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爱林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茶树种植区域一般选择气候温暖、空气湿润的环境条件,而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也为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茶树病虫害频发。本着“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理念,在病虫害未发生时,选择合理的绿色防控技术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发生时,面对不同种类的病虫害,亦选择适宜的绿色防控技术,实现最佳的防治效果,以期提高茶叶的质量,提升茶园的综合效益。
我国茶树病虫害种类繁多,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前提是明确茶园病虫害的种类。常见茶树的病害有茶煤污病、茶白星病、茶轮斑病、茶赤星病、茶饼病、茶炭疽病等。常见茶树虫害有红蜡蚧、脚蜡蚧、龟蜡蚧、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蚜、茶毛虫、长白蚧、绿盲蝽、铜绿、金龟子、大小地老虎、大蟋蟀等。以上病虫害均会影响到茶树的正常成长以及茶叶产出的质量,因此,选择合理的绿色防控技术是必要的。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有五种。第一种:农业防治,是通过各种农业技术来预防或控制病虫害的措施;第二种: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捕杀或诱杀的措施;第三种:化学防治,是利用有毒化学药剂来预防或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第四种:生物防治,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措施;第五种:生态调控,是通过人为地改变作物环境,以此来增强环境控害能力和作物能力的措施。合理的利用五项绿色防控技术,才能做到有效、安全的防治茶园病虫害。
植物检疫是引进茶苗时的必要手段,通过植物检疫,可以有效避免危险性病虫害和其他有害生物传入到健康茶区中,减少危险性病虫害在茶园中大面积繁殖,从而减轻茶园病虫害。
农业防治技术主要是指从选择合适的茶园用地、茶树品种选育和搭配,以及茶园日常管理等方面来改善茶树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机率。选择茶园用地时,尽可能的选择生荒地上种植茶树,对比陈茶园而言,生荒地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土壤中的危害茶树的病菌和虫卵相对较少,从而降低对茶园的影响。应选择抗性好、长势强壮、质量好、产量高、且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茶树品种按照适合间距进行栽培,再搭配不同抗性的茶树品种,避免种植茶树品种过于单一,以此降低病虫害扩散速度,便于防治。
加强对茶园的日常管理。杂草的生长不仅对茶树的生长极为不利,还为病虫害提供滋生和蔓延的场所,需及时除草,减少病虫害的生存场所。科学施肥,适量增加氮肥的施入量,有助于增强茶树对茶橙瘿螨的抗性,适量提高过磷酸钙施入量,对防治红蜘蛛有一定的作用。翻耕整地,能够把存于落叶层和表层土中的虫卵和虫蛹、越冬害虫翻耕至土壤内深处,导致害虫机械性死亡或虫蛹第二年无法羽化出土,以此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也能翻出深层土壤中越冬害虫如地老虎、象甲幼虫、蛴螬等,使其不适宜环境或被天敌捕食,从而降低茶园虫害数量。合理修剪,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时对茶树进行修剪,从而改善茶园的通风性和透光率,或进行分批采摘,螨类、小绿叶蝉和茶蚜多栖息在茶树嫩梢上,茶白星病、茶芽枯病等病害也着重危害茶嫩梢,通过多次采摘,可以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农业防治技术着重于与改善茶树生态环境,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达到预防病虫害发生的作用。
物理防治主要是人工捕杀、利用害虫趋性和昆虫信息素进行防治。人工捕杀是利用害虫的栖息场所或特殊习性进行捕杀,主要是摘除带有卵块、虫囊的枝叶和冬、春季挖除越冬虫蛹等方法,效率较低。灯光诱杀是利用害虫趋光性,通过利用人工光源来诱杀害虫,通常利用或太阳能灯、黑光灯诱杀茶毛虫、茶蛾类、茶黑毒蛾、茶尺蠖等害虫。嗜色诱杀是利用害虫趋色性,利用害虫敏感色彩的粘板进行诱杀,如黄色粘板诱杀茶尺蠖初孵幼虫、茶蚜、茶黄蓟等害虫。食物诱杀是利用害虫的趋化性,把食物做成诱饵来诱杀害虫,如糖醋液诱杀小地老虎、卷叶蛾等害虫,将糖、醋、黄酒按45%、45%、10%的比例混合,加热后熬至糊状,涂抹于诱杀容器中,在害虫取食过程中,往往会被糖醋液粘住,随后中毒死亡,从而消灭害虫,也可以将食物与气味刺激性小的药品混合,也能达到诱杀害虫的目的。性激素诱杀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激素来诱杀害虫,通过减少害虫交配几率,从而降低下一代害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最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虽然借助化学药品可以快速、有效的清除实现病虫害。但是容易出现化学药品的种类、剂量和频率使用不当的情况,导致影响茶园生态环境减少茶叶产量、降低茶叶的品质。从可持续发展观来思考,应当逐步减少化学防治技术的使用,选择时,也应该选择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若要进行化学防治,首先应当选择病虫害最容易被消灭的时期,此时用药,效果好、效率高,也能降低化学药品对茶树影响。其次,应该明确化学药品使用量和频率,依照化学药品使用说明的浓度配比和使用频率用药,不得随意调整。最后,明确化学药品的种类,若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时,病虫害对化学药品可能产生了抗药性,应科学选择药物品种,定期轮换化学药物,才能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通过合理的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才能提高防治效率,尽量将化学防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5.1 保护生物多样性。茶树病虫害的产生是病原菌和害虫的大量繁殖导致的,应该保护害虫天敌和有益生物,增加其数量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这是生物防治的重点。生物防治的过程中,要具体分析茶园的生态系统,确定主要的病虫害和天敌,减弱人为活动对天敌的影响,通过种植蜜源植物、行道树等有益措施为天敌提供良好的繁殖和栖息场所。也可以参照以虫治虫、以螨治螨的模式,在茶园中饲养蜘蛛、捕食螨、赤眼蜂、寄生蜂等天敌,从而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
2.5.2 生物农药防治。选择生物农药,应依据农药安全间隔期来选择低毒、无残留和高效的农药,如植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等。植物源农药对还冲具有麻醉、毒杀、引诱、影响昆虫生长发育和正常行为的特点,对茶树病虫害防控具有较好的作用。常见的植物源农药有除虫菊素、烟碱、鱼藤酮、印楝素、苦参碱等。微生物制剂是主要通过以菌治菌的生物技术来防治茶树病虫害。常见的微生物制剂有苏云金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白僵菌等几种,其中应用的最为广泛是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茶树病虫害效果甚佳。
生态调控是通过增加茶园及周边区域的植被来改善茶园环境,使得整个茶园环境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然后利用不同物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茶园的自然调控能力增强,从而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前茶园多为大面积连成一片,但由于其植物群落的结构相对单一,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的可能性极大。现如今多采用复合式茶园,将茶树与不同高度的植物间作,或同深根系、浅根系的植物组合,也可以将不适宜种植茶树的区域种植植物,如道路旁、沟渠处、茶园山顶、陡坡和山脚下可以种植适合的植被,亦或在茶园的风口处种植防护林带等。通过以上举措,合理的利用土壤、光照和水分,不仅可以提高茶园的物种多样性,还能维护茶园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如今对茶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确保茶叶安全、环保、绿色健康,就应当加强对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在茶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理念,广泛宣传绿色防控技术知识,培养茶农预防病虫害的理念和辨别病虫害的能力,倡导茶农学习绿色防控技术相关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防治方法多管齐下,提升科学防病治虫的水平,提高绿色防治技术的防治效率,减少对茶园的影响,为茶园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实现茶叶的高产高质,还能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