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衔接策略研究

2021-12-25 12:01李爽姚继东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初高中读图探究

李爽 姚继东

摘 要:由于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强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新环境、完成角色转换。就地理学科来说,初高中地理学科在文本知识系统和图像知识系统上跨度较大,如何对标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做好初高衔接、有效减轻学生地理学科学习负担、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知识;衔接策略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首次提出“双减”政策,明确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要求。国家对中小学提出“双减”的政策,不仅仅是“减”,在“减”的同时要注重“增”,这个“增”就是要增加课堂效益,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关注各学段间知识体系的衔接,一定是增加课堂效益行之有效的良方之一,也是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落到实处的一个具体体现。

由于高中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强度等方面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很多学生在升入高中以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高中学习,这一点在地理学科中的学习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初二年级学业考试之后不再开设地理学科,处于地理知识学习的空档期,造成学生地理知识的大量遗忘,再加上高中地理知识具有综合性、地域性、时空性、现代性和实践性的特點,概念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对地理思维能力要求高,所以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感觉课堂学习内容多、难度大、进度快,很不适应。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从改革试点省份的数据分析来看,选择地理学科作为高考学科的学生明显增多,如何对标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做好初高衔接,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一、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构建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体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对地理思维和地理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引领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构建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体系。初高中地理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上有很大差异,初中地理课程主要讲区域地理,强调对区域地理现象的客观描述,知识较为浅显,多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进行逐一讲解。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深度、广度、难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侧重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的原理、规律、方法的重点解释,对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直观教学方法基础上还加入了演示法、地图法等方法。

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框架一脉相承,其教学内容也存在必然的联系。比如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落实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综合思维等。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重视结果、忽略原因,在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上,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能够对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教材上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因此,设置的探究问题较少且难度不大。而高中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法,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如:初中讲“中国农业”一节,对农作物的产地及分布区会从气温、降水、地形等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并最终得出各要素共同制约的作用。这是简单地把各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如南方适宜种水稻,而北方适宜种小麦,同时在农业发展时要注重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和谐相处;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高中教学分析农业区位时,要复杂得多,要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技术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有何关系,在这些因素中,都是多方面条件共同作用,最终目的是人地协调发展。通过初中教学我们看出主要是从自然条件入手分析农作物的分布,尽管少了一些技术经济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但思维方法是一致的,那就是都需要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要学会多角度、多因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落实“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是非常有利于初高中知识衔接的。

地理思维的价值在于学生一旦掌握了地理思维方法,就能减少或避免思维操作盲目性,使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指向性和灵活性,能加快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地理思维的建立与培养从基础开始,初中培养了良好的地理思维意识,在高中学习时,思维方式可很顺畅地迁移到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上,会使学生更快适应高中地理教学。并且,通过高中的学习巩固、加深地理思维的进一步培养,进而完成地理知识在头脑中的编码,使地理知识体系化,为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地理图表为载体,搭建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纽带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任何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都离不开地图这一载体,所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在图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地理图像系统直接给出了图片及图片名称,没有在图上配相应的问题说明,没有关于区域的介绍,且地图的种类多、分类细,图中知识容量大、难度深,需不同方法加以认知图表的性质、特点,从中分析并掌握地理事物的原理、规律、现象等。初中教材中将地理知识点更多呈现在图中,在图中加以较为详尽的注释。所以,初中阶段必须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用图、读图、析图意识,具备有效的读图能力,通过读图、识图、用图的培养向高中学习过渡。

图表的掌握及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一是读图名;二是看清图例;三是分析该图反映的内容和规律;四是多运用图文转化、文图转化,使之转换到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五是教会学生对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六是对统计中的地理事物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完成上述步骤,并通过强化训练其它图表的学习方法,必然能灵活掌握运用。前三个步骤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的关键,后三个步骤是高中地图学习中涉及的重点。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对后三个步骤做适度的涉及,如初中教材中“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通过横纵坐标的标识,得出某地的降水特点、气温特点,进而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即可。而高中教学涉及到的是地图的应用问题,还可通过与其它图的叠加对比设计出更难的问题。初中教师应参考高中教学的特点,由浅入深,设计出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相关问题。“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它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是什么?主要位于哪个区域?如在该区域以东的内陆地区,气温会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此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有什么不同?这样层层递进的设计问题,既不会超过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和高中教学逐渐接轨,为进入高中学习搭建脚手架,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学习。

初中教师可依据上文提到的三个步骤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图方法和习惯,避免学生在读图时遗漏细节和关键知识点,避免学生到了高中读图更加困难。所以,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使用正确的读图方法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信息容量大、难度大的高中地理地图,从而通过读图揭示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树立问题探究意识,承载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桥梁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中谈到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中探究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讲授“地震、火山和泥石流”一课的公开课时,由于这位老师具有很高的地理专业素养,知识点衔接有序、接连抛出后,学生的思维被大大的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了良好的互动,课堂氛围非常好。临近下课,一名学生站起来主动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地震有没有好处?”此时全班鸦雀无声,听课的教师也都很期待任课教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人们的潜意识中地震对人类来讲一直造成的都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很少有人谈其益处。但很遗憾,这位教师说下课时间马上到了,这个问题留做课后思考,下堂课予以解决。如果反思这节课,有成功,也有微瑕。本案例可取之处在于该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意识,学生生成的极具探究性的问题难能可贵。而美中不足就是没有探究结果,一个探究问题的完整过程首先是问题提出,然后探究出结论。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鼓励和倡导学生多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交互式学习方式取代以往单一的“师授生收”的被动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老师展开平等交流对话,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辩证和归纳。一节课内探究的问题尽量当堂解决,即使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也要尽量完成探究学习任务。为什么要当堂完成,主要是下一堂课解决上一堂遗留的问题,已经没有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的良好教学氛围了,失去了趁热打铁的良机,下堂课的解决只是传授知识,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了。如果当时教师以三个步骤来处理该学生提出的问题,想必会呈现出更好的课堂效果:一是先让学生讨论,看地震对人类有没有好处;二是学生辩论,其他学生对自己赞同的观点进行回答和补充;三是由教师给出提示,教师可通过学生答题情况和地震的成因来回答这个问题。地震是地球的内力运动,内力运动塑造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形成巍峨的群山、广袤的盆地、幽深的峡谷等无数奇山异水,它使地表变得生机盎然。同时,还可从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过程这一角度入手,能量释放之后,此处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安全期,不会发生地震。

高中的探究活动与初中相比则更具体、探究方式更多样、探究问题更深远,更加强调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等方式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当然,这也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对高中地理教材有所熟悉,如高中地理必修1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即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如初中教师在授课时,能够考虑到初高衔接,结合本地区实际布置任务,如:哈尔滨市水资源的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利用状况是怎样的?请举一些事例说明浪费污染水资源的状况,并说明我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为一名学生今后我们怎么做?最后通过课堂教学,通过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解决水资源的探究问题。那么当学生步入高中进行相同类别内容学习的时候,就能掌握探究的经验、快速融入进高中课堂的学习中。

探究教学需以提出探究问题、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主,任务要求不一样,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但共同点都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探究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注重学生体验,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究学习的意义和功能也就体现出来了。在这一点上找到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契合点,可使得学生在高中学习时很快适应高中的探究任务教学,这对高中课标要求学生要有实践力是一个很好的衔接。

总之,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需要初高中地理教师能站在地理课程體系的整体架构基础上,能站在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基础上来开展地理教学。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完成本学段的学习目标,还要为学生后续高中阶段学习做好铺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顺向前移”;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依据高中课程标准来开展教学,同时也要找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中的薄弱点合理补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向前移”。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需要初高中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2]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4.

■ 见习编辑/张婷婷

猜你喜欢
初高中读图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