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福 , 沈洪艳 , 杨 丹 , 于晓慧 , 刘永胜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近年来,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多次被提及,充分说明工匠精神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其工匠精神对于促进新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青年教师更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高等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工匠精神与高校教师发展结合。从本质上来讲,高校教师发展是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其内涵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以及师德修养的提高[1-2]。
工匠精神具有时代性,其概念、特点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层次上,还蕴含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应该赋予工匠精神不同的内涵。在新时代,教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高校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首要任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工匠精神”与教师发展结合,是落实“四有”好教师要求的重要措施。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适应能力更强,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工匠精神不仅在塑造职业精神上发挥作用,也是衡量青年教师专业素质、育人素养和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的重要指标。笔者将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界定为:是从业者的一种随时代要求而不断完善的品质与素养,是集爱国与敬业、智慧与仁爱、勤勉与专注、创新与育人为一体的职业精神,要求教师具备数字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它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构成有机体系,是激励广大职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吉林省高校承担着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国家教育规划、教育战略有效落实的有力保障。教育大计以教师为本,各项工作的落实靠教师,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才能胜任使命。因此,建设具备胜任力的教师队伍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我国现行的教师培养与发展制度已不能适应青年教师发展的需求[3]。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科研经费不足、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等因素,导致青年教师发展的平台与资源欠缺。
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不完善,已有制度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学习机会较少。内部较少组织校本培训会、研讨会,缺乏“老带新”的有效帮扶;外部组织的学习活动也大多由非青年教师参与,致使青年教师缺少学习机会,难以及时获取前沿知识,更新教育观念。2)已有培训质量不高,内容陈旧,与实际教学内容相脱节,实操性不强。3)授课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致使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精力进行教学创新。
一方面,有些教师知识不成体系,更新不及时,管理不科学。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知识整合、信息提炼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但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有部分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教育观念陈旧,阅读内容仅限于教材以及少部分参考资料。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就显得心有余力不足。另一方面,有些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化,不能积极、主动地提高教学能力[4]。
3.1.1 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待遇比较低,尤其在民办高校中,有些教师身兼多个职务,扮演多个角色,他们收入与工作付出不成正比,政府要加大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财政投入,建立青年教师的待遇保障体系,保障青年教师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设立多种青年教师培养与奖励的机制、基金,促进高校的均衡发展。并合理分配好“长白山人才工程”,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提供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与激励,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使教师们消除顾虑,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3.1.2 行业与企业提供发展平台
行业与企业要做好教师发展的机构搭建,为教师自主提升教学能力给予培训或提供教学咨询,辅助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配合政府完成教师培训保障制度和教学能力提升激励制度的落实,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不同专业和学科,做到培训形式多样、渠道和途径丰富,培养各领域的教师。共同营造教师发展良好环境。
3.2.1 相关制度的建立
1)教师培训与提升制度建设。教师培训是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举措,高校要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阶段特点,规划培训内容与培训阶段,形成系统化的培训方案,并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调整与完善。
2)教师教学与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按照专业特点建立教学团队,构建教学能力提升指导体系。采取“导师+团队+督导+反思+回看”的办法,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主带,指导教学;由教研团队集体听课评教;由督学跟踪听课,及时指导;由年轻教师课后对教学过程与设计进行反思形成日志,教学团队针对教学日志再进一步给予指导与建议。确保有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
3)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建设。对于教师的评价要科学合理,才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时应坚持师德师风为首位、教学与科研并重原则。可采取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既要形成校、院、系的评价,也要有教学活动的受益者——学生的广泛参与,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针对性和专业性。
3.2.2 培训内容系统化
工匠精神视域下青年教师的发展,包含师德师风、教学与科研三个方面的发展,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重视这三方面的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帮助教师实现德强、能强的发展目标。
3.2.3 培训路径多元化
可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构建校企协同培训模式、利用学科竞赛平台三个途径开展培训。
1)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青年教师发展良好文化氛围。高校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挖掘校本建校、兴校等有关文化,以此来做好文化育人工作,培育大学精神,从心灵上给予师生滋养,从品行上给予师生涵育。做好价值引领,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与特色性。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秉承“共创、共享、共荣”的发展理念,培养“专业技能与基础能力强、奉献和创新精神强”的人才,这种发展理念与培养目标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
2)坚持协同育人,校企共塑。新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型人才。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合格的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教师通过深入企业,顶岗带薪或者与企业开展科研活动,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素养。“学校+企业+岗位(或科研)”培养模式,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更需要高校和企业的全方位协商与合作,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动力机制与协同机制。
3)充分发挥学科竞赛优势,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学科竞赛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检验青年教师培养成果的平台,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窗口,更是促进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途径。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科竞赛平台,提升与完善青年教师的育德与教学能力,把学科竞赛作为培养青年教师的一个抓手。通过学科竞赛也可以分析高校自身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统筹与整合教学资源。因此,高校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做好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
3.3.1 坚定师德师风信念
育有德之人,必为有德之师。教师价值取向与德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养。抓好师德和师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教师队伍首要且必要的任务,高尚的师德和师风也是确保“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必须要主动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楷模。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是时代对教师师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呼唤,更是工匠精神内核得以延展和丰富的必经之路。
3.3.2 自主提升师能师技
师能师技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根本保障。信息时代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尤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时代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要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好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学习先进知识,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贯彻工匠精神,才能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人才。
3.3.3 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总结经验,对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进一步思考与认识,为后续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能力、完善课程设计与分析学情等提供借鉴。作为本科高校的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案例、教育观摩、评教反馈、教育研究等来开展教学反思。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培育与提高教学反思的自主性,这对于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至关重要。
本研究从三个层次、三方面培训内容、三条途径给出了教师发展保障体系与发展策略的建议,将对推动青年教师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工匠精神视域下,为保障青年教师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学校及个人多方联动协调,共同促进青年教师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