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慧玲 张思艺 刘 园 王雪薇 张昊男
(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 河北 邯郸056038)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主动认知与改造物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形式的社会力量被有目的、 有计划性地组织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之中,消除不利影响,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健康的生态运作体系中来保护环境不受破坏,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地相处。
环境责任成本管理是指企业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在环境责任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环境成本进行产品生态设计、 原材料绿色采购、产品生产、绿色营销、废料循环利用五个阶段的管控,从而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得以均衡的一种管理活动。 对于企业来说,环境责任成本管理既要提升经济效益,又要保护生态文明环境。
当“绿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钢铁企业作为生态环境的消耗者应以遵纪守法为导向, 以环境责任成本管理为着力点,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企业战略层面。根据钢铁产品的生产特点,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绿色生产、环保新技术及新工艺,研究开发绿色产品、绿色采购、绿色包装与低碳运输。从多方面入手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境责任成本,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由于全球范围钢铁的需求量上涨和生产能力竞争, 全球钢铁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一系列由环境管控带来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国内钢铁企业数量从2013 年的峰值11034 家下降至5000 家左右。国内钢铁企业仅依靠传统的竞争手段不能满足目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需要。所以,引入环境责任成本管理理念, 将环境责任成本管理落实到企业战略层面是钢铁企业的必由之路, 这能够帮助钢铁企业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效应。
钢铁企业主要原材料为铁矿石,虽然我国钢铁原材料储藏量高,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 位。 据预测,我国45 种主要矿产品中,和国民生计相关的大宗矿产将难以保证需求。 这无疑给钢铁行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钢铁企业应着力加强环境责任成本管理,一方面,减少矿产资源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矿产资源的价格,推动社会整体成本水平的降低,节约财政资金和矿产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符合环境责任成本管理的生产路线生产绿色产品,增加社会钢材产品类别。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绿色技术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但其关键是思想意识的改变。然而我国钢铁企业环境责任管理普遍粗放,许多企业认为进行环境责任成本管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因为进行环境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环境责任成本管理会增加企业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售价,导致企业丧失价格优势。 因此,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多是由于企业外部的压力。这导致环境问题在大多数钢铁企业中往往以一种片面和消极的方式在法律法规要求范围内进行管理,环境责任成本管理未能发挥其实际的效用。
我国环境管理会计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大部分是引进国外的衡量指标和体系,但由于国情差异,国外的衡量指标和体系在国内钢铁企业中适应性不高,尤其对于钢铁企业环境现状的度量和环境管理效果不显著。 这导致钢铁企业还在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无论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到产出产成品销售,还是期末对废料回收利用或出售都没有考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对空气造成的损害。 因此,通过确定和建立环境业绩指标,可以使钢铁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业绩指标,并根据业绩指标结果了解企业的环境责任成本管理效果,对其不足进行分析解决,由此可以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效率。
在计量方法上, 环境责任成本的计量一般采用货币进行计量。而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许多交易或事项带来的是环境污染的增加、 空气质量的降低等, 无法以货币单位进行记录,而是需要用物理单位、文字进行记录。 这就造成虽然钢铁企业已经进行了环境责任成本管理, 但仍无法将环境责任成本在各个社会组织中有效分配的后果, 究其原因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的成本比较抽象,难以准确计量。这不仅影响了钢铁企业进行环境责任成本管控, 也造成了财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使用,降低了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钢铁企业环境责任成本的监管力度。
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法律的规范和约束,这样可以使环境成本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因为环保投入的回收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钢铁企业对环境相关事项的披露往往是迫于政府约束。然而,我国仅有两部包含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法律:《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相比外国国家而言,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还不完善,这致使一些企业有机可乘。在利益面前,污染环境产生的货币成本和环境成本显得微不足道,企业通过选择性披露打法律的擦边球,这不仅造成了资产及利润数据失真、财务报表不准确、环境责任成本相关信息不对称,还会影响生态环境。
随着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步增强。国家应首先呼吁企业管理层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环境责任成本管理。 一旦企业管理层了解到企业进行环境责任成本管理对企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其自然会在企业中推动员工进行环境责任成本管理, 从而使环境责任成本管理落实到企业的战略层面。而当前,企业管理层无法将环境责任成本管理落到实处的原因是企业绩效考核中没有加入环境管理指标, 这导致企业员工缺少进行环境管理的激励。因此,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环节制定以环境责任成本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和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将环境责任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步骤,并为每个生产步骤选择负责人, 将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考核和环境责任成本管理挂钩。通过实行全员和全过程的环境责任成本管理,形成人人关心生态文明建设、处处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局面。
构建环境责任成本管理的指标和体系是钢铁企业参与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和体系反映钢铁企业对环境资源相关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也可以考虑它们对经济、社会相关责任的履行情况,保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构建该指标体系的范围应当包括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在完整的指标体系下,政府可以根据各项指标对企业的环境责任成本管理水平进行监督,从而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可以避免钢铁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排放污染物是否达到环保标准,避免盲目发展而酿成的大错。
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各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然而目前钢铁企业环境责任成本只包括货币支付的相关成本,并且直接确认为管理费用,这并不能使政府部门有效判断钢铁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钢铁企业应当同时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和实物计量单位两种计量方式。 如用实物计量单位计量钢铁企业在钢铁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数、三废的处理量、能源消耗量、环境成本、潜在的环境风险。计量废弃物处理成本时,可以吨、千克、升等物理单位计量;处理超标污水和超标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成本时,可以使用污染浓度的化学单位计量。将其结合起来,便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环境污染信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且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监督。 政府除了应根据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制定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指导与监督外,还应当强化居民的维权意识, 呼吁企业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方式对钢铁企业环境管理的信息进行监督,从而使企业受到来自居民群众、网络媒体等各利益团体的密切关注,强化除政府、法律外的约束力。这将会通过影响企业的形象与客户忠诚度,促使企业关心环境责任成本管理,减少因不注意环境保护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而增加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程度。
钢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对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资源有重要的作用。如果钢铁企业忽视环境责任成本管理,忽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消费者作为环境责任成本的承担者,那么必将提高钢材产品的价格, 这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也会使钢铁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丧失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因此钢铁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进行环境责任成本管理是大势所趋,也是钢铁企业长期保持生命力的主要因素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