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农产品初加工是农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上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山西省紧紧围绕“特”“优”战略,依托“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大力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有力推动了初加工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山西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有10000余个,按产业链条可分为农村磨坊油坊作坊、果蔬分级冷藏储运、干果去皮去核烘干、粮食碾米制粉轧片、油料压榨饼粕饲用、粮食烘干保质减损、药材色选切片、药茶拼配加工8种类型。产业发展总体呈现出3个趋势:一是门类齐全,覆盖面广。全省农产品初加工涉及主食粮、小杂粮、油料、中药材、水果、蔬菜、食用菌、核桃、红枣、药茶等多个产业;二是聚焦“特”“优”,打造集群。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打造“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加工基地,完善初加工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三是利益共享,均衡发展。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了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1.健全机构,高度重视。山西省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展了对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当时在省农机推广站设有农产品加工科。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2006年又专门成立了独立的法人单位——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管理站,主要承担全省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工作。2018年机构改革时,该单位被整合进山西省农机发展中心,成为一个内设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岗位和承担的职责,管理层级进一步提高,服务手段进一步强化。各市、县也分别成立了专门的对应机构,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农产品加工管理推广网络。同时,每年都要制定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市县,为了保证工作的落实,年初要安排部署,年中要督促检查,年终要考核评比,为新技术、新装备的快速推广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2.项目引领,示范带动。全省农机部门重点扶持便民式或小规模式的农产品初加工点。多年来,我们向省财政累计争取资金4136余万元,在全省11个市的96个县(市、区)扶持建设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初加工装备技术示范项目760个,其中:高标准农产品初加工示范点401个,农村惠民磨坊油坊359个。带动市、县投入8500余万元,扶持建设加工点1490个,其中吕梁市及太原市的古交市、晋中市的和顺县连续三年投入补助资金,重点建设农村磨坊、油坊,完成了“小型、便民、省钱、安全”的村村加工点全覆盖的惠民利民工程,有效解决了百姓口粮加工难的问题,实现了“粮食加工不出村,油料加工不出乡”的目标,保障了农民群众主要饮食的便捷化、健康化、安全化和经济化。另外,山西省从2008年开始就将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果蔬烘干机、冷库空压机、粮食清选机、色选机、压块机、包装机等农业生产急需的产品列入补贴目录,并且将补贴标准按顶格的为30%测算,调动了农民购买加工机械的积极性,推动了加工机械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到2020年,全省共补贴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60601台(套),使用补贴资金15994.84万元。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点建设可大可小,投资规模可多可少,定位是关键。所以在推广这项工作时,首先要根据百姓需求和市场需要,对项目加工点通过研究来确定规模,制定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地配置加工设备。例如:解决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农民群众口粮自食加工问题,以小型单机配置为主,每个加工点配置一台小型碾米机和小型磨面机。对离城镇较近,人口较多的大村镇配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加工机组,并配置小型包装设备,目的是在解决村民自己加工需要的同时,服务本村“一村一品”建设,推动代表本村特色的农产品逐步向市场拓展。对定位为商品化市场销售的杂粮加工厂、点,定位的是产品质量的升级,所以配备了产能高、质量好的成套加工生产线设备和色选、包装设备,向市场提供质量好、品相好的加工产品,提升产品商品化价值。
4.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好粮是种出来的,也是加工出来的”。设备的创新,工艺的改进,是农产品加工质量提升的技术支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山西省始终把技术引进、装备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几年来,充分发挥科研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合作研制了杂粮磨粉机、低温榨油机、红枣去核机、核桃破壳机、荞麦脱壳机、空气源热泵果蔬烘干机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初加工设备,取得多项专利,制定多项标准。特别是引进生产的双螺旋低温榨油设备,使油品质量和油饼附加值明显提升,推广的机动石磨杂粮磨粉设备,加工出了原生态杂粮面粉,产品质量的提升带动了产品价格的提高,为加工点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群众的赞誉。同时,注重成果积累转化,通过签订试验协议,采集相关数据,先后在省内试验、示范、推广了低温榨油技术、果蔬智能平衡脱水烘干技术、核桃机械化处理技术、红枣机械化初加工技术、粮食烘干减损增收技术等11项新技术,转化形成了《山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初加工实用技术与装备》《农村磨坊油坊加工点建设方案》《低温物理榨油技术操作规程》等6种技术资料,有效提升了全省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水平、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水平与基层加工户的应用技术能力。
5.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山西省每年针对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组织2次培训,一次是系统内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另一次为项目点操作骨干技能培训。每次培训都特邀行业专家、高校学者和设备生产企业技术能手进行授课,通过解读中央地方政策、介绍行业发展动态,普及加工技术原理、讲解设备操作规程,进一步增强职业素质、提升业务水平。同时,每年还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通过观展会、进高校、入企业,学到了经验、开阔了眼界,为引进先进、适用、高效、节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山西省农机发展中心还主办了科普性期刊《农产品加工》杂志,每年出版24期,对指导行业发展,促进学术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发展中,农产品初加工环节仍为短板和弱项。与国内其他先进省份相比,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业大而不强,整体产业的集中度不高,呈现出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能耗物耗高,产出少效益低等,特别是初加工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初加工总体机械化率在40%左右,在磨粉、碾米、榨油、烘干、保鲜等主要初加工环节机械化率能达到50%以上,在去杂、分级、清洗、包装等其他环节机械化率仅能达到30%左右,落后偏远地区受条件和处理技术、能力及设备的制约,造成生产效率低以及损失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产品初加工装备技术推广工作任重道远。
一是继续争取促进农产品初加工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巩固现有项目资金规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建立政府支持、项目拉动、企业联合、能人牵动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精品出亮点,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补贴范围,多选一些技术含量高、运行效率高、操作方便的杂粮加工成套设备进行补贴,以减轻农民投资,降低加工成本,促进农产品加工点的提档升级;三是主管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小型初加工厂、点承接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初级原料加工部分,使小型加工厂、点,成为精深加工企业的原料库和代工厂,精深加工企业可减少投资、节约成本,用全部精力投入到高端产品的开发上,共同获利,实现双赢;四是根据山西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增强操作技能,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尽可能减少中间耗损,进一步增加产品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