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仕强,杨 丁
(四川省宜宾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宜宾 644000)
畜禽外寄生虫病由寄生于畜禽体表的寄生虫引起,常见外寄生虫是节肢动物门的蛛行纲和昆虫纲的成虫或幼虫。
畜禽常见外寄生虫有蜱、螨、虻、蝇等,具体见表1。
表1 畜禽常见外寄生虫
2.1 夺取宿主营养 多数外寄生虫吸食宿主血液、组织液等,夺取宿主机体的营养物质。寄生虫吸食宿主机体营养物质的量往往与季节、气温、光照、性别、畜别等有关。据报道,螯蝇一次可吸食20 mg 多血液,白纹伊蚊一次可吸食1.5 mg血液,致倦库蚊一次可吸食1.5mg血液,蚤的最大吸血量可达到0.5 mg 以上,虻的最大吸血量可达到体重的3 倍,亚洲璃眼蜱雌蜱的吸血量可达到自身体重的50~250倍。
有的外寄生虫在吸食宿主血液等营养物质的同时还会分泌毒素,引起局部不适。异常声响、不适感觉等都是对宿主的骚扰,严重时会影响宿主的吃食、反刍、休息及正常生长。
2.2 破坏皮肤完整性 某些寄生于体表的寄生虫会叮咬宿主,引起叮咬部位红肿、疼痛、发痒,严重时会引起皮肤炎、皮囊炎等,若被叮咬处有伤口,则不仅会影响伤口愈合,还会引起继发感染。
寄生于毛囊或被毛的寄生虫会导致寄生部位发痒、疼痛,宿主会擦拭、啄食或舔舐寄生部位,引起被毛脱落、皮肤发炎等。寄生于皮内或皮下的寄生虫对皮毛的破坏性最大,会引起炎性浸润或蜂窝组织炎,形成丘疹、水泡等,若发生继发感染则可形成脓肿、瘘管等,治疗不及时还会引起患部脱皮。
2.3 引起毒副反应 寄生虫会分泌毒素并把毒素释放到宿主体内,引起毒副反应。
2.3.1 蜱分泌的唾液具有抗凝血与麻醉活性作用,某些蜱还会分泌抑制性神经毒素,引发上行性急性肌萎缩性麻痹,导致宿主呼吸衰竭。
2.3.2 螨虫会分泌能溶解皮肤组织的化学物质,导致周围血管过敏、充血、渗出,宿主皮肤出现红斑和痂皮等。
2.3.3 牛皮蝇蛆可分泌损害宿主血液系统的毒素,引起宿主贫血,或释放免疫抑制素,抑制宿主机体的免疫反应。
2.3.4 牛虻可分泌有毒唾液,引起伤口肿胀、痛痒和出血。
2.3.5 角蝇可分泌抗凝血物质,使宿主产生过敏症状。
2.3.6 蚊、蠓、蚋、蚤、虱等在吸食宿主血液时也要分泌毒素,引起局部发痒、红肿、疼痛,形成丘疹或过敏性皮炎等。
2.4 传播其他疫病 外寄生虫在靠近宿主或吸食宿主血液等营养物质时,往往会将自身携带的致病微生物传染给宿主,从而导致有关疫病发生和流行。
2.4.1 蜱虫可传播蜱传脑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立克次氏体病、人类粒细胞性无形体病、莱姆病、兔热病、非洲猪瘟等多种疫病。
2.4.2 牛虻可传播伊氏锥虫、炭疽杆菌。
2.4.3 蝇类可传播非洲猪瘟、肝炎病毒、猪圆环病毒、伪狂犬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炭疽杆菌、隐孢子虫、弓形虫、蛔虫等。
2.4.4 蚊可传播疟疾、丝虫病、流行性脑炎、登革热、黄热病、尼罗河热等。
2.4.5 蠓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蓝舌病、水泡性口炎、野兔热、住白细胞虫病等。
2.4.6 蚋虫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住白细胞虫病等。
2.4.7 蚤可传播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等。
外寄生虫病早发现、早防治造成的损失越小。注意观察畜禽的异常变化,发现有寄生虫感染时,要立即采取防控措施。
3.1 定期灭虫 根据外寄生虫的流行规律进行一次至多次驱虫。南方的畜禽养殖场一般在“五一”节前后开始孳生虻、蚊、蝇、蠓、蚋等昆虫纲寄生虫,南方畜禽养殖场应从4 月初开始定期多次使用灭虫药物杀死虫卵、幼虫和虫体。
螨、蚤、虱等寄生虫的产生常与养殖环境差、饲养管理不善等有直接关系。养殖环境差、饲养管理落后的养殖场要定期使用灭虫药物杀死虫卵、幼虫和虫体。
3.2 提高畜禽抗病力 科学饲喂畜禽,提高其抵抗力,防止寄生虫病发生。饲养密度合理,避免过密饲养影响畜禽生长。保持饲料营养均衡,使畜禽能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搞好圈舍和放牧区域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减少畜禽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
3.3 生物安全防控 防控畜禽外寄生虫病的关键是加强畜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适当减少养殖场内外花草、树木的数量,减少寄生虫的栖息地,同时应清除寄生虫的孳生场所,如填平积水洼地、废水沟、废水池,疏通排水沟等,可多次使用杀虫剂杀灭虫卵、幼虫和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