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秋
(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重庆 401147)
城市园林设计是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城市的基本面貌、宜居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潜能。植物配置是城市园林设计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其中需要运用到先进的现代技术和复杂的生态学原理。国内的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存在一些显著问题,制约了园林植物在美化环境、拓展居民交互空间等方面功能的发挥。对这些问题及其应对措施进行深入探讨是一件既有利于园林设计理论发展,又有助于城市功能升级的工作。
当前,国内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普遍存在重视觉效果而忽略实用性的问题。园林的审美功能固然重要,但游客和城市居民对园林的功能也有着一定的诉求,在植物配置设计中过于忽视实用性,那么设计赋予的美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1]。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园林设计的核心是绿化,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园林植物配置多样性严重不足,即使引进名贵植物,后期也会因为难以管理和不稳定的群落环境导致植物难以成活,不利于植物景观的长期发展。
过分强调外来植物的应用是国内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常见问题。不少城市出于视觉效果的考虑,盲目引入外地的植物,忽视本土植物的合理应用,对园林生态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2]。实际上,本土植物对本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合理使用对本土植物,有利于园林生态整体的稳定,从而有效避免因外来植物水土不服造成的植被大量死亡。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另一重大问题是过于看重齐整的人工美,园林中大量存在相互独立的草本、乔木与灌木,组合式植物配置相对少见[3]。部分绿地仅种植有单一的常绿树种,花卉植物的缺失导致园林季相变化单一,难以发挥美化环境的作用。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成分,植物的多样性是园林植物群落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同植物组合展现出的和谐生态美是城市园林景观价值的重要体现,保证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具有生态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在自然环境中,多样性是植物群落的天然属性。大自然中分布着类型各异、色彩多样、形态丰富的植物,植物的观赏价值可以体现在2 个方面:1)某种或者某株植物作为单个审美对象带给人的美感体验;2)不同植物相互搭配、组合带给观赏者的美的感受[4]。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将园林和不同植物区块作为一个生境,遵照多样性的原则对植物进行配置,在保证生态稳定的同时达成更好的美学效果。
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外观特征也会发生改变,考虑植物的季节性能有效避免植物景观效果雷同,有利于打造四季皆有景的城市园林形象,保证观赏者在不同季节都能从园林的景观中感受到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在植物配置时,可以搭配选择春季开花的榆叶梅、丁香、玫瑰,夏季开花的紫薇、木槿,秋季最有观赏价值的山里红、三角枫,冬季依然保持长青的龙柏、油松等。
城市园林以城市为依托,在景观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特征。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考察,有利于对园林植物展开科学配置,进而保证植物能够适应园林中的生长条件,形成稳定、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植物在较长的时期中保持健康生长的势态[5]。城市园林的植物配置还要考虑与周边建筑、功能区等人文环境的协调性。例如,在易发生气象灾害的区域,可以提高防风树种的种植比例;在游客视线密集的区域,可以更多地选择审美价值高的植物种类。
相较于实用功能,城市园林更强调审美功能的发挥,因地制宜的植物配置能够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发挥出不同植被间的群落美,进而为市民创造出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城市园林的植物配置要从景观美学出发,充分考量市民的观赏需求和植物本身的季节性特点,让园林的观赏性和功能性发挥联动效应,为更和谐、更富美感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为城市环境增添美感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旨。但在实际的植物配置中,植物的生长问题会对园林景观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最典型的便是外来植物对本土环境的适应问题,与本土植物相比,外来植物更容易发生病害,这是因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来自与环境的长期互动,长时间的生存、繁衍会给予植物抵御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本土植物不但容易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其表现出的林相、季相变化也更有利于地域特色景观的营造。
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时,要注意发挥本土植被优势,避免盲目使用外来物种。对外来植物的引入应适度,结合城市建设需求,在保证植物生态适应性的前提下,增加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以我国北方为例,北方多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要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为市民提供遮荫降温的场所,冬季树叶落下后又能提升城市温度与透光率。
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要同时具备2个视角。1)园林设计视角,园林的植物配置应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2)城市生态发展视角,应将城市园林的植物生态作为城市整体生态的一部分,丰富园林中的植被种类,对植物展开多样化配置,在维持植物景观审美价值的同时,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城市整体生态稳定发展。
城市园林的植物配置还要同时考虑城市绿地的环境特点、植物生长特性及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只有兼顾三者,才能在确保植物健康成长的同时,促进城市生态的平衡。实际操作中,城市园林的植物配置要尽量兼顾各种植物品类,以保证景观植物的多样性。例如,可适当增加开花灌木、地被植物、鸟嗜植物的种类与数量,以优化植物的生存环境,通过减少病虫害来巩固城市生态的稳定性。自然环境中,群生植物与孤生植物都有广泛分布,城市园林的植物配置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能够相互补充的植被,但要注意植物间及植物与城市建筑间的视觉和谐。
城市园林的植物景观营造要考虑植物的特点和季节对植物外观特征的影响,前者关系到植物的健康生长,后者则能够有效避免因季节变化导致园林景观失调。同时,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植物在各季节的形态、色调变化。具体来说,要对各类植物叶色变化时间、叶子生长与凋零时间、各类花卉开花时间及各类果实植物结果时间有较为精准的把握。熟悉植物形态、色调的季节变化对植物景观构建意义重大。尤其是对旅游城市而言,游客的景观体验对当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影响深远,注重城市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有利于四季持续向游客输出可供观赏的美景。
此外,科学的植物配置同样有利于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合理设计灌木、乔木、草坪的比例与位置既有益于发挥生态效益,也能体现出植物的种类差异。单纯的草坪铺设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上远不如草坪、灌木和乔木组合配置所能发挥的正面效益大。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更有利于土地、空间资源效能的发挥,不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也能各取所需、健康生长,产生综合性的生态效益。
地域性植物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地位较为特殊,这些土生土长的植物在漫长的过程中已经适应了本地生态环境。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城市与区域间的环境特征差异较大,适宜种植的植物也各有不同,合理配置本土植物对稳定园林生态环境、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大有裨益。举例来说,海南地区盛产红豆与棕榈树,这些植物不但装饰性强,对海南的自然环境适应性也极好,将这些植物以适当的比例安置在当地的城市园林中不仅能提升园林的地域特色,也有利于整个园林生态的稳定。
不同的植物群落间存在着复杂、深层的内在联系,其中也包括植物种间的生克关系。在对城市园林进行植物配置时,要熟知不同植物间的寄生、竞争、依存等关系,依据生克关系协调配置,促进园林植物间的互助、共生,降低园林病虫害发生的概率,维护园林生态稳定性。
城市园林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植物配置是这个综合性工程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时,要秉承多样性、季节性、适应性以及因地制宜等原则,有意识地利用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种间差异以植物与植物间的生克关系,促进城市园林植被系统在观赏性、稳定性等多个层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