浓厚,对土地依赖感强,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赵垴村两委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加大宣传力度,多次征求群众意见,提出合理的方案和实施方法,先后十多次召开群众代表和党员会议,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确保村民意愿充分表达。并对土地划分、确权、合同签订等村民关注的事项通过村务公开栏公开,接受村民监督。针对个别老年人、残疾人,既不想放弃土地,又种不了大面积土地的情况,通过村民表决,专门划出了一定的土地归他们种植,村民的要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工作也就得以顺利进行。
农民是土地经营权的所有者,理应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土地经营权是否流转、如何流转,村民最有发言权。赵垴村在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彻底杜绝村干部“说了算”“一言堂”的现象,在每个环节决策前,村干部都与村民集中协商,在探讨中开阔思路、达成共识,既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也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形成了村“两委”提事,全体党员议事,村民代表定事、大家一起干事的工作机制。村民参与制定的包括赵脑村分地等各种制度在内的多项村规民约,虽然是“土政策”,但是却“接地气”,便于操作,易与落实。实践证明,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有了村民的积极参与,工作就容易开展,“难”事也就不难了。
乡村要振兴重在产业振兴,产业要振兴重在农业振兴,农业要振兴重在生产者的振兴。必须高度关注生产者在经营主体中的地位。保持政策手段和资源输入,使直接的农产品生产者,成为未来乡村振兴中农业振兴最主要的主体。
为助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赵垴村根据本村情况,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激活农村“人、地、钱”三要素,新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明确公司、合作社、农民在利益联结中所占份额,帮助农民获取务工薪酬、政策红利、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费等收益,唤醒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群众愿意干、积极干,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土地、钱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老百姓富裕了,乡村振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