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敏
(中共新乡市委党校,河南新乡 453000)
2018 年9 月30 日,中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指明了方向,河南省新乡市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科技优势,国家农灌所、国家生态农业试验站、国家矮败小麦育种中心、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省农科院等一大批涉农科研院所高校汇集于此,矮抗58 小麦新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天空育种、矮败小麦育种、三系配套杂交小麦、卫星遥感监测均走在全国前列,对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新乡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种子基地,多年来农业科技创新走在河南省、甚至全国前列,在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新乡市大力实施农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水稻天空育种、矮败小麦育种、三系配套杂交小麦、卫星遥感监测均走在全国前列。如河南科技学院茹振刚教授主持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选育及应用获得2013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科技学院还完成了世界上首个小麦栽培品种“百农矮抗58”全基因组测序,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小麦现代品种的参照基因组[1]。科技兴农,良种先行,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乡市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矮抗58、百农207、百棉1 号、新麦26、新单26、新丰2号等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地示范和应用。百农、新麦系列小麦品种推广面积占河南省种植面积的1/3。“百农矮抗58”连续6 年成为河南省及黄淮南部麦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 000 万公顷,增产效益达300 余亿元,被业界誉为“中国第一麦”。
最具有代表性的中科院封丘试验站、中国农科院新乡县试验基地、省农科院平原示范区示范基地和市农科院示范基地4 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初具框架,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骨架的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并落户平原示范区,这是全国首个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致力打造成为“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2]。
新乡市农科院牵头组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以“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产业服务团+示范户”的方式,在封丘、原阳、辉县、卫辉等县市设立多个科技引领示范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水稻产业服务团”,把产业项目建设、科技创新驱动和新增长领域培育有机结合,重点推广和应用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稻鳅共养”“稻蟹共养”“直播稻”等生产技术,提升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原阳大米”产业化水平。
2017 年以来,新乡市在河南省领先启动扶贫科技特派员工作,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广大农民群众等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宣传农业新政策,温暖农民心;示范生产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引进优良新品种,领着农民干;普及营销新技能,带着农民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新乡市科技特派员共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4 000 余次,受益群众11 万余人,发放各类资料5 万余份;解决当地产业技术难题1 000 余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 余项。科技特派员在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农村增绿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新乡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通过调研发现,“供需不平衡”“重研发轻转化”等共性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农业科技体系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的结构不够合理。基础性研究过多,应用性研究与基层、企业需要脱节,发展性研究较少,这导致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不一定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跟市场需求的融合度还应进一步提高,没有市场就无法拉动供给,导致供需失衡甚至脱节。
随着各省份人才竞争的加剧,学校存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难且流失严重的问题,高水平、跨学科的科研创新团队数量较少。现有驻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农业创新创业人才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科技中介服务市场还不够完善。
当前的农业科技政策环境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投入不均衡,基层农业科技投入仍不足。“重研发轻推广”的现象依然存在,向成果推广应用环节倾斜的力度不够。除资金投入不足外,新品种、新技术实验推广展示基地也难以满足科研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转化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政策的落实,当前农村的科技人才和服务于“三农”的科技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人才总量明显不足。与此同时,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如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高、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科技人员缺乏;区域分布不合理,科技人员多集中在高校院所、县(区)和乡镇机关,乡土人才不多。此外,还广泛存在着“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情感缺情怀,不缺知识缺文化”等现象,这些都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
资金保障上,目前尚未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技术创新上,新乡市涉农高校院所较多,农业科研成果持续涌现,但转移转化不够,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相对落后,尤其是设施农业、农业智能化等方面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服务体系上,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3],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还不完善。新常态下,“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
1)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主体、投入主体、成果应用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构建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开展应用性和发展性研究。如一些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应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基层群众和企业所需的科技创新问题入手,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带着问题立项,从而准确把脉科技创新应用情况、科技成果转化的症结,切实把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落地落实落细,强有力地支撑乡村振兴。
以“牧野英才”计划为依托,实施“揭榜挂帅”制度。1)全面推进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总量结构合理、创新气氛浓厚的科研人才队伍。2)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提供更好的服务,营造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5]。4)妥善解决好科技人才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工作条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及团队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注重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实践应用,以便于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和迅速推广。2)建议推进县(市)、区与双一流高校、大院大所的交流合作,鼓励县(市)、区发挥政府奖补撬动作用,叠加地方、企业和高校各类政策,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带项目、带技术落户新乡。3)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科技发展和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如严格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快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转化机制,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新渠道。
建议各级政府及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1)整合各部门政策资金,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并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通过增加农业的投入实现农业新功能、再创新价值、布局新职能。2)整合高校、科研院、各部门项目资金,支持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秀科技项目,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解决科研投入不足的问题。3)整合同领域、同类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展示基地,以产学研联合带动实验基地的资源共享,解决实验基地空间有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