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书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9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在论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时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片面认识,对于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格局简而言之就是双循环格局,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创新意义,已经引起国外尤其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在这些关注中,多数观点是友好的,有些还是颇有见地的。比如,有的观点认为中国及时采用双循环战略是明智和务实的;还有的观点认为,在当今全球化有被逆转的危险背景下,中国的双循环做法无疑是在为全球化力挽狂澜……,等等。当然,也有的观点对中国实施双循环的战略表示担忧,耽心中国会回到闭关自守的年代。这种观点颇有代表性,对此需要作出辩证的分析和有说服力的回答。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确实一度处于闭关自守的状况中,这是由当时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所决定的。就外部因素而言,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甘心看到中国人民站起来,对中国实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封锁,这个历史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从内部因素看,在一个时期里党的指导思想受到了“左”的影响,因而不能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国际援助和合作即对外开放的关系。再加上当时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缺乏主动对外开放的动力。
今天我国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都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所不能比的。从外部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加强交流合作的动能依然强劲,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从内部看,我国仍处于成长上升期,内需这个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成熟而且具有活力,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改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如2020年11月4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1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11月13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等。在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了这个重要的战略判断:“中国将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2)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0年11月5日,第2版。我们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国家进步的前提,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我们绝不会走历史回头路,不会谋求‘脱钩’或是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3)习近平:《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现互利共赢——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1月19日,第2版。
自从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国内学界也就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有一种观点应引起我们重视。这种观点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内外情况发生重大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变化后及时作出的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看法不尽全面,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即两个时间段上对这种观点作出这样的回答: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根据国内外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后作出的主动的战略选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和科学把握。
第一个时间段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2008年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以巨大打击,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很大冲击。面对这场事前并无迹象而突然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党处变不惊,认真分析、科学应对。我们认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原有的以出口、投资和内需这“三驾马车”为标志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造成很大冲击。以4万亿投入国内需求为标志,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到现在的不到1%,2008年以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同时国内需求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呈现强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向国内大循环转变更加明显。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做好国内自己事情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出新发展理念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等,这些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观点,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个时间段是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至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战略部署。
首先,这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从国际上看,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国际大变局加速变化,逆全球化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非经济因素冲击,加剧了现有国际治理体系危机,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从国内看,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既取得了“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成就,又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要看到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各种短板都还存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眼光和能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其次,这是畅通我国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选择。要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其重要前提条件是国民经济循环要畅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并实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民经济循环战略,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一度颇有成效,成为改革开放的“红利”。但是,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现在这项改革开放的“红利”逐步减弱。当前,我国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
与此同时,国内需求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据统计,2020年国庆节和中秋节(共8天),全国就有6.37亿人出游,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从2020年7月1日至10月8日(共100天),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100亿元。我们要主动把握这客观上已形成的出口和内需此消彼长的态势。
发展经济就是要扬长避短。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内需求具有巨大潜力,这是我们的明显优势。当前国外的循环对我国不利,有些因素是我们难以把握的。因此,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以国内大市场、大内需为牵引,推动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复苏。正如《建议》提出的,要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中长期目标等,其中包含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几个基本点,我们要牢牢把握。
1.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建议》指出: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什么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这是因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并把它贯穿到《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中去,即12个方面: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决策部署和工作。只有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把它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才能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进而为实现《建议》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巨大动力。我国1978年以来的历史有力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是因为改革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当前,国际大循环的动力明显减弱,国内循环的动力需要进一步激活,以促进国际大循环,这就需要深化改革。进入“十四五”时期的改革仍具有系统性、艰巨性等特点,也就是说现在需要的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且牵一发动全身,这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所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开放也是改革。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弱。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抬头,给经济全球化带来很负面的影响。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坚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前已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决不是不要对外开放,而是要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今时代,任何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任何搞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5)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3日,第2版。
3.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强力支撑。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当前我国发展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发展动力问题,尤其是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激发我国发展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作了重要摆位和重大部署,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12个方面的部署和工作中去,其中居第一位的是科技创新。这是我们党在科学把握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适应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如此重视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发展,因为今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不可能再依靠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了,主要依靠高质量发展,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道路。所以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关系我国发展全局,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我们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这已被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所证明。我们用了不到一周时间,确定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发布分享;病毒序列发布后14天内,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应用,快速实现检测试剂从无到有的突破;目前我国已有17个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7个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等。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的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增强创新发展的自信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尽快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4.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个极为重要的论断包含两方面涵义: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和变革的基础上,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到崭新境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力量。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重要原则中的第一条,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考量,因为在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破解许多难题,将会遇到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能体现中国共产党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因此,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号召: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总之,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要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点。这不仅对于完成《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而且对于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乃至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