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军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分析小学高年级常规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文学创作艺术融入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并具体设计了此种音乐欣赏创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发创作动机、模仿联想、启发呈现、回馈反思等提升学生音乐欣赏的多种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学;音乐欣赏;文学创作;路径研究
小学音乐欣赏课要求学生学会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感受优秀音乐作品的美,成为了教师绞尽脑汁的难题。《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创新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是打通学生学习兴趣途径的必要手段。基于此,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情况,进行了文学创作艺术融入音乐欣赏教学的探究。旨在让音乐欣赏从抽象中慢慢具体,从朦胧中渐渐清晰,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感知,提升学生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学生对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在传统音乐欣赏教学中,强调技能的教学较多,情感的表现一直是隐形的,所以在常规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现在的音乐欣赏课上对音乐塑造的审美形象流于形式上的热闹而缺少思想的内涵。2.教师情感上的漠然、语言表达的贫乏也导致学生面对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不懂鉴赏,语言表达上由低年级的不会表达,到高年级的不愿表达。3.学生学习音乐却忽略了生活。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更加坚定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不能再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而要以培养在“知”“情”“意”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对情感教育的重视,也必然导致美育和教育尺度的改革。所以,针对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情感体验笔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文学创作这一手段运用到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直接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把聆听到的音乐转化为思想、情感等素材积累起来,成为自己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从全新的教学角度关注学生的心智和情感的成长,以提高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一、音乐欣赏创作课教学模式
(一)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创作音乐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调动学生对创作音乐的好奇心,从而进行主动的探索、讨论、创作。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选择一个好的音乐课题内容,学生将围绕这个内容进行聆听分析、感受体验,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其产生興趣。并且通过欣赏聆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比如情绪、旋律、音区、节奏、速度、力度、结构、音乐语言等等。这样学生对后期的创作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创作路向。并且在后期的创作过程中,学生能把所学的音乐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也能够增加他的音乐学习动力。
(二)模仿联想
模仿联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发地感受音乐,想象音乐画面以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的创作作品的环境。教师应首先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模仿虽并非真正地创造,但是学习创作的一个必然过程。所以前期教师应提供一些作品给予学生参考模仿,降低创作的难度,建立学生大胆创作的自信心。
(三)启发呈现
教学模式中的第三个阶段是“启发”,这是学生作品完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创作作品,最后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一个作品完整的演绎。
(四)回馈反思
当学生完成作品的初次演绎,教师和学生给予评价,课后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的提议进行修改,最后由教师收集,在班级进行表演,让学生作品更加成熟,学生更加自信更有成就感,更乐于参与创作,同时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歌曲欣赏《爱是一首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歌曲感受不同人声的音色特点,了解不同演唱形式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分析歌词中带给我们的爱的美好体验,让学生在原歌词的基础模式上创作出第三段歌词。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整体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非常多优美的歌词。
学生作品:爱是一首永不停息的歌
像一杯甘醇的美酒
像一首甜美的歌
爱更是我最美的乐章
学生作品:爱是一首永不停息的歌
像生命的甘露
甜甜的,美美的
像生命的源泉
永不停息,永不停息
二、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提升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材中,很多音乐欣赏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底蕴,教师把简单的听转变为欣赏,正确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入手,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笔者就教学中如何运用文学艺术的角度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谈谈几点体会。
(一)欣赏音乐作品中的古诗词之美
教材中有很多传统经典的古诗词,谱曲后传唱更加成为经典,在音乐的情景中把诗词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教学音乐欣赏《关山月》时,这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作,一曲《关山月》,道尽无限相思的凄美: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月是相思的眼,看着你也看着我,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门关,以物寄情,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随着乐曲的起伏,牵引着学生的情绪波动,仿佛置身在一片庞大的古战场,感受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最后一句叹息未应闲,他们叹息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士的妻子是多么的希望一切平安。此时不由又想起了另一首诗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和背景分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突出重点词句,更容易体会关山边塞的风光和守疆将士思乡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受战争的生离死别,激发爱好和平的向往。
(二)欣赏音乐作品中的传统故事之美
很多音乐作品的背后都有它的来历和起源,可以表达一份感情,也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喜欢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故事,更让学生印象深刻,体会无限。音乐欣赏《嘎达梅林》就包含两个感人故事的乐曲,一个是讲述英雄的故事,一个是关于马头琴的故事,两个故事重叠着演绎,一种悲壮的情感呼之而出,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配上马头琴柔美的音色,浑厚、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的发生在大草原的英雄事迹,音乐节奏悠扬壮丽,凄美的故事让学生无比感动。
(三)欣赏音乐作品中的民俗之美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表现艺术,如在一个大花园中,五颜六色,百花争艳,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进一步体会到音乐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增进民族认同感。如在教学《茉莉花》,《茉莉花》版本有近230首,遍及全国各地各民族,并且各具特色,各有韵味。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个中国小姑娘用稚嫩的声音演唱了《茉莉花》,宋祖英在維也纳金色大厅和美国国家剧演唱过《茉莉花》,都受到了如潮水般的好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重点围绕流行最广泛的几首《茉莉花》和学生分享,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旋律婉转、优美,无比生动地表现了茉莉花的特点。东北民歌《茉莉花》,风趣、幽默、旋律起伏很大。河北民歌《茉莉花》语言朴实、旋律高亢。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感受到各民族的民俗美。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剧《图兰朵》中就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为主题再现了神秘而美丽的中国。《茉莉花》的演奏方式也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有民族乐器、有西洋乐器如萨克斯等。茉莉花代表纯洁,代表纯洁的中国人民,更代表中国人民热忱欢迎世界人民到中国做客的一颗真诚的心。课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形式,大胆、有创意地去展现歌曲《茉莉花》,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茉莉花的喜欢。让学生通过《茉莉花》这首歌,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当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而感到骄傲,我们应当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而感到骄傲,为我们是中华儿女而感到自豪。
三、结束语
音乐欣赏离不开文学艺术的表现,文学艺术涵盖了情感熏陶、世界的认同、美育的渗透、思想的教育。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把文学艺术与音乐欣赏相结合,同时挖掘学生潜力,不断开拓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美育的过程中促进青少年健康活泼成长,音乐综合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教师单从音乐技能上去指导学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加注重音乐情感上的体验及感受,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潜能。教研之路任重道远,笔者将继续探索,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