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营造视角的基层治理与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地瓜社区为例

2021-12-25 17:40:25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营造居民社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作为社会生活有机体的最基本末梢,社区既是公众日常生活的环境载体,也是基层治理的实践场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社会转型不断加剧,社区营造被认为是可以有效解决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结构性冲击的参与式实践。这项自下而上式的民间运动面对层出不穷的社群问题与市场侵蚀,呼唤社会参与的回归,打破行政管理与专业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社区营造还完善了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优化治理,将共同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作为沟通政府和社区居民的桥梁,通过利益相关的社区问题解决吸纳居民自发参与,有效推动基层民主与社会参与进程。

一、概念诠释

(一)社区营造

目前学界未对社区营造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清华大学的罗家德教授认为社区营造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是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台湾大学的夏铸九教授则概括为社区营造的本质是社区培力和维权。

社区在英文中由Community一词指代,日本将其译为“共同体”,社区营造(community building)的核心本质便是营造共同体,这项全球范围日益流行的地区发展运动,旨在通过社区自身的民间力量,而非官方或市场行为,推动各方利益协调与资源整合,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社区营造在各国发展有异,率先发展的欧美国家在19世纪末风行“睦邻运动”,不论是英国的社区建筑运动,抑或美国的社区设计运动,皆脱胎于此。该运动鼓励社区层面的自助互助与公众参与,以缓解贫穷、失业、犯罪导致的社会问题。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造町运动和90年代台湾地区的社区总体营造将西方实践本土化,针对城市化造成的自然环境与历史资源的侵损问题,自发的市民保护运动蓬勃开展起来,由此进入历史资源保护的法治化和社团组织的规范化阶段,同时带动了地方产业和传统习俗的返潮。

(二)主体划分

社区营造运动主体包括政府:宏观层面的引导者。随着社区营造运动的深入,为了回应社区居民需求,政府部门逐渐将社区规划、管理和发展的主动权让渡给当地居民,主要承担监督合作的作用,同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激发社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家园意识,从而创造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能。

社会组织:中观层面的推动者。市场化的社会组织在社区营造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工团队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专业的人力和科学的方法介入社区事务,通过签约提供具体的社区服务、帮扶养成社区自组织平台、指导社区服务与管理项目。

居民:微观层面的实践者。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协力帮助下,居民从传统被动、单次性的应景式配合逐渐转变为主动、持续性地投入社区集体,奉献自己的技艺与才能,在进行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同时,发掘个人价值,形成兴趣小组,收获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更为紧密的邻里感情。

二、地瓜画像

本文基于社区营造的视角,以北京市地瓜社区作为具体实例展开深入分析,尝试探究基层治理、公众参与、自组织培力与专业指导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关系,分析现阶段社造工作的问题,总结出国内经验。

(一)由来

目前,地瓜社区在北京市共有3处场所,第一处地瓜社区成立于2015年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大背景下,位于朝阳区安苑小区的一处面积约560平方米的空置防空地下室内,第2处位于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甘露西园小区,总面积达到了1500平方米,可为周边近1万名居民提供服务,第3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地瓜社区是由人民防空办公室、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地居民、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创共建共享的社会创新平台:人防办负责顶层调控,街道和居委会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地下空间的设计和运营则交给地瓜社区团队,其团队人员包含专业社工、设计师、艺术家等社会各界人士,随着地瓜社区的逐渐壮大,慕名而来的社会企业采用资金赞助的方式入驻社区。

(二)社造实践

社区营造的理念是将社区活动的主导者回归至社区居民主体本身,居民自己改造、自己更新、自己利用、自己制定和遵守规则与约定、形成社区自治组织。地瓜社区立足基层视角,从小尺度出发,面向更广泛的受益人群,激活社区的闲置资源,链接公共空间,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重新修复社区人文生态,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重新赋予社区感、温度感和获得感。

地瓜社区始终贯彻社区营造运动“扎根于社区,发展于社区”的内核,密切与在地居民绑定在一起:一、民主性:在改造前进行的大规模调研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对地瓜社区内部房间的功能模块进行投票和意见建议的征取活动,使得居民的声音被听到。从已运行的三处地瓜社区来看,社区健身房、老年活动站、社区电影院、创业者工作室等功能是社区普遍匮乏且居民呼声较高的公共空间。二、公共性:地瓜社区的空间大多对居民免费开放,涉及商业行为仅采取低成本甚至是零边际成本模式用于支付空间运营和人员工资。针对地上外部空间的稀缺,为使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模式得以持续和推广,地瓜社区在保持社营公益性初心的基础上,以商业反哺公益,采取收费模式,把地下空间变成产消空间,实现规模化收益,同时引进商业赞助,例如与字里行间书店合作开办小型地下书店,帮助每位居民完成自己开书店的梦想,居民列出书单,由字里行间书店提供书籍。三、互益性:除了将社区废弃的空间场所“变废为宝”,地瓜社区还组织各式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帮助居民利用自己的闲置技能通过交换-分享-获得的形式实现双赢。同时提供了共享客厅、创享教室等开放区域,并开展主题工作坊和创意市集等不定期活动来丰富社区生活,强化社区纽带。营造平等和温暖的社区共享文化,以此激发社区活力,增加社区黏性,促进邻里关系和艺术沟通,让基层居民亲身参与到社区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中来。

基于民主、公共、互益三大特性,现实中的地瓜社区成为了践行社区营造运动的实验场,和激发社区活力与凝聚力的发动机,由此形成了独特的“321”的工作模式,即 服务、培训、文化3 座桥、创意、艺术2个节、社区故事1 本书,有效推动了社区居民进行自主创造、交流与分享。

三、反思与展望

我们从地瓜社区的实践中可以简单窥见社区营造的一角:在信息高度饱和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社区的瓦解和家庭个体的沙化让邻里关系分崩离析,信任与往来的和谐场景日趋萎缩。在多数社区已经通过完备的街道、居委会-物业管理-业委会等形式的自上而下垂直链接的今天,社区内的公共空间不仅较为紧缺,在使用效率上也不甚理想,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设立的空间较为强势和统一,在社区活动的个性体验上存在形象和共鸣的严重缺失。

在这样的环境下,地瓜社区依托社区营造的理念,通过居民真正的参与其中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空间、个性与共性间的互动与连接,用需求串联活动,不再是少数积极分子的“独舞”,不再是待完成的指标,不再是不落地的形式主义,构建社区诚信、协作、交流、和谐关系,打破邻里关系的淡漠壁垒,让社区的每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实现了真正的‘community’共同体正常态。除此之外,伴随着中青年为代表的社区主体的崛起,居民自我诉求和圈层壁垒比以往会更加强烈,地瓜社区赋予了在地居民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的舒适切换的缓冲带,在保有不同年龄、阶层、身份、生理等多元背景的差异上,营造出社区内部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既强化了居民个人的身份认同,又提升了整体公共精神,达成了公共空间与私人场域的和谐共生。同时,社区营造是基层政府、高校专家、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界力量资源整合的成果,地瓜社区正是充分借助了以上力量紧密合作的推力,才能成功地完成空间选择、设计改造、运营管理及居民动员参与等全环节。

猜你喜欢
营造居民社区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58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石器时代的居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