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伟琦,邓宏声
(1.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 545036;2.柳州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广西 柳州 545001)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在养老模式上有自己个性化的追求,未来养老模式必将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致仕归田式养老,是新时代居家养老的一种模式和对策,已成为城市中部分离退休老人的理想选择。
致仕归田,原是指旧社会的一些官员或知识分子退休后回到原籍农村或曾经生活过的乡村,住在农舍,用种菜、种花、养鸡鸭、读书、写诗作词等方式来度过自己的晚年。正如一副对联所描述的“致仕归田栽竹卉,悬车告老读诗书”。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特别是进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在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城市中工作的一些离退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选择回到乡村享受田园生活作为一种居家养老的方式。而且随着农村生态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乡村道路交通状况的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的逐步提升和农民群众小康生活的逐步实现,一些原户籍农村的城市离退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回乡村养老的欲望日渐强烈。笔者将这种回乡享受田园生活、居家养老的模式称为“致仕归田养老模式”。
致仕归田式养老,是中华民族爱乡爱国情怀的体现。中华民族不管出生何地,长大成人后,有的由于家庭人口、自然资源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外出打拼、谋生,他们中的不少人一旦稍有成就或手头稍有结余,就会产生一种“回家看看”的想法。他们“回家看看”,不是为了衣锦还乡,炫耀自己,更多的是想回去看看“生我养我”这片故土的变化和亲戚故旧。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还滋生了“告老还乡”“叶落归根”,不愿客死他乡的想法,而且随着年岁增长以及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思乡、恋乡的情怀会日渐强烈,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依托的回归和价值取向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逐步增强的基础上,逐年加大民生投入,逐步健全完善了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连续多年给离退休人员增加基本养老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各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居住条件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社区养老需求不平衡、需求满足不充分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城市中的离退休老人收入稳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根据个人情怀或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而远离喧嚣的田园乡村,空气清新,是适宜老人的居住环境。因此,致仕归田养老模式受到那些原籍为农村的城市离退休老人的青睐。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美丽中国”蓝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紧实施“美丽中国”蓝图建设[1]。按照适老宜居建设体系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已经全面布局,正在城乡加紧建设,从居住条件、公共服务、社区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参与等方面认真规划,全面实施,有望到2025年基本建成。但是必须看到,一方面,“美丽中国”蓝图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预期可能会出现新的落差。城市中的一些离退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回到原户籍地农村或曾经居住过的乡村居家养老,就可以缓解目前城市社区养老设施和养老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城市中的离退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他们原在各行各业各单位工作,有的曾是各级领导岗位的负责人,有的曾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如工程师、经济师、医生、教师、工匠或生产技术骨干等等。这些老干部、老同志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有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工作经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离退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他们回到家乡农村居家养老,在享受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多的是想把在外工作多年学到的知识、技术、本领奉献给家乡,为家乡农村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发挥余热,再做贡献。如有的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协助乡、村各级组织调处各种山林、土地、水利纠纷和邻里矛盾;有的指导农民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帮助农民修理农机器具和家用电器;有的义务传播防病治病知识,指导乡村医生抢救急难危重病患者;有的在寒暑假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既解决一些学生假期无人照看的问题,又弥补了假期学生教育的“空档”;有的则在晚间或农闲时对农民进行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的辅导,组织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有的带头参加植树造林和扶贫帮困工作。他们回到农村居家养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尽其所能,传播正能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与当地农民交往中向农民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用他们的言行影响和改变着农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加快了城乡深度融合的进程。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他们是党和政府做好新时代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力助手。
1)有条件地开放城市中离退休老年人户籍管理,允许户口原籍农村的那部分城市离退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自主选择养老居住地。我国现阶段的户籍管理规定,农村户籍的公民一旦进入城市工作,在城市有了固定住所,其户口迁入了城市,就不能再将户口迁回农村原户籍地的村屯(社区)。这些人即使到了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工作岗位,也不允许把户口迁回原户籍地,更不要说把户口迁到原户籍地以外的其它农村。笔者认为这限制了在城市工作的离退休人员居住自由、自主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的权利。
2)有条件地允许户口原籍农村的那部分城市离退休人员回乡改建和新建住房。应当明确规定,改建或新建住房的,必须是原自有或父母(含祖上)留下的宅基地或旧房;改建或新建的房屋必须符合当地人民政府村镇建设规划;新建住房面积、高度、风格式样必须符合当地政府部门规定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建房土地审批制度。
3)不断拓宽思路,为城市老人到农村居家养老提供更多的选择。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或城市转移,而且大多数农村居民看病和住院基本上集中到县城或城市医院,一些乡镇卫生院出现了住院病房和设施闲置的现象。建议把这部分闲置的住院病房和设施改建成乡村养老院,这样可以满足一部分城市离退休人员或城市老人向往田园生活、到农村居家养老的愿望,为城市老人居家养老开辟一条新路。
综上所述,致仕归田符合我国老年人崇尚自然、回归田园生活的心理,尤其符合原户籍地农村的那部分离退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意愿和习惯思维,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现代通信网络向乡村延伸,已能实现异地医疗费报销结算,便于居住在乡村养老的城市老人就近就地报销医疗费。但这种养老模式的实行也会遇到诸多如户籍管理、住房管理和体制方面的障碍。笔者认为应由政府牵头,社会各方合力,积极为致仕归田的实行创造条件。从目前的情况看,解决好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和探索[2-4]。
致仕归田养老模式的实行涉及政府机关的发展改革、公安、户籍管理、国土资源、城乡建设、房产管理、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政策性、法规性很强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既要审慎而为,又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老人居家养老的新对策、新模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养老模式选择,让他们晚年生活更愉快、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