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艳兵,潘惠新
(南京林业大学 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杨树为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植物,共包括五大杨派100余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以30°~60° N的温带或暖温带地区较为常见[1],是短期轮伐的造林树种,对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和木材短缺问题有利[2]。目前中国林业发展中推广的杨树新优品种主要来源于人工杂交选育,具有早期速生、材质好、抗性强等特点,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3]。因此杂交育种仍然是目前乃至今后培育杨树良种的重要手段。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原产于北美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是中国引种的南方型平原地区重要速生工业用材树种和绿化造林树种之一,是人工杂交选育新品种的常用亲本。李世峰等[4]发现:美洲黑杨杂交组合苗高和胸径平均值均超过亲本(T120和I-69)。罗敬[5]以美洲黑杨与小叶杨P. simonii为亲本进行杂交发现:获得的130株杂交子代苗高和地径在组合间和组合内都存在广泛变异。李火根等[6]以美洲黑杨与欧美杨P.×euramericana作亲本构建杂交组合,结果发现:得到的F1代13个无性系及亲本I-69杨的生长量和分枝特性在无性系间存在较大差异。王瑞文等[7]以黑杨派不同杂种无性系为亲本开展杂交试验,并估算杂种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F1代杂种优势明显,通过综合评价可初步筛选出优良杂交组合及优良无性系。王庆斌等[8]以I-69杨为母本,青杨P. cathayana和小黑杨P. simonii×P. nigra为父本进行杂交,初选了一批杂种新无性系并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为杨树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指导。但目前杨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品种单一,低产林分多,良种化率不高,飘絮严重等,严重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杨树生产与发展,亟待选育出适合本地速生、优质、高产及无絮的南方型美洲黑杨新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本研究选择速生、优质、高产及抗性较好的美洲黑杨作亲本构建杂交组合,对杂种苗期生长性状和叶片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并通过综合指数选择法选出生长量较大的优良杂交组合,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杨树良种化生产提供材料。
研究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外沙村南京林业大学无絮杨育种基地(32°13′N,118°48′E),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集中,全年平均气温为15.4 ℃,土壤肥沃,土壤结构良好,透气透水性较强,土壤中性偏碱。
2020年 3月进行杂交试验。9个杂交组合分别为:NL15 (P. deltoids‘Nanlin 15’,♀)×S3239(P.deltoides,♂),SY2(P. deltoids‘Siyang-2’,♀)×NL447(P. deltoides‘Nanlin 447’,♂),NL15(♀)×NL780(P.deltoides‘Nanlin 780’,♂),NL15(♀)×SH3(P. deltoids‘Hong-3’,♂),NL15(♀)×B106(小叶杨回交 F1代,♂),SY2(♀)×NL3804(P. deltoids‘Nanlin 3 804’,♂),NL15(♀)×SH2(P. deltoids‘Hong-2’,♂),SY2(♀)×SH2(♂),NL15(♀)×NL447(♂),各杂交亲本遗传背景信息详见表1。5月收集所有的杂交种子带回实验室处理,随后在研究区河泥苗床上播种育苗,7月初将所有的杂种苗分区移栽到普通苗床上,遮阳数日,苗期正常水分管理。每个杂交组合按单因素随机排列,6株为1小区。
表1 美洲黑杨杂交亲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parents in hybrid experiment of P. deltoides
1.3.1 苗期生长性状测定 2020年10月调查苗高和地径。苗高用精确到1 cm的3 m塔尺测量,地径用精确到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材积根据王明庥等[9]的方法计算,公式为:V材=πD2H×10-2/12。其中V材为材积(cm3),H为苗高(cm),D为地径(mm)。
1.3.2 苗期叶片性状测定 2020年9月,从各杂交组合小区内选取2个标准株,各株采集第5~7片叶。测定叶长(cm)、叶宽(cm)、叶柄长(cm),叶宽基距(叶最宽处距叶基距离,cm)用直尺测量,侧脉夹角(主脉与最大叶宽处侧脉的夹角,°)用量角器测量,叶面积(cm2)和叶周长(cm)用IMAGE J的图像处理功能计算获得,叶形指数=叶长/叶宽。
采用R语言、DPS软件和Excel 2016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和绘图。
用R语言进行性状方差分析,线性模型如下:Xijk=μ+ti+bj+eijk,Xij=u+ti+eij。其中:Xij、Xijk为实际观测值,μ为总体平均数,ti为组合效应,bj为区组效应,eij、eijk为随机误差。
由表2可知:杂种苗期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在杂交组合间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不同杂交组合间子代苗高、地径、材积和各叶片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杂种苗期生长性状和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得出(表3):9个杂交组合的子代苗高、地径、材积平均值分别为150.10 cm、9.95 mm、41.16 cm3,其中 NL3804×SY2子代苗高最大 (170.63 cm),NL447×NL15最小 (119.94 cm),两者相差42.26%。B106×NL15子代地径最大,为11.71 mm,NL447×NL15子代地径最小,为8.23 mm,前者为后者的 1.17倍;S3239×NL15子代材积最大 (60.62 cm3),NL447×NL15最小 (21.90 cm3),两者相差2.76倍。叶片长度均值为13.63 cm,B106×NL15平均叶片长度最大,达15.98 cm,超出群体均值的17.24%,是最小组合SH3×NL15(12.04 cm)的1.32倍;叶片宽度均值为13.13 cm,B106×NL15平均叶片宽度最大,为15.25 cm,高于总均值16.14%,是叶片宽度最小组合NL780×NL15 (11.32 cm)的1.34倍;叶长/叶宽平均值为1.041,NL780×NL15长宽比最大,达1.093,SH3×NL15最小,为0.968;叶柄长度平均值为7.27 cm,组合B106×NL15最大(8.64 cm),超出总均值18.84%,是最小组合NL447×NL15(6.18 cm)的 1.76倍;侧脉夹角平均值为 72.62°,最大组合为 S3239×NL15,达 75.42°,最小为NL3804×SY2,只有69.52°;叶宽基距平均值达2.46 cm,最大组合为NL447×SY2,可达 3.05 cm,最小为SH3×NL15,只有2.00 cm;叶面积平均值为142.25 cm2,最大组合B106×NL15 (188.71 cm2)与最小组合NL780×NL15 (110.95 cm2)相差1.70倍;叶周长平均值为 58.59 cm,最大组合B106×NL15 (69.15 cm)与最小组合NL780×NL15 (51.16 cm)相差35.16%。由表3可知: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均大于遗传变异系数,其中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31.13%)和表型变异系数(43.88%)均最大,说明具有较大选择潜力;除叶形指数和侧脉夹角外,其他叶片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叶面积表型性状变异最大(21.69%),说明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均大于单株遗传力,其中苗高、地径、材积、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和叶周长的家系遗传力均大于0.8;单株遗传力为0.503~0.648,均属偏强度遗传控制;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743、0.696、0.712,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419、0.364、0.382,均为中度以上遗传控制。
表2 美洲黑杨不同杂交组合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方差分析Table 2 Variance analysis of growth and leaf traits of different hybrid combinations in P. deltoides
表3 美洲黑杨杂种苗期生长性状和叶片性状变异分析Table 3 Analysis on variation of growth traits and leaf traits of P. deltoides hybrids at seedling stage
2.2.1 叶片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4可知:在表型和遗传上,3个生长性状(苗高、地径和材积)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叶周长分别与生长性状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叶形指数与生长性状间在遗传上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表型上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侧脉夹角、叶宽基距与生长性状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和叶周长相互之间存在着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与其余叶片性状间呈较弱相关或负相关,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与其他性状间的遗传互作较小。
表4 美洲黑杨不同杂交组合叶片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leaf and growth traits of different hybrid combinations of P. deltoides
2.2.2 叶片性状对生长性状的间接选择 为进一步了解苗期叶片性状对生长性状的相关遗传进度和间接选择效率,参照王明庥[12]方法研究估算5%入选率(选择强度为2.06)下间接选择的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效率。由表5可以看出:利用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和叶周长对生长性状进行间接选择,相关遗传进度较大,苗高、地径、材积分别为26.492~32.615、2.378~2.729、27.106~31.508,间接选择效率苗高、地径、材积分别为74.8%~92.1%、106.27%~121.97%、114.66%~133.28%,其中对材积的选择效率最大。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对生长性状的相关遗传进度和间接选择效率均较低,表明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不适合作为生长性状的间接选择性状。
表5 美洲黑杨不同杂交组合叶片性状对生长性状的间接选择Table 5 Indirect selection of leaf traits to growth traits in different hybrid combinations of P. deltoides
单株材积是影响苗期生长量的主要因子。由苗高、地径、叶片性状对材积的遗传作用(表4和表5)可知:苗高、地径、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和叶周长等7个性状对材积生长量具有较强的遗传控制作用。由表6可知:7个性状对材积生长量均呈不同程度的遗传控制,其中地径对材积的直接控制作用最大,通径系数达0.565,其次为苗高,通径系数达0.417,同时苗高通过地径对材积产生较大的间接遗传控制作用;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和叶周长对材积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较弱,但这些性状通过地径对材积生长量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达0.485~0.554,说明这些性状对材积生长量具有较大的正向间接遗传控制作用,并且这种间接遗传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与地径的遗传相关来实现。
表6 美洲黑杨不同杂交组合各性状对材积的通径分析Table 6 Path analysis of volume in different hybrid combinations of P. deltoides
采用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法对9个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与生长性状间的遗传互作及对材积生长量的直接或间接遗传控制均较弱,因此利用苗高(X1)、地径(X2)、叶片长(X3)、叶片宽(X4)、叶柄长(X5)、叶面积(X6)和叶周长(X7)等7个性状构建选择指数方程,进行生长性状与叶形性状的联合选择。根据等权重法估算各性状指标的经济权重,经济权重向量分别为W=(0.085,1.059,1.088,1.166,1.721,0.056,0.238)。
不同性状组合的指数选择方程和性状综合育种值选择进展(表7)显示:指数方程I1、I2、I3的综合育种值选择进展(△H)、指数遗传力和综合选择指数的估计准确度均较高,但苗高和地径的偏回归系数均存在负值,即为负向遗传进展;生长性状是育种改良的首要目标,不能以牺牲生长量的改良进行选择,所以这些方程不太理想。以苗高、地径、叶面积和叶柄长构建指数方程I4,其各性状的偏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即均为正向选择;综合育种值选择进展为5.71,指数遗传力为0.862,综合选择指数的估计准确度为0.926,方程较为理想。
表7 不同性状组合指数选择方程Table 7 Index selection equation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根据方程I4计算各杂交组合的选择指数,按30%的入选率[12]选出 B106×NL15、S3239×NL15、NL447×SY2 等3个杂交组合(表8)。 其中 B106×NL15、S3239×NL15的材积和叶面积的遗传增益较大,分别达29.00%、27.82%和37.91%、19.60%。从整体评价效果来看,材积生长量所获得遗传增益最大,达26.90%,超出总均值33.55%;叶片性状中叶面积所获得遗传增益最大,达16.85%,高于总均值19.78%。
表8 美洲黑杨优良家系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遗传增益估算Table 8 Estimation of genetic gain of growth and leaf characteristics in superior families of P. deltoides
选育出速生、优质、高产及无絮的南方型美洲黑杨新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是目前开展美洲黑杨杂交试验的主要目的,其中生长性状是黑杨派良种选育的首要目标。本研究对美洲黑杨9个杂交组合子代苗期生长性状进了遗传变异分析,发现苗高、地径和材积等3个生长性状在杂交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力均达0.80以上,均大于单株遗传力,表明生长性状受强度遗传控制[13];其中材积性状的遗传变异最大(31.13%),说明选择潜力较大,苗高次之(12.21%),地径相对较小(11.97%)。生长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杂交组合间基因型的遗传基础差异。叶片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尤其叶柄和叶面积对林木的同化产物运输、光合产物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杂交组合间各叶片性状差异显著,叶长、叶宽、叶柄长、叶周长和叶面积的家系遗传力均在0.85以上,表明这些叶片性状受较强的遗传控制[14];叶柄长和叶面积的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均超过10%,说明选择空间较大;叶长、叶宽和叶周长的遗传变异系数均低于10%,选择空间相对较小。与李金花等[15]对美洲黑杨与青杨杂交子代叶形、成星奇等[16]对美洲黑杨与小叶杨杂交子代叶片的研究结果类似。叶形指数和侧脉夹角的家系遗传力相对较弱,遗传变异较低,受环境影响较明显。
研究美洲黑杨苗期叶片性状与生长性状间的遗传互作,对美洲黑杨早期选择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中苗高、地径和材积等3个生长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十分密切。叶片性状中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和叶周长间均呈极显著正遗传相关,并与苗高和地径间也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遗传相关,而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与其他性状间存在负弱相关或相关性不显著;与张勇等[17]对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无性系生长和叶片表型性状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表明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叶周长与生长性状间的遗传互作较明显。通过叶片性状联合对苗高、地径和材积进行间接选择,发现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和叶周长对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进度和间接选择效率较大,而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的间接选择效率较弱,说明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不适合作为评选优良杂交组合的标准。材积是评价苗期生长量的主要因子,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苗高、地径和叶片性状对材积生长量的遗传控制作用大小及控制途径,结果发现苗高、地径对材积的直接遗传控制作用最大,苗高通过地径对材积的间接控制作用也较大,可知苗高和地径是影响材积生长量的首要因子,在综合评价过程中苗高和地径性状可作为主要选择目标;叶片性状中,叶柄长、叶面积对材积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叶宽和叶周长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即为负向选择,但这些叶片性状通过苗高和地径对材积产生的正向间接遗传控制作用较大,说明叶片性状对材积的控制途径主要通过与苗高和地径间的遗传相互作用来实现。这与李春明等[18]对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杂种无性系苗高、地径的构成因素研究结果相类似,表明开展苗期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的联合选择是可行的。
育种目标是杂交亲本选择与选配的首先考虑因素。美洲黑杨作为中国南方型速生工业用材和绿化造林树种,速生、优质和高产是主要育种目标。本研究选用生长量较大、干形圆满通直及抗褐斑病的主要美洲黑杨(S3239、南林3 804、南林15杨和泗杨2号等)品种作亲本,研究生长性状与叶形性状间的遗传互作,进行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的联合改良;以苗高、地径作为选择依据,选出B106×NL15、S3239×NL15、NL447×SY2等3个速生、高产的优良杂交组合,同时发现材积生长量获得的遗传增益最大(26.90%),改良效果较好。但本研究只是1年生苗和单地点试验数据,后续研究需增加多年多点的无性系苗期对比试验,以便选出性状更优良、遗传稳定的优良杂种无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