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辰
教育需要等待,这是一个无需辩驳的事实。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在成长,在无时无刻地变化着,所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必然具有滞后性,想看到今天的教育究竟会有怎样的结果,就必须等到未来。
然而,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们说,要是等到的结果不好呢?要是结果很好,但已经与我无关了呢?要是有人以需要等待为借口消极怠工不努力了呢……
的确,上述可能性存在。但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该拿有可能发生的事,当做回避研究真问题的借口。更何况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在等待的过程中,尊重规律、长远计划、合理取舍,不但可以使学生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位工作多年的老师在家长会上宣布了班级成绩——平均分学年第二。这是巨大的进步,因为他们班三年来一直都在全学年下游。
这“可喜”的成绩是怎样得来的呢?话还得从四个月前说起。那时,校长找老师谈了一次话,说有的中学领导反馈这位老师教过的很多毕业生很优秀。校长表示能不能让学生在小学时候就出点成绩呢?学生如果只有到了中学才能看出成绩,是很难证明教师的教学效果的……
几天之后,这位老师终于痛苦地做出了决定:整个后半学期,全班不再利用周三下午的时间去图书馆读书,不再每天写一篇日记,不再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讲新课。而是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来测试改错……
现在,老师说:“虽然成绩提高了,但是我觉得很难过。因为本该在秋天收获的果实,春天就摘了,一定不会甜的。下学期我们将恢复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教学方式,可能大家的成绩会下滑,但是我并不想用分数证明我的教学能力,而是想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他们……”
家长会在掌声中结束了,但是这位老师的教育探索并没有停止。后来,没有人再要求他出立竿见影的成绩了。因为大家都已经接受了他的观点:教育需要等待,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揠苗助长从来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有一位年轻的老师接了一个新班。她踌躇满志,但又充满担心,怕家长不认可她的教育方式。经过反复思考,她制订了一份“二年六班培养计划”,并在开学第一周就发给了每一位家长。她说,未来的四年,她将对计划上的项目一一落实,欢迎大家对照监督。
这份计划中包含了“行为习惯、知识掌握、课外阅读、写作实践、干部培养、团队文化”6大方面,47个小项。最后,这位老师写到:“预计经过四年努力,在毕业前形成‘博爱、求知、平和’的团队文化。具体表现在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做到:身上有正气、眼中含善意、脸庞漾甜蜜、胸怀装天地。”
自从看了這份计划,家长心中就有了底,所以对老师的教育方式自始至终都充分理解和支持。她教的学生始终充满了笃定向前的信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热情。
因为大家都明白,虽然老师把很多目标都设定在了多年以后,但是她并不是被动地等待结果到来,而是规划好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内容,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有一位“学霸”的妈妈,经常有人向她请教培养孩子的方法。她总是说:“我们家是散养,因为把自主权给了孩子,所以他才会优秀。”
别人不甘心:“放手怎么行?难道什么都不管吗?”
这位妈妈说:“倒也不是全不管,有三件事必须管:语文字词听写,数学口算计算,英语单词背诵,绝不可以错。要是有错,就一定练到会为止。除了这些之外,剩下的我就真的不管了。”
问的人还不信,以为这位妈妈不愿意说出真正的秘诀。其实他不知道,这位妈妈正是抓住了培养孩子的关键点,她把优异的成绩留给了等待,而把强化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的问题摆到了当前必须解决的位置。她的思路非常清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等待并不是不作为的借口,只有每个学段都把必须落实的事做到位,等待才有意义。
■ 编辑/赵卓然
是的,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今天的教育的结果都必将出现在未来。无论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做过些什么,但是在最终的结果出现之前,都一定离不开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智慧,其间应该有目标,有规划,有取舍,有落实,然后再把剩下的交给等待。至于究竟能够等来怎样的结果?相信只有长大之后的孩子才能真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