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音(岳阳市云溪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是小说中篇幅最短的一种。它往往于小篇幅文字中表达对生活的思考,有“以小见大”的效果。因日常生活中的片段,生发出了人生感悟,采用小小说这一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再合适不过。
今天,我们和岳阳市云溪区第一中学的易音老师,一起就小小说写作,谈一谈怎样用有限的篇幅创造无限可能。
作家王蒙认为,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个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思想。
一篇好的小小说,要写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就要抓住传神之处重点刻画,巧妙构思。如下文:
河豚子
文/王任叔
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着算盘。
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来了一篮的河豚子,悄悄地拿向家中走来。
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间,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
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
这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当一家人见到他拿来了一篮东西的时候。
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
“爸爸,爸爸! 什么东西呵! 让我们吃哟!”
这么样的情景,真使他心伤泪落的了!
“吃!”他低低地答一声后,无限的恐怖! 为孩子生命的恐怖,一齐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嘱咐妻子把河豚子煮熟来吃,自己托故外出一趟。他并不是自己不愿死,不吃河豚子,不过他不忍见到一家人临死的惨状,所以暂时且为避开。
已过了午了,还不见他回来。孩子却早已绕着母亲要吃了。这同甘共苦的妻子,对于丈夫是非常敬爱,任何东西断不肯先给孩子尝吃的。
日车已驾到斜西,河豚子,还依然煮着。他归来了。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他想象中一家尸体枕藉的惨状,真使他归来的力也衰了。
然而预备好的刀下舍生的决心,鼓起了他的勇气。早已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在门外闪发着,过后,一阵欢迎归来的声音也听到了。
“怎么还没有死呢?”他想。
“爸爸! 我们是等你来一同吃呀!”
“哦!”他知道了。
一桌上争争抢抢的吃着。久不得到鱼味的他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
吃好后,他到床上安安稳稳地睡着,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地挨饿。
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
评析:本文写了一出在黑暗旧社会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剧。
当内心沉重的丈夫提着一篮可以置全家于死地的河豚子回家时,浑然不知的妻子和孩子却流露出“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孩子们更是“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迫不及待地询问自己的父亲“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呵! 让我们吃哟!”被怒潮压得喘不过气的父亲低低地回了声“吃”。
这一系列细腻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将孩子的天真稚气与父亲的沉重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鲜明的生命活力与黑色的死亡阴影形成了强烈反差。
这里,作者巧妙地展开了故事情节的第一次起伏,将文中的父亲推入了矛盾的感情漩涡中。
父亲不忍见到一家人临死的惨状,找了借口离开。太阳快要下山时,父亲想象着一家尸体枕藉的惨状“足如踏在云上一般”回家了,然而等待父亲的,是孩子们炯炯有神的眼光和欢迎归来的声音。
这里,作者用简笔勾勒了又一次曲折情节,将父亲沉重的心推到了更深的深渊。
久不尝鱼味的一家人在“一桌上争争抢抢的吃着”。当父亲觉得一切都将结束,“躺到床上安安稳稳地睡着,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时,命运却又给他开了场玩笑。因烹煮多时,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一家人依然要忍饥挨饿。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这家人在接下来漫无边际的生存痛苦中该何去何从?留读者自己想象。
技法提炼
1.描其细,传其神。王任叔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巧妙地展开了故事情节。写小小说时,我们可以运用此法,塑造出性格鲜明、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如鲁迅在《祝福》一文中,通过“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简笔勾勒,由再简单不过的眼睛描写,准确而传神地表现了祥林嫂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内心陷入极度悲哀,精神达到完全麻木的状态。
再如法国作家莫泊桑在《项链》中写到,“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够被人羡慕,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这里通过捕捉富有特色的心理细节,充分表现了马蒂尔德想摆脱底层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的求富心理。
2.“文似看山不喜平。”看山如此,小小说的创作也是如此。在抓住人物传神之处,重点展开细节描写的基础上,还要巧妙地展开故事情节,于“半碗水中”写出波澜和起伏。
如《麦琪的礼物》中,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精心安排了吉姆和德拉在圣诞前夕为对方忍痛割爱的故事(吉姆卖掉了祖传三代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引以为豪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小说在两人拿出礼物时,戛然而止。结局在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
再如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直到结尾才将于勒在美洲的生活际遇公布于众,使得一家人的美梦像泡沫一样一下子破灭了。
这种有意识地给读者留下悬念,让读者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手法,往往有紧扣心弦的艺术效果。
语文教育艺术研究者钱梦龙曾说,文章所以精警动人,往往是因为它所传递的思想是深刻的、新颖的。
小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只言片语,以小见大,抒发感悟或哲理,堪称用一滴水的篇幅折射社会这个太阳的光辉。
要让人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小小说的立意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的这篇文章,用寥寥几百字,就在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值得借鉴。
在柏林
文/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评析:作者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柏林开出的列车车厢里瞬间发生的一个事件:一位即将上前线的后备役老兵,正把因在战争中相继失去三个儿子而精神失常的妻子送往疯人院。乘客得知后,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区区一节车厢,在作者笔下,成了柏林乃至整个德国的缩影。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态场面描写,凝聚了深沉的社会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篇小小说中老兵的遭遇,与杜甫脍炙人口的史诗《垂老别》中老翁的遭遇有不谋而合之巧。老翁的儿孙都死在沙场,他却得抛下饥寒交迫的老妻,被迫应征。
两位作者不愧为大家,都善于准确选择意蕴深刻的“闪光点”,唤醒人们头脑中关于残酷战争灾难的记忆。
技法提炼
“选材精当,以小见大”是小小说选材立意的基本原则。
文章立意好,“闪光点”选得准,就能从截取的生活片段中管中窥豹,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扩充作品的社会意义,取得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它也可以具化为一次次的巧合、误会……
如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写的《德军剩下来的东西》一文: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爱人。”他回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了起来。
本文不足两百字,切口很小,却能调动读者的经验阅历,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通过女人沦为娼妓,能联想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通过女人的惊讶,能联想到她尴尬的窘状;通过这对年轻人的巧遇,能联想到战争给无辜家庭造成的深重灾难……这一系列的联想,正是这篇小小说的成功所在。
文中,作者巧妙地把娼女和爱人合二为一,这种手法叫“巧合”。“巧合”不仅出乎文中人物的意料,而且出乎读者意料。然而,在特定的环境中,巧合却完全合乎情理。小小说篇幅有限,要抓住读者的心,就得“取巧”。
人物少,情节简单,场景集中,构思奇巧,立意深刻,语言简洁洗练等是小小说的特点。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篇小小说是如何运用技法展开写作的。
借钱
文/李德霞
老大的俩双胞胎儿子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一万多。老大东跑西颠,跑细了腿儿,也没把钱凑够。为这事,老大吃不香,睡不安,愁起满嘴的泡。
媳妇说:“该借的都借了,实在不行,你跟老二张个口吧。”
老大一听,咧了嘴。老大说:“前年,老二盖鸡场鸭场,跟咱借两千块,可咱连一块也没借给他。这个时候找他,我咋张得开口?”
“那……咱儿子的大学就不上啦?”
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这时,有人敲门。老大开门一看,竟是老二。
老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
把老二让进屋,老大说:“老二,你咋来啦?”
老二放下鸡,放下鸭,抹一把头上的汗说:“听说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块……”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
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红高粱。老大说:“老二,哥对不起你……前年你盖鸡场鸭场,跟哥借两千块钱,可我……”
老二摆摆手说:“哥的家境我知道,嫂子有病,俩侄儿要上学,你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前年不是还借给我五百块吗?”
“五百块?”老大一头雾水。
“对呀。”老二说,“哥,你忘了吗?那五百块,是你托咱娘捎给我的啊……”
评析:本篇小小说从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借钱”一事入手,抓住老大及老二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将老大的羞愧难当与老二关爱兄长之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突出了“患难见真情”的兄弟情深。
再者,在老大本以为借不到钱、一筹莫展之际,老二居然风尘仆仆地出现;当大哥正准备为之前没有借钱而给弟弟道歉时,老二却提出当年大哥托娘亲给自己捎的五百块钱……
这一系列情节设置巧妙,让读者读到最后依然充满疑惑——这五百块钱究竟是大哥瞒着大嫂,托娘亲带给老二的,还是娘亲为了不影响兄弟二人感情自掏的腰包,又或是老二为了让大哥不尴尬而自创的善意谎言……这些悬念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由此可见,抓住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形象,巧妙创设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以小见大,突出文章主旨是创作小小说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