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 于海洋 魏 文 张 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东北三省时特别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农机信息化智能化在农机管理、科研、农业生产、新机具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建设。从2015年开始,吉林省面向全省农机监测服务的信息化管理,运用GPS/北斗定位系统远程监测农机深松作业,后续逐步拓展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玉米籽粒机收、马铃薯机播机收、秸秆打捆等农机作业各环节,建设以电子监测数据为依据发放农机作业补助的农机信息化平台。
1)信息化平台分四期建设,第一期:吉林省农机化远程调度指挥监控中心于2016年11月建成;第二期:吉林省农机化信息管理数据中心于2017年10月建成;第三期:全省农机化软件服务平台建设,以农机深松整地电子监测技术为重点,云平台突破了不同制式监测终端产品互联互通的技术瓶颈,是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统一的农机化作业管理云平台;第四期:2020年初,为突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北斗远程监测技术,将原有的“吉林省农机化信息管理与远程调度指挥服务云平台”升级为“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增加了保护性耕作远程电子监测、农机鉴定系统、农机监理、农机合作社管理、社会化服务等模块,完善等级保护措施。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于2021年春季正式投入试运行。截至2021年9月份末,据云平台统计,各类作业电子监测终端累计安装3万台以上,其中保护性耕作监测终端累计安装2万台(套)以上,农机深松监测终端累计安装5700台(套)以上,其他类型监测终端累计安装2500台(套)以上。
2)智慧云平台包含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试验鉴定、购置补贴、安全监理、社会化服务、其他作业、数据分析等八大功能板块。通过以顶层设计的方式,构建“一个平台一个中心N个应用”,实现统一入口,有效降低农机信息整合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3)以保护性耕作智能化监测监管系统为例,通过车载终端获取的作业轨迹、定位数据、作业图像等数据信息,监控农机作业质量,精确计算实际作业面积,通过农田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快速计算出秸秆覆盖率,为保护性耕作监管和补贴作业核验提供数据支持。利用图、表、轨迹回放等形式展示作业进展。云平台不仅可以实时掌握作业面积,还可以查看周边地块作业与否,以防止重复作业。误入已作业地块时,系统会自动声光报警;当作业完成时,系统自动判断有无遗漏作业,有遗漏作业系统会自动提醒机手。
4)升级后的云平台新增社会化服务系统具有四大功能。一是农机作业对接功能。通过手机APP端,为农户、农机手提供农机作业市场对接平台,提供信息发布、竞价接单及农机咨询服务等,实现“人找车、车找人”。二是服务网点显示功能。将管理部门审核后的农机维修、销售、加油等网点信息发布在电子地图上,机手通过平台可以查找附近的服务网点。三是供求信息发布功能。比如发布二手农机、农资、农机配件等供求信息。四是农机合作社管理服务功能。为农机合作社量身打造,可以查看农机合作社有关数据,如合作社农机具管理、人员管理、作业数据、经营状态等,提高合作社管理效率。
2.吉林省保护性耕作远程电子监测情况。目前,吉林省已经初步构建了“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土培肥”的黑土地保护路径,探索形成秸秆条带覆盖还田、秸秆全量(部分)覆盖还田、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秸秆高留茬覆盖还田等几大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2021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2850余万亩,投入的免耕播种机具数量达到2.6万余台(套)。今年电子监测的保护性耕作作业主要以秸秆覆盖还田方式为主,包括全量还田、部分还田等。据云平台统计,2019年监测311万亩,2020年监测889万亩,增长率达到185.85%;2021年监测1913万亩,增长率达到115.19%。其中粮食大县如农安县、长岭县、榆树市监测保护性耕作面积均达到300万亩以上;双辽市、扶余市、前郭县、公主岭、德惠市、大安市、乾安县、通榆县、洮南市监测保护性耕作面积均达到100万亩以上。监测面积达到1913余万亩,占实施面积的67%。已有32个县(市、区)推广应用了保护性耕作远程电子监测。
3.吉林省农机深松远程电子监测情况。农机深松是吉林省最早开展远程电子监测的作业项目,从2016年开始在东丰县、公主岭市、梨树县、通榆县开展作业电子远程监测试点;2017年以后每年监测数据均超过了500万亩,应用监测技术手段的地区达到29个;2019年监测补助面积达到752万亩,达到近几年监测面积最高值;2020年,监测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达到639.5万亩。据云平台统计,农机深松监测终端累计安装达到5700台(套)以上。
4.吉林省未来农机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农机作业远程电子监测应用主要面向大田生产作业,以玉米为主,重点应用在播种、耕地环节,其他农作物及其他作业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今后将进一步向广度、深度发展。一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领域。例如全省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大田果园收获作业、设施农业生产、畜禽水产生产监测等。二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在播种量监测、施肥量监测、生产过程监测、品质控制监测、收获产量监测等还需要进一步融合突破。三是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吉林省在应用农业自然资源信息采集和利用技术手段仍然不高,在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监测和预防的智能化还没有起步,土壤信息采集、植物信息采集、气象数据采集、环境参数采集、杂草分布探测等信息技术仍没有融合到农业生产中,未来农机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应该多从采集利用农业生产数据方面拓展融合。四是自动导航驾驶监测技术应用。基于北斗/GPS导航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实现自动规划作业路线、自动驾驶,实时获取农机位置,避免重播和漏播,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作业效率,降低驾驶员劳动强度。在农机上应用的导航产品在技术上也趋于成熟,前景十分可观。
1.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管理人员结构老化,新生力量薄弱、流动性较大,培训机制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互联网+农机”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机手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虽然现阶段吉林省农民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对于新型的农机设备、智能电子终端来说,农机手整体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还远不能满足。
2.资金投入不足。乡镇农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电子监测终端仍没有纳入农机补贴。一套监测设备大概在3000元左右,设备资金的投入增加了农机作业户经济负担。
3.思想意识不到位。农户对农机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由于土地集约化程度低,以一家一户种植为主,农机监测设备的投入较高,资金回收较慢,小农户不愿意进行投资;另一面,监测设备使用过程中要求农机手有较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相对于农机手属于一种知识挑战,大部分年龄较高的农机手不愿意去积极学习新技术。
4.监测终端存在的问题。监测设备功能单一,不同的作业内容需要安装不同的监测设备,有的拖拉机上安装了多套监测设备,增加农民安装、使用成本;监测终端售后服务点少,售后技术人员短缺,在农耕作业期短的情况下售后服务无法满足当前的服务需求,导致农忙时节不能及时维修。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户对农机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和农机(农业)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成效和经验,增强农机户对农机信息化的认知,主动参与到农机信息化建设中来。
2.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培养造就一批农机信息化智能化科技人才。加强业务培训普及农机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相关知识,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
3.加大投入,争取多方支持。农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成本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农机部门自身财力投入是不现实的,需要凝集社会合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是建议对监测终端设备实施购机补贴,降低农民设备购置成本,提高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加快监测技术的应用推广。二是建议移动、联通等通讯企业加强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基站建设,突破监测设备传输信号不稳定的问题。三是企业、科研单位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监测能力及精准数据采集,还要加强智能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创造一批农业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主作业等农机装备。
4.继续完善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在原有功能基础上继续研发农业生产中其他领域、其他重要环节的监测技术手段。
5.坚持合作社局部农机信息化先行,逐步推动全面农机信息化发展。合作社无论从人员水平、思想意识、基础设施方面条件相对比较成熟,已然成为全省推进农机信息化智能化的先驱队伍,应大力扶持、加强技术培训,促进其农机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以点拓面逐渐发挥其辐射作用。
6.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村长期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一家几块地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扭转,造成种植、管理不方便。只有土地连片经营,才能解决大农机小地块的问题,农机信息化智能化才能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