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技术中的作用

2021-12-26 13:43杜明光
南方农机 2021年4期
关键词:机械设备机械化生产

杜明光

(保山市隆阳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云南 保山 678016)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能够极大程度改变国民生活条件。基于此,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应当积极且深入地研究农业机械化,以便将其科学地、合理地应用于农业种植技术中,将劳动力生产转变为机械生产,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1 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概述

农业机械化起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因其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备受各个国家的青睐,进而迅速发展起来。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因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20 世纪50年代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回顾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在20 世纪60 年代农业种植才出现亦工亦农形式;到70 年代,国内成立了农机部门,将其与农业部门相结合,意在推动农业机械的发展;到了80 年代,国内才正式开始进行精细化的农业机械生产,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到了90 年代,国内农业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基本完成结合,推动了粮食作物领域向经济作物领域迈进。

基于对我国农业发展过程的了解,农业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就是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农业种植需求不断提升,而劳动力无法满足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发展。第二阶段是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相互适应。农业机械研究与应用初期,农业机械设备难以满足农业种植要求。为此,相关研究人员积极改进农业机械设备,促进农业种植与农业机械化逐渐适应。第三阶段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农业种植需求而展开的农业机械化研究更加深入,进而推出了多种实用性极强的农业机械设备。第四阶段是农业种植与农业机械化更好地发展。SPAC等代表系统理论的提出,使农业生产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再加上农业机械化和种植技术良好配套使用,解决了诸多农业种植问题,促使农作物种植与生长良好,极大程度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1]。

2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相关性

参考相关资料了解到,农业种植技术是指基于农作物生产规律和种植经验进行的种植方法,它的本质是农作物生长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农业机械化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使用及具体技术的应用,它的本质是机械与技术的结合。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化之间是辩证关系。这是因为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总结而形成的,农业机械化则是根据农作物种植需求而研究出来的,无论是农业种植技术还是农业机械化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2]。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农业机械化应辅助农业种植技术,以便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农作物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实现农作物高质高产。

3 现代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技术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之间是辩证关系,对于农业种植技术来说,农业机械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1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条件

由以往的农业种植实际情况可知,依靠人力和畜力所进行的农业种植生产比较粗糙,农业种植技术相关要求及条件均无法达成,相应的农业种植技术作用无法被充分发挥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发展,依据农作物种植需要而研究和开发的农业机械设备越来越多。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按照农业种植技术要求和标准来运用农业机械设备,能够极大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为收获高质量的农作物创造条件。从这一方面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有利于满足农业生产条件。

3.2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关系国民经济。为了改善国民生活水平,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包括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此种情况下,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及农业种植技术要求,选择适合的、有效的农业机械设备,将体力劳动转变为机械劳动,极大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

3.3 有利于强化农民对新技术的运用意识

21 世纪,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非常迅猛,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积极运用科学技术创新创造农业机械设备,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新技术运用的意识。大多数农民的学历较低、思想认识有限、农作习惯养成,使得他们对农业机械设备持怀疑、观望的态度。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宣传、示范及指导之下,特别是国家实施农机购机补贴项目以来,进一步加大强了对农业机械化宣传、推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农业机械设备及其应用优势,进而改变他们的观念和意识。

4 农业机械化应用农业种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和农业种植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但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对当前各个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予以分析,不难发现,农业种植技术与农业化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4.1 地区差异问题

农业生产是一项非常依赖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活动,会受到土壤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国土面积非常大,不同地区在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及土壤条件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同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需求不同。这种情况下,研究统一规格、统一功能的农业机械设备并不能适用于各个地区的实际种植需求。相应的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技术中的应用程度有限,未来在研究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区域差异性问题[4]。

4.2 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时采用的是农机生产模式,即农业生产规模较大时,基本上是利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种植与收割。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则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也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其规模较小,基本上都是依靠劳力和畜力进行农业种植和收割。这就意味着采购成本较高,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设备难以在小农经济模式下普遍应用,相应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备受制约。

4.3 专业人才缺失

实际上,要想使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技术中广泛且有效地应用,还需要配备优秀的、专业的技术人才,以便他们参与农业机械化设备研究、为广大农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但从近些年农业方面优秀人才培养与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人才缺失显现比较严重。一方面,高等院校农业自动化专业设置较晚,诸多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科学的农业自动化教学体系,相应的农业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可行性不高,其所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另一方面,大多数莘莘学子来自农村家庭,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奋斗的目的是摆脱“农门”,因此很多学生都不会选择农业自动化专业;而城市户口的高校毕业生更是不会选择农业相关岗位。这就造成了农业生产方面所需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5 现代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5.1 推进区域性生产

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相应的,农业机械化在不同的地区农业种植技术中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不仅会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会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损失。基于此,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良好发展,使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技术中充分发挥作用,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及农业种植技术应用要求,进而研究和开发针对性的农业机械设备,以便农业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应用于农业种植之中,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比如,南方地区山地、丘陵地带较多,地形不够平坦,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因此需展开中小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究。

5.2 加大扶持力度

推动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和当地农民的共同奋斗。但目前,农业机械化在小农经济模式下难以普及,阻碍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政府方面应当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颁布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以便刺激当地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要扶持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比如落实农业机械化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逐渐了解并正确认识农业机械设备应用的重要性,改变他们传统的农业种植观念;积极创设农业机械培训活动,让农业技术人员介绍、指导农民群众应用农业机械设备;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群众应用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作物种植。另外,要大力鼓励成立农机合作组织,加大对农机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使现代农业机械化更有效地与农业种植技术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种植技术,使农业农村收益最大化。

5.3 加强人才培养

为了使农业生产方面可以拥有更多优秀的新鲜血液,还要加强农业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院校优化专业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等,以便更加专业化、有效化地教授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优秀人才。另外,高等院校还要注意增加农业自动化专业招生数量。

6 结束语

农业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民生、关系国家能否高效发展。因此,不断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应当正确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应用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将其有效地应用农业种植技术中,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机械设备机械化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机电机械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隐患及解决方法
食品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策略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广州钰铂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广州钰铂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