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伟
(广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我国从1991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多年持续扩招,在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和规模大的发展格局。202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包括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规模超过300万,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较大,超过60%。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层次已经涵盖了硕士和博士层次,培养专业类别已经达到数十个类别,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行业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1]。但从近10多年的高校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来看,我国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培养质量和社会满意度不够高的问题。2020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研究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教育部也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以更好满足社会需求有待深入研究。对此,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生培养环节控制与培养质量的关系,为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启示。
国内少数学者也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张人上和李松山[1]总结了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资源投入不足、对培养质量不够重视、学生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等,并提出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导师建设,优化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整个学业规划等建议。也有学者提出需要加强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3]。与此同时,有部分学者通过分析国外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型的成功经验来指导国内研究生培养过程。武晓维等[4]重点分析了美国研究生培养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并与国内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比较,从而就优化我国研究生培养保证体系提出改善的建议。胡晓凤[5]也进行了类似的讨论。
1.1.1 公共选修课较少
目前研究生阶段所需的总学时中,扣除必选必修课程的学分后,研究生自主选择的学时较少,制约了研究生的学习拓展空间。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研究生公共选修课较少。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是为了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辅助必修课程的作用。然而,部分高校研究生自主选择的公共选修课仅有几个学分,对应的公选修课只能选一门或2门。这导致研究生可自主选择的公共选修课较少,选课的自由性、灵活性不够, 甚至部分学生在选课时只关心这门课给分高不高,而无法满足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
1.1.2 涉及交叉学科的课程较少
当前各大财经类高校为了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往往对本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较为重视,投入资源也相对较多。然而,内涵式学科建设仍需完善,对交叉学科较为忽视。课程范围上仍然局限于经管等纯理论课程,缺乏其他社会科学类课程的交叉融合。许多科研项目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攻关才能解决。这样在研究生培养中,由于缺少必要的交叉学科辅佐,可能无法形成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也无法保证科研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财经类高校应作出整合、规范、引导的相关的努力。
1.1.3 专业实践课较少
财经类高校教师大多为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工作,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这类教师在讲授课本专业理论知识上具有优势,但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环节上较为薄弱。虽然有些高校采用校外实践导师和聘请具有丰富社会阅历的专家来给研究生上课,但学时较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升。尽管有些高校已经采用设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联合培养模式来补充这方面的弱势,但总体来看,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缺乏有效监督,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教育实践中,纯书本理论往往晦涩难懂,部分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的理论部分能够推导自如,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高分数,但对于理论部分课本所学内容无法和实践相结合,不知道如何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缺乏对未来职业准备的对接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有根据实际需求地加入案例分析、软件实操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比如,可适当增加诸如会计、银行等专业业务模拟实习课、公司案例分析课和模拟证券投资实验课等。通过这些课程,学生掌握银行、会计等业务的操作,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公司案例分析课帮助学生理解宏观基本面、行业和公司等经济形势学会撰写调研报告。模拟证券市场实盘操作等课程,帮助学生熟练证券市场投资的操作流程,初步构建起投资知识体系。
1.1.4 精品课程共享和服务不完善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方法制备的NiAlW涂层在常温下具备优良的耐摩擦磨损性能[6],但该涂层的主要服役环境往往温度较高,高温下该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未见相关报道。本文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法,在高温合金基体上制备NiAlW涂层,并对涂层的组织结构、常规性能及高温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致力于高素质人才培育和教学改革,以优质课程为载体,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以网络方式免费供师生学习。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相对于其他普通课程来说,数量仍然较少,学生利用精品网络资课程进行学习的时间不足,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有效获取。研究生阶段自学时间相对宽裕,网络精品课显然与课堂学习未有效整合。此外,在课程资源设计和网络资源对学习的支持方面,精品课程的质量也不尽如意。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无法全面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强化精品课程网络化应用建设,提高精品课程的规范性和质量,积极推进精品课程与常规教学的协同创新,真正地使精品课程服务于教学,支持高校教育的改革创新。
1.2.1 主要沿用本科教学方式
当前部分学校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多数与本科教学方式区别不大。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课间布置学习任务的传统教学方法,较少通过集体讨论、辩论某个研究上有争议的问题,或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启发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际上,研究生教学方式应与本科生教学方式有所差别,研究生培养更要注重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可在课程中可适当增加知识运用板块,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启发学生思维。
与此同时,师生互动不足。如采取基于多媒体的“教师独白”式的课堂,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听的知识单向传授过程,以教案为本的方式,教学过程将变成老师主导。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多媒体教学的问题,而是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的不匹配,多媒体教学运用需要有老师的配合。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授课,较少写板书,使得课堂教学较为僵化;此外,不少老师的课件内容较陈旧,更新不及时,无法让学生接触一些前沿知识。学生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质疑意识的问题。
1.2.2 “多师合授”的方式仍需完善
目前不少财经类高校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研究背景和专业优势,有时候采取“多师合授”的方式,紧跟课程改革潮流。即多名教师共同为研究生讲授一门课程,多个老师团队合作上课,共同制定教学方案的方式。不同老师本身的学术背景、专业特长、研究领域等可能存在差异,课堂教学上的教学风格、授课方式也不同,对于拓展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启发创新思维的意义更大。然而,往往上课的教师缺乏课前充分交流和写作,导致这种模式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体系并不完整,缺乏连贯性,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巩固,可能出现前面知识点没有消化,出现新疑惑的状况。“多师合授”的授课方式需要通力合作和课前沟通,要合理分配各自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若老师各自为课,缺乏团队合作,课程设置不合理,将会大大降低课堂质量。学校需完善教学考核制度,教学课堂进行随机的检查,评估和考核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建设一批教学优良、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确保教师对教育保持不忘初心的高度重视。
1.2.3 课堂教学的考核手段单一
高校普遍采用笔试或论文评估的手段对研究生进行考核,不仅形式较为单一,时间上也主要集中在期末。期末笔试的偶然性较大,往往一考定成绩,考试内容记忆成分占比较大,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更不能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部分学生形成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习惯,这种只在考前突击的学习方式,会导致部分学生“高分低能”。期末论文评估是财经高校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这种方式缺少平时的监督,加上大多没有查重的要求,在这种缺少监督和激励的环境下,往往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论文内容容易“东拼西凑”,无法科学评估学生学习质量,更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加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占比,鼓励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不局限于出勤和课后作业,还应包括随堂测验、调研报告、实验操作、课堂表现度等方式,合理分配各种考核方式赋分的权重。适当增加整个阶段的考核次数,将考核贯穿到整个课程日常教学之中。在这种多元化考核体系下,可能存在难点:小组专题案例活动中存在的学生搭便车现象,如何避免成果考核中的作弊抄袭现象;教学经费短缺;教师积极性如何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深入探索。
当前财经类高校有关研究生学术训练的环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术类课程;二是参与科研项目竞赛或论文竞赛。从高校的教育实践来看,学术类课程效果不佳,主要的原因在于授课内容对学生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引性,导致研究生缺乏兴趣。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学院副教授、教授及部分学院领导负责,这些老师的关注重点主要放在自身的科研项目中。相比之下,提供多层次的科研项目或论文竞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效果更好。科研项目下经费的支持、团队的协作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为研究生展开学术研究提供了活动平台,激发了学生科研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其科研水平。然而,来自学校和教育部门给研究生提供的科研项目较少。以作者单位为例,目前校级项目主要有“双百工程”和“研究生创新计划”,省级项目主要有“挑战杯”和“大学生攀登计划”等科研项目,但是数量和种类仍然较少。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论文竞赛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激励,往往规定只有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时才会对指导教师进行一定的奖励,但能获得省级奖励的毕竟是很少的比例,从而导致教师对这类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为此,财经类高校可从两方面来解决问题:一是提供多层次的研究生科研基金或科研创新基金,提高项目经费,鼓励研究生申请创新基金项目参与科研项目,科学公正地评审立项,对及时结项并出成果的进行加奖。二是发挥教师在科研参与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指导教师,前期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后期则通过激励机制对优秀指导老师加以奖赏,提高老师科研参与度。
部分高校公共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办公室等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使得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很多实验环节不能有效落实。与此同时,学校相对缺乏与相关科技型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的联系互动, 使得校外实践创新、联合培养的基地建设力度不大,学生缺少相关产学结合的科研平台。研究生接触校外科研训练、对外科技合作以及政产学研交流的机会较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接触科学研究时间较短,对科学发展动态不够了解,缺乏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导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合格的研究生导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其次要积极向上的科研态度和高尚的品格,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后导师应端正学生的研究态度,要了解学生学习上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能动性和原创性研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研究体系。在学生研究遇到挫折时,要悉心指导给以鼓励,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此外,对于实在无法深入研究下去的课题应指导学生及时更换。总体来说,导师在给与研究生学业指导之外,还要对其学术道德、职业指导乃至在生活方面给予必要关怀。
学位论文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尤为关键的一环,是评价培育质量的准绳之一。研究生需通过开题答辩和中期审核等学校考核以及导师和专家评审的同意等环节后,才有毕业答辩资格。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与指导老师沟通,对论文不断加以修改和补充,以保证论文质量和进度。学校的这些规定保证了学生学位论文的顺利完成。要控制好这些环节的培养质量需要在研究生考核和导师指导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细则。比如在研究生一年级入学后,便可以要求学生尽早初拟论文选题, 并制订研究计划,为今后学位论文和发表期刊论文作准备,这便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文献,并及时和导师加以沟通,结合自身的专业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大致的论文选题方向。导师在拟定论文选题后,要在第二学期对研究生的文献综述、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研究设计等方面进行训练和监督,以保证达到预期效果。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就做好规范化训练和相关的前期准备,开题和答辩遇到的问题也会少很多。
首先,针对公共选修课和多学科交叉课程较少的问题。财经类高校可以适当增加研究生阶段必需修好的总学时,从而提升学生自主选择的学时数,同时多添加一些公选课选项,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挥选修课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并不仅是机械增加选修课种类和课时,该过程更是需要授课教师发挥其重要作用,要求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教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其次,需要对学科做出科学整合,促进学科融合;着重将交叉学科融入特色重点学科,让各学科边界不再壁垒分明,完善交叉学科共享平台建设。高校应该对学科建设合理规范,完善现有学科建设制度,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研成果评定体系。最后,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在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团队打造等方面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引导交叉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课前需要做好准备充分的备课,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新课件,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制作开放型课件,充分利用现有的多种教学工具,根据当前国内外相关知识的发展动态更新课件内容。课堂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诱导学生独立思考,营造轻松和活力的教学氛围。
首先,为保障研究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要优选科研经验丰富和科研能力扎实的科研型教师作为授课老师。同时,尽量将研究方向相近的教师组建联合授课小组。其次,要求联合授课教师提前就授课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进行充分沟通,并提前一周发给学生相关读研文献材料并提出阅读要求。在上课时就提前预留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最后,对于能够重复论文实证过程的,尽量要求授课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文献实证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结果,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对文献的理解深度,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实证过程的掌握和实证技巧的感受,为其日后进行学术性论文写作提供操作性指导,也避免了单纯读文献汇报文献结论的局限性,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是提供多层次的研究生科研基金或科研创新基金,提高项目经费,鼓励研究生申请创新基金项目参与科研项目, 科学公正地评审立项,对结项并出成果的进行加奖。二是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对指导教师予以充足的资金支持,酌情扩大奖励覆盖面,适当提高奖励力度。
在课程考核方面,鼓励教师采用综合评价标准(平时考勤、平时作业、平时互动表现、期末考试成绩)来打分,避免单纯以试卷分为准。同时,在期末考试方式上进一步放松监管,鼓励教师采用更多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进行期末最终考核。
在毕业论文方面,要在研究生开题、预答辩、毕业答辩这三大考核环节上设置严格标准和淘汰率,以此增强研究生学习的紧迫感和重视程度。此外,在日常管理中,可以设立“优秀硕士论文培育基金”“优秀论文奖”“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奖”等奖励项目来鼓励学生发表学术型论文和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奖学金设置,建立学校、企业、导师三重奖助金体系。对于奖学金评定和审核方面,现学校学生采取填表、提交材料申请,人工审核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审核期较长,往往消耗大量的人力,审核效率且低下。因此,学校需要完善相关奖学金评定的指标体系,制作学生学业档案系统,它将记入学生的课程成绩、科研成功、竞赛情况、获奖荣誉等等,这样一个系统涵盖范围之广,需要各部门对学生信息进行共享,汇集学生各个方面的奖罚状况。学生登录系统可以查看自己的各种获奖情况,核对相关事项,如果系统信息和实际情况有所不符,可以向有关部门表明情况,更新个人情况。借助这个奖学金评定系统,大大减少了人工评审量,提高了评定效率,确保评定过程的公平公正。
资助教师出国进行访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一个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与海外名校携手合作,共同培育研究生也是推动研究生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已有不少高校联合国外学校开展中外共同培养、短期访学、长期出国、交换生互换、暑期夏令营等国际交流活动。然而实际情况中,参加这些活动的研究生很少。可能出于费用无力承担、语言交流、环境适应能力、担心学习内容差距太大等顾虑。因此学校可以对于有出国意向的研究生提供外语训练、技术支持和一定的资金资助,对于成绩特别优异的研究生提供公费国际交流的机会,在与国外优秀学生的沟通学习中,了解国外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科研水平。同时对于老师,可多组织一些国际交流活动,鼓励老师海外进修,通过国际交流活动,了解国际研究生教育形式和培养方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可邀请国外优秀学者及外教给研究生上课,定期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为教师团队诸如新鲜血液,带来国际前沿方面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