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优化探究

2021-12-25 20:57赵大海
南方农业 2021年21期
关键词:空巢养老老年人

赵大海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

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从国家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角度看,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人口空心化日益严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堪忧。目前,中共中央全面部署开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重点关注农村老年人困难群体,促进农村老年人福祉良性发展。农村空巢老人是一个令人担忧且人口基数较大的困境群体,农村空巢老人需求及现状与社会服务资源失衡。基于此,笔者在驻点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调研来自贵州省龙里县“五镇一街道”易地搬迁贫困人口60 岁以上的老人,针对地域典型性,关注该群体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问题及状况。

1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研究进展

近年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要体现在民生福祉类养老领域,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模式成为社会倡导趋势,因而众多学者开展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民政部自2016 年起,开展各项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改革,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村老年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医养结合,正式支持养老机构入驻老年人居住的环境,基于人与环境的整合性,有序部署实施《“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周湘莲等从精神养老层面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是存在多种负面情绪,缺乏精神慰藉的高危自杀人群[1]。吴康军等人基于奉贤区的养老服务建设思考,提出加强农村养老村居互助、融合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建立院落村组的网格化实践探索,开创社会组织、村集体、“四堂间”运作模式的农村老人生活保障体系[2]。在实施社会救助相关政策过程中,针对经济困难的农村高龄、失能等空巢困境老人,致力于提高救助服务能力,提供必需的生活物资支持和生活慰藉照顾。王翠绒等结合湖南两县的实证调查,重点对农村散居孤寡老人最低生活保障进行分析。在低保制度改革中,发现这类群体身心健康保障双重匮乏,在生活方面获取资源单一,社会支持网络疏松及行为偏差现象凸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难以配套公正的执行体系[3]。樊卓思等则从完善空巢老人的城乡政策角度提出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提供者角色作用[4]。

基于以上相关分析,学者主要在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的宏观政策维度及微观的实践思考上构建相关的服务模式,因而无法展示出社会支持网络化的相关结构、非正式支持及正式支持的动态深入建构过程。

2 农村空巢老人居住状况及基本情况

2.1 农村空巢老人居住状况

奋进社区位于贵州省龙里县北部工业园区域内,为省级易地扶贫搬社区示范点,属县级安置点,现有来自湾滩河镇、哪嗙乡、龙山镇、谷龙乡、巴江乡、洗马镇、草原乡、巴江乡、醒狮镇及冠山街道等村民组成4 640 名社区群体,其中60 岁以上老年人757 名,16 岁以下儿童1 010 人,社区残疾人272 名。社区人口多,人口结构复杂,外来嵌入式与本土排异性的矛盾明显,相互间熟识度较低,关系疏离,生活方式单一,业余生活匮乏,生活方式骤然改变,融入难成为老人适应新环境生活的一大障碍。空巢老人的家庭类型大多数主要是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联合家庭,以祖孙留守情况较多,老人承担了孙辈照料的负担,再加之搬到新的社区居住,不仅生活环境陌生,身边的邻居也比较陌生,在社区内缺乏与他人的互动交往,社交圈子变窄。

2.2 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奋进社区安置点成立于2018 年1 月4 日,距离县城约4.5 km,搬迁人口来自五镇一办的农村贫困群体。根据冠山奋进街道所在奋进社区的各个社区名册入住基本信息,现有居住人口4 640 人,贫困人口4 477 人,占社区总人口96.49%,其中奋进社区入住60 岁以上老年人587 人,根据疫情综合防控及企业复工复产的工作推动要求,开展实地走访调查,对奋进社区的105 户空巢家庭老人住户开展问卷调查,以深入了解基本生活现状,发放问卷105 份,收回问卷105 份,其中有效问卷100 份。

根据前期家庭探访,分析老年人基本情况,及本次问卷调查对100 名空巢老人有效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发现在年龄结构上,大部分老人主要为7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共占总调查老人的53%;且由于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呼吸系统、听力和视觉等生理器官功能逐渐弱化,日常生活行动不便;男女比例差距较小,女性相对较多,占51%。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老人较多,占63%,其次是丧偶老人占34%,由此可以分析该社区老人在家庭支持方面存在不均衡的差距。从民族情况分布得出,该辖区老年人大部分主要为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分别在占62%、23%,在面临民族文化差异明显的背景下,发掘喜闻乐见的布依族、苗族民俗文化活动成为民族团结、邻里和谐首要的落脚点。在文化程度方面,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文盲占58%,文化沟通交流障碍明显,学习适应能力不强。

3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困境

基于最优匹配的社会支持视角,将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主要分为经济支持、家庭支持、情感支持、社交支持。

3.1 家庭经济支持获取能力低

结合我国现行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发展现状调查,发现现行的我国农村地区低保救助制度主要实行的模式是一种消极发展模式,并未做到充分注重、有效提升农村低保社会救助服务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低保工作专业队伍建设缓慢,城乡居民经济状况由于物价变动长期动态调整难以核实[5]。针对访谈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开展实地走访访谈,发现大部分老人主要领取政府低保、高龄补贴等,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但是亲友、邻里等非正式支持较少,特别是老人居家养老意识薄弱,亲属照料能力较低,很难满足现代化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3.2 情感与社交支持关系断层

空巢老年人由于缺乏社区搭建互助支持平台,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再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老化,老人缺乏社会参与的机会和平台,长期呆在家中,容易感到郁闷、孤单等,生活幸福感低,因而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提供老人必要的社会参与和交往的平台,协助老年人构建互助支持网络、增加与他人的互动交往成为必要的养老需求。对于无生活经济负担的空巢老人,需要综合评估其社会参与能力,通过社会化学习,引导其发挥自身潜能,参与到社区治理事务中来,为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建言献策,建立助老长效机制。

4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与优化路径

4.1 个人社交网络

发掘空巢老人的自身优势,建立家庭亲属、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联结关系网络,强化资源运用能力;社会工作者作为支持者,进一步发掘社区共同爱好的空巢老人,组建再社会化互助群体,搭建情感支持,参与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的资源整合平台。例如每天早上相约进行散步、打太极等活动,维护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促进老人走向社会互动常态化。

4.2 社区支持网络

整合社区资源,优化政策设计。政府低保政策很难充分兼顾每个家庭的社会特殊性,而且多与家庭物质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结合为主,具有一定的社会片面性。社会工作者作为一名政策影响者,应发挥自己的专业角色,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情况,与当地农村基层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开展社区节日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空巢老人感受到节日氛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强化老人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为社区居民创造平台和机会,使社区居民参与到老年人助老社区活动中来,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提升认同感、归属感,构建“共治、共建、共享”支持网络模式。

4.3 社会组织联动网络

在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基于资源投入、运作过程、服务产出的成效导向的逻辑思维,通过引进社会组织,开展空巢老人综合发展的项目实践,孵化社区助老互助组织合作社,针对困难空巢老人家庭开展邻里互助、关爱慰问活动;针对有需求的家庭开展生态种植与养殖教育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劳动技能;链接社会资源,培育一批志愿者领袖,提高合作社市场营销运营能力,助力当地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组织参与机制、整合社区资源、激发社区活力建设等方面开展项目运作,建立社区能力系统、内外支持网络系统,从而提升乡村社区治理能力、文化能力、福利能力、经济能力、环境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而探索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空巢老人服务与支持创新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空巢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疫情来袭,“空巢”老人如何空巢不空心?
空巢生日不孤独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