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家认同的要素探析*

2021-12-26 23:56:12
理论与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族群要素民族

吴 宁 刘 钰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新型社会结构、国家形态的出现,国家认同的构建逻辑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有效应对更趋复杂和不断凸显的国家认同问题,构建“现代国家认同”被提上议程。

一、“国家认同”及相关概念

“认同”起初是一个哲学上的词汇,是“相同”或“同一”的意思。在现代认同危机背景下,“认同”开始成为当代学术热词并被众多学者使用,指认同危机中的“归属”和“承认”或“认可”。 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人存在的价值首先指的是个人对集体的“身份”归属,认同要回答的是“我或我们是谁”的问题(1)[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67-80页。。除了归属感以外,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认同”也可以被解释为“认可”或“承认”。因此,认同某个国家就意味着认可它的制度规范、方针政策以及措施——这个层面上的认同不硬性要求个人对国家产生强烈的眷恋和认同感,个人只需要接纳、赞成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即可。

在安东尼·史密斯看来,国家包含了“城邦”“帝国”“民族国家”等一系列表现形式,“国家的概念可以被定义为一套与其他制度不同的自治制度,拥有在给予的疆界内对强制性和家世的合法垄断”(2)[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页。。当国家演进到近现代以后,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民族和国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同一性,国家是以一个或者多个民族建立的国家,民族则是实现了国家外壳的民族。国家认同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态度,是个体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情感的深化和升华(3)[英]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50-153页。。与利益联系相比较,注重归属感的国家认同更具有稳定性。认同是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公民在界定出自己的归属国家并了解清楚它的整体状况之后,便会自觉做出认同判断。公民只有认清了这个国家区别于别国的独特性,才能清楚自己的归属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都具有独特性,如果绝大多数公民都认同这些独特性,国家认同的建构就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国家认同不是个体零碎的认同,而是一种集体观念,反映了社会成员一致的信仰、价值和行动目标,反过来也会深刻地影响国民的思想、言论及行为活动方式。

二、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

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指的是在特定的某个时期对国家认同构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诸多影响因素(4)暨爱民、彭永庆:《国家认同建构:基础要素与历史逻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会随着国家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主要包括族群要素、文化要素、政治要素(5)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

(一)族群要素

生活在同一个地域内的特定同类生物群体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族群,族群里的个人凭借着相同的生物基因特征(如外貌、体型、血缘以及宗族身份和历史文化传统等要素)形成族群认同。在古代中国,族群要素很多时候指的是血缘纽带或宗族身份。血缘纽带是不可改变的客观生物属性,依据给定的血缘基因成员们对宗族身份进行主观认定。认同主体在形成自己对于族群的认同时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那些能佐证个体属于同一个共同体的自然生物和社会文化的信息,但也不时会有一些成员出于某种现实需要而进行被动选择。族群要素在以宗族系谱为依据建立的古代国家中占主导地位,族群共享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字等文化资源维系着古代宗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族群不等于民族,两者虽有重合,但侧重点不一样。民族强调“民”,组成民族的一定是有身份的公民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而族群强调“族”,建立族群的依据是血缘、文化或地域。“公民”这一政治属性是随着阶级、国家而产生的,公民强调个人基本政治、经济权利的保障,这些是在族群社会中不可能享受到的权利。国家是孕育民族的母胎,国家应置于民族之上,民族需要通过国家制度组织起来,而国家实际上就是民族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民族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恩格斯在深入研究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基础上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揭示了古代氏族社会与民族和私有制、阶级、国家起源的规律。恩格斯指出:“民族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日益增多,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不断扩大。为了加强实力,血缘部落或邻近部落结成地域联盟,对立的阶级与国家逐步形成。在这一长期过程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逐步发展成以地缘关系结合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产生了。”(6)[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5-96页。从部落、族群发展成民族和国家,人们基于对作为共同意志产物的国家主权的认同而汇聚到一起,共同支撑主权下形成的国家制度,使其成为维护和保障个体与社会的有效力量。在国家构建逻辑中汇聚在一起的全体人民形成民族, 并将由此形成的“现代国家”称作民族国家 。显然,这种民族是基于国家制度的政治安排所形成的,现代国家的认同主要是靠对政治的认同来构建的。一个族群构建了自己的国家外壳、拥有了一套政治组织模式,就演化成了国家,民族认同也就取代了族群认同。

在全球化进程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涌现并日益强大。在从族群认同向民族认同的演化过程中,国家的组织形态与社会的基本结构随着生产力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大规模调整,仅依靠血缘、宗族身份和文化因素构建的认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并不能很好地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但由于族群成员因共享历史、记忆、血缘地域、文化符号而带有强烈的情感,族群认同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际政治中,一些民族国家正是因为拥有认同感,才能万众一心,产生强大的国家力量。

当然,在20世纪新兴民族国家大量诞生的背景下,在单一的族群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涨会强化该民族的国家认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国家大多演变为多民族国家。从表面上看,当今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似乎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各国大多是多民族国家,族群只有在国家庇护下才能得到延续,族群和国家构成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族群的自我认同要在国家这个整体中生根发芽、演变发展。国家认同是族群认同能够产生并保存下去的先决条件,国家认同的增长也将有利于加强族群对于整个民族的认同感;与国家认同相比,民族认同居于次要地位。因此,找到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平衡点,使之共存与和谐是解决族群认同问题的关键所在(7)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二)文化要素

文化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共同创造的文字符号、宗教信仰、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历史积淀下来的历史记忆。人们凭借是否享有共同的文化要素来界定自己的归属问题,进而做出相应的文化认同判断。文化要素依赖于社会存在,持久稳定的社会局面为文化的传承延续提供了基本保证。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会形成一致的文化归属感。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长期以来在本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和确认的共同理想目标、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文化认同不再是对族群的血缘生理等自然特性的认同,而是对动态发展和变化着的历史文化这一社会属性的判断和确认。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都包含历史记忆、语言符号等认同要素,两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合。个人无法选择其归属的特定族群,而族群文化也在人们的心理层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派生物,两者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共同促进。民众的政治心理也受到文化要素的深刻影响,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拥护集体的文化传统,从而发扬光大共有的文化。文化要素会渗入个人的深层心理结构而成为公民个人的价值观念,统一的社会政治心理资源将是产生国家向心力的关键,以自身悠久历史为优势的国家会注重用文化认同凝聚国家认同。

对构建文化认同起关键作用的语言文字是一切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语言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承载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劳动技术经验。在全球化时代,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但也在语言层面上弱化了“民族身份感”,对母语的忠诚可以明确反映出人们民族认同的程度。马克思对文化要素中的语言文字符号作过深刻的阐释:“语言本身是一定共同体的产物,同样从另一方面说,语言本身就是这个共同体的存在,而且是它的不言而喻的存在。”(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2页。语言上的众多差异长期深刻影响族群关系和国家建构,语言的统一可以避免经贸文化往来中的交际障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满足商品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作为劳动力的一种必备技能,可以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率和生产效率。相反,语言差异带来的分歧无疑会阻碍交流,降低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影响对国民认知的有效整合。加快不同语言地区的通用语普及水平将有助于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自秦朝开始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政策,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和度量衡,实现了大一统,对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产生了积极影响。强调统一语言的重要性并不否定语言的多样性,相反,国家通过语言的规范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发展、感情的凝聚。

在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缺乏文化根基和底蕴的现代国家内部是不可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文化体系中凝结出的共同信仰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国家的灵魂就是其独特的文化与信仰。现代各国不论采用何种国家制度,都会主动去构建本国的信仰文化,用一致的信仰体系去规范国民的认知和行为。西方国家的信仰体系大多和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国家的上层建筑产生于既定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以美国为例,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初期的建构者往往是不愿服从他人支配、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压制的那一类人,其移民文化带有对自由民主的坚定向往。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基,根基稳固的国家认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国家在以共享的文化要素建构认同时,会根据其特定的目的和计划而对其文化要素进行筛选和再加工,这带来了自身认同和政治认同的狭隘性与局限性,可能导致文化认同陷入严重困境。

在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系统中,“族群—文化认同”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影响民族成员的利益感知、精神信仰、政治观念,成为“国家—政治认同”的核心变量。增进民族的国家认同,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应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认同”在我国当代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根基性功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所需的精神文化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文化保障。

(三)政治要素

正如论者所说,“在政治层面上基本趋于一体化的文化氛围大大提升了民族认同感。政治要素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统治机构、支撑政治系统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以及政治功绩”(9)胡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5-16页。。公民发自内心地拥护支持国家的政治体系并愿意服从国家的管理安排,这种心理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认同。现代化的政治制度、高效清廉的统治机构、凝聚共识的意识形态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功绩共同构建公民的政治归属感。

国内学者研究国家认同的出发点大都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认为,在古代国家,“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作所有者或占有者。进入现代,社会的多元分化趋于成熟,个人才能从古代国家的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人并由此构成‘政治国家的基础、前提’”(10)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现代国家不再像古代国家那样基于血缘自然关系和文化纽带,而是基于特定的制度性安排而形成,其出发点是通过一套制度体制将一定区域的人民整合为一个能够共享制度安排的共同体。一直以来,国家认同的纽带依然是共同的文化,但更高效运转且能够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的政治系统获得了民众对国家的根本性支持和拥护。在现代国家,公民不是仅依据相同的生存地域、血缘关系以及共有的历史记忆去认同国家,而是更加看重国家能否通过合理、民主的善治安顿好他们的各种权益,这表现出公民对国家的一种功利性要求。国家政治认同的建立是以一套能满足和维护公众利益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运作方式为基础,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否牢固取决于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民的需要。现代国家认同危机大多是因为国家不能切实落实好公民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各项权利。与建立在文化要素或族群要素基础上的国家认同相比, 这种建立在政治法律等制度性要素基础上的国家认同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限制,能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各类族群,克服了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弊端,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需要。

主权在民、人民主权,现代国家正是凭借人民赋予的主权和统治权而建立起来。人民对国家主权的认同和人民对自身的认同具有一致性,因而现代国家认同必须以民主价值和信仰为出发点,而民主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抽象的理论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基于这种价值所形成和运行的一套国家制度,这种国家制度规范国家的权力,使其成为能够维护和保障人民权利的力量。随着各国的人员流动,世界变成了共同体,好像公民变成了独立的个体,不需要认同任何他者。但这种表面上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其先决条件就是特定的国家公民必须认同其归属国。这是因为,现代人的生存根基已由天地馈赠转变为国家提供的一系列基本生存保障,即最基本的医疗、教育和就业保障。以此为逻辑起点,现代国家制度必然会触及个人生存发展的条件,关乎人民自由与发展的空间。国家制度给予人民自由与发展的空间,是人民建构其国家认同的重要依据与基本动力。要实现现代国家的稳定,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仅要在理论层面构建合乎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合法性,而且还要创造社会大多数人能够共享的发展成果,创造并贯彻实施既体现公平又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关系是获得人民认同的关键。这也表明,血缘和文化是产生共识的基础要素,但是具有价值与工具合理性的国家政治结构主导了国家认同的形成。

国家制度需要靠拥有一定权力的统治主体来运行,使之产生真正的治理效能。这些统治主体指的是实行阶级专政的各种团体、机关、组织等。国家制度能否转变为高效的治理效能和民主效力取决于统治机关执政能力与水平高低。与对政治制度的认同相比,对统治机构的认同更为重要,更接近政治认同的核心。现代统治机构一般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代表,对统治机构的认同转化为对执政党和政府的认同,执政党依据执政意图和目标形成纲领、政策和政治主张,政府行使国家政治权力并对此予以贯彻实施,实施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政府是国家的权威性的表现形式,如果滥用国家权力或不能进行高效的政治管理,就会丧失其政治权威,就不可能获得人民的认同。政府如果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同,社会就容易陷入政治动荡。人们对执政党和政府的认同可能存在层次的差异,执政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政治认同和支持,基层的党政组织则可能为民众所排斥或抵制。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人们对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价值评判标准,价值观念是社会行动规范,指引国民行动的总体方向。公民一旦认同了主流意识形态,就会产生对国家、执政党、政府、政治制度的认同,以及对政治权力所创建的政治秩序的服从。当占据统治地位的价值观遭到民众的普遍质疑和挑战时,价值观冲突将会经常出现,这不仅会使政策、执政党和政府陷入困境,也会侵蚀政治制度和国家的正当性的思想基础,进而导致政治认同式微。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对政治认同的构建发挥着最持久最深刻的影响。个体出于价值需要和价值目标往往不得不去选择某种政治认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价值需要更趋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若想获得民众支持就需要将其蕴含的价值目标转变为造福人民群众的具体物质现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传统社会演变为现代社会,构建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血缘谱系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建构古代国家认同的主导要素,进入现代则转变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国家政治系统。此外,人们在做出国家认同的判断时,不是仅出于满足自身既得利益的需要。原始的族群认同和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也影响着人们的认同选择: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起源和前提,血缘纽带是不可改变的生物属性。而族群认同得以延续的因素依然是与生俱来的族群情感与深入内心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宗教信仰等文化认同,形成国家认同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其所属族群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可见,文化认同居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根基和内核地位。中国的国家认同只能建立在对中华文化普遍而广泛的认同基础上,否则国家认同就是空中楼阁。

猜你喜欢
族群要素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新兴族群的自白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