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向何处

2021-12-25 12:02王英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猎枪沼泽大雁

王英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入选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该文处处透露着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将其视作和人一样的生物,向人们传递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處的精神。面向初中生,在解读这篇课文时,除了要向学生传递这些已经达成共识的结论之外,也有必要进行一些创新。这个创新的目的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让学生解读课文时有自主的视角、观点,进而形成对经典文本个性解读的意识与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这种创新解读就是实现这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落地的有效途径。

●大雁归向何处的初解读

对《大雁归来》的解读既要重视宏观建构,也要关注细节解析,尤其是后者,往往是个性解读、创新解读的有效切入口。譬如有同行发现,“我们”这个词在《大雁归来》中一共出现了十多次,而且其中多处都是做定语之用,如“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沼泽”“我们的农场”等。在这样的解析中,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去掉这些做定语的‘我们’,那文章语言会不会更精练,意思会不会发生变化。”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而提出问题:“‘我们’是第一人称复指,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又包含了哪些对象呢?对这个词语的思考是否可以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呢?”对“我们”这一个词的解析过程与结果,笔者不再赘述,而是想在此基础上强调一点:在对本文的解读中不仅要关注“我们”是谁,更要关注“我们”在哪里?大雁又归向了哪里?

这是两个重要的问题,大雁迁徙归来首先是写实的——这也是本文被定义为“生态主义”的重要缘由。但同时这又不是纯粹的写实,因为如果那样,也就失去了文学创作的意义。因此,解析《大雁归来》,既要面向“大雁”,更要思考“大雁归向何处”。思考并回答这两个问题,有助于通过课文的解读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作者笔触下的理性。

事实上,大雁的归向与“我们”的所在,正是一种对应关系:有的“我们”如作者,是以欣赏者的身份站在大雁归向处;而有的“我们”则拿着猎枪,以狩猎者的身份隐藏在大雁归向处。因此,站在大雁归向处,不仅可以看到大雁,也可以看到“我们”,更可以审视“我们”和大雁之间的复杂关系。

●大雁归向何处的再思考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相处既是一个现实问题——茹毛饮血的时代,作为万物灵长的人,以动植物为食物,这奠定了人类繁衍的基本基调,同时又是一个哲学命题——时至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以动物为食时多已无关生存,而是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时不妨将解读课文的视角略作切换,用“大雁归向何处”来引导课文解读,或可有新的发现。

其实,“大雁归向何处”这一问题的回答本身并不复杂,课文多处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它们(大雁)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像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从写实的角度看,这样的描述已经意味着大雁的归处就是沙滩和沼泽。

如同上面提及的那样,本文不完全是写实的,也有文学创作也就是写意的一面,那么,沙滩和沼泽的隐喻是什么呢?

笔者以为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大雁是归向沙滩的。这是主动的“归向”,这种主动归向,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自然归向,“他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这样一大段文字所描写出来的大雁归来,是一幅异常美丽的风景,每每读到这一段,师生也都能徜徉在一种美丽的想象当中。与此同时,这样的描写符合了人的审美需要,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以充满诗意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自然生态之美,蕴含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生态思想,是一篇具有丰富生态意蕴的经典之作。

这种回归在作者的笔下同时又是一种“互为主体”的阐释——在人与大雁相处的过程中,人和大雁都是主体,人不应当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去伤害大雁,大雁在整个自然中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作者的这种“互为主体”的生态观,也正向读者传递着一种积极的观点,即所谓“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但与此同时,有的大雁又是归向“猎枪”的,这是被动的“归向”。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其实都有一个基本的逻辑,那就是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往往是从写实开始,然后走向写意的。《大雁归来》没有回避一个现实,那就是躲在沼泽地和池塘边瞄准大雁的猎枪。

可以想象有不少大雁最终是归向了猎枪,那如何看待这样一种实际?站在读者的角度可能会觉得义愤填膺,但是对于作者而言,几乎没有一句过激的话语,反而是以一种极其冷静的态度在描述。在引导学生解读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读懂这种冷静,因为只有在冷静的时候,才能进行有效的反思与批判。这时的沙滩与沼泽,其实是大雁失去生命之后的被动归向。对于读者而言,作者实际上是在以大雁之死来引导人类反思自己,以认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巨大不足——实际上,每一个读者在阅读、反思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如果这样的认识真正在人们的心中落地生根,那大雁的归向本身也就有了另一种价值。

●“沙滩”的内涵与外延

其实,无论是看大雁的生,还是看大雁的死,当它们最终的归宿都是沙滩和沼泽的时候,沙滩和沼泽之于大雁的意义就似乎有一些辩证的意味。

从人的情感角度看,可以说每一个读者都愿意看大雁的生,而不愿意看大雁的死。以欣赏者的视角看沙滩和沼泽之于大雁,那后者对于前者而言就是一个美丽的归宿,后者是前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与展现的地方,对人来说,则是和谐自然的最佳体现。人在这样的情境中,也会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然而,当沙滩或沼泽中还有瞄准着大雁的猎枪时,沙滩又是吞噬大雁的黑洞,这时站立在沙滩上的欣赏者,所看到的就是“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的孤雁。

因此,沙滩或沼泽之于大雁而言,之于人而言,其意义不是纯粹的,而是复杂的。有教师在教学中试图找到一个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来承载作者爱鸟的情感。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选择只应当是课文解读的第一个层次,爱鸟的情感对于作者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但作者写作此文一定不只是为了表达爱鸟的情感。认识到这一点再去解读沙滩的内涵与外延,就会发现:当认识到同样一个沙滩或沼泽,具有了如此复杂甚至是对立的意义之后,重新解读《大雁归来》,那在感受作者理性的时候,就难免会有一丝沉重。然而也正是这种沉重感,才能使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不再满足于经验视角下或教师引领下的蜻蜓点水,而是可以将自己引入一个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的意境。在这个意境当中,学生或许就会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之处,真正接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朴素认识。

总体而言,以“科学的事实”和“诗一般的语言”融合而成的《大雁归来》,有着丰富的意蕴,解读之时,须创新视角,引学生入境。学生入境后的思考过程及所得,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智慧的提升提供助力。

■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猎枪沼泽大雁
猎枪
大雁
帮女儿走出“嫉妒沼泽”
大雁曲
大雁飞过
沼泽时代
毛茸茸的小熊
Passage S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