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尤丁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通往进步的“阶梯”以更丰富的形态呈现,而阅读方式也随之多样化。纸质书籍适合深度阅读,更有利于读者把信息转化为知识与能力。而借助电脑、手机等工具的阅读让人们在生活中的休闲时间得到了充实。这个由读者和一台移动终端构成的便捷阅读方式,迎合了获取信息的“快餐化”需求,其存在同样具有合理性。但我们知道,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方式。适合浅阅读的网络阅读有可能使思维趋向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会降低。当然,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网络阅读,都需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对此,同学们有什么见解呢?请畅所欲言。特别感谢江西省临川二中高一(2)班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近来,“沉浸式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广受议论,人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其实,阅读需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在日积月累中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才会形成自己的读书偏好和阅读习惯,才能拥有判别利弊、自选书籍的能力,才可达到“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段话品到无味”的境界。倘若你不先读万卷书,又怎知“旧书不厌百回读”?倘若你不“放眼望世界”,又怎知“白云生处有人家”?泛读,无疑给精读奠定了“品好书而回味无穷”的基础,给予了读书人一个机会,用更深邃的目光明察秋毫,用更灵敏的慧心回味悲喜,用更深刻的思想感悟古今。(冯 驰)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切都提了速。快应用、快购物、快出行等充斥我们的生活,甚至有人提出“快阅读”的说法。对此我不禁心生疑虑:阅读真的能快吗?打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旗号,看着删减版的书,这叫阅读吗?冠以“惜时如金,不负青春”的虚名,拒看鸿篇巨制,这叫阅读吗?怀着“注重情节,不顾细节”的念头,只看故事梗概,这叫阅读吗?没错,它是很快,快到你可能都不知道书名和作者。“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阅读汲取的是精神食粮,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细嚼慢咽、用心品味。(陈 灿)
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网络阅读,进行的都是一场精神之旅。这场旅行的终点是美好的还是污秽的,全在于书的选择,所以探寻前需要审慎选择。选好意欲前往的世界后,无须厚重行囊,只需一支黑色的水笔、一双锐利的眼睛、一扇敞开的心门。带上它们,探寻隐藏在迷雾之中的风景,并寻找到那个世界的缔造者,倾听他或直接或内敛的讲述。不要只当一名匆匆而过的看客,记得要用那支黑色的水笔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阅读是一场慢慢的精神之旅,读得越多,世界便越宽广,路上的风景也越秀美。翻开眼前的书,进入精神世界,来一场美妙的精神之旅吧!(陈盼雯)
我喜欢捧一本书,跟着作者进入书中的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部作品灌注了作者的心血,是其智慧的结晶。我们或许无法见到作者,但能从书中汲取智慧,获得感悟。阅读也是属于读者的再创作过程。在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之中,我的所思所想便是我对书的再创作,于是书的意蕴在潜移默化中变丰富了。阅读过程中我既探访作者的内心世界,思考书中的哲理,又仿佛身临其境地去欣赏作者笔下的意境,提高审美能力。与思考相结合的阅读,才更有价值。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去挖掘书的深层意蕴,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吧!(许雅萍)
信息时代,网络阅读虽便利,但我还是钟爱纸质的深度阅读。薄薄的纸张,给人以真实的触感。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瑰丽幻境,到《朝花夕拾》的现实人生,不知不觉间,开始生出温情与感动,生出欢笑与泪水。蠢蠢欲动的浮躁、灯红酒绿的诱惑,于难得的清净与闲适中消弭。文字一代代地传承,那些匠心独运的创作者将一个个独立的文字组织起来,融为整体。这些创作者终究会化为尘土,但作品中凝结的精粹不会,而是永远鲜活地等我们相遇。(饶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