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传雪
一条清澈的昌南溪从村庄中间穿过,溪上架着几座水泥桥。溪流一侧,是连绵起伏的山川,山脊上种植着苍翠林木,隐约能看到成熟的山核桃和青青翠竹。村庄依山而建,一幢幢徽派建筑的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纯白色墙面,黛青色砖瓦,屋檐角向上翘起,雕刻着鸟兽或花纹样的图案。文化礼堂、国学堂、红毛狮子非遗传承馆坐落其中,是村庄的地标性建筑。昌南溪另一侧是村民的庄稼地,一块四四方方的农田,大多用来种植水稻和番薯,几个农人在田间劳作,背心搭在田垄旁。树荫下,有老人家搬着小马扎乘凉,右手拿着蒲扇在摇,左手绕着村东头指指画画,都在说着家乡的变化,说那位惠及乡民的村主任。
这是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境内的一座小山村,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迎丰村。2013年以前,迎丰村欠债一百多万元,经济水平落后,是个落后破败的小山村。村民依靠种植水稻和山核桃为生,用种地换来的微薄收入养活一家人,眼见着在土地上熬不出头来,村里的年轻人开始远赴外地打工。当年的迎丰村,卫生状况堪忧,遍地都是违规建筑,道路泥泞,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凤凰山脚下都是村民的高围墙和玉米地,有些农户还在废弃的院子里养猪,一到下雨天,排泄物在土道上流,路过的人们纷纷掩鼻而过。周边还有个拖拉机修理厂和废品回收站,卫生状况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
村庄转变是从2013年开始的。那一年,迎丰村领导班子换届,朱永春担任村支部书记,王丰华担任村主任。借着2014年建设美丽乡村这股东风,村委会决定启动卫生整治工作,全力改善农村环境,实现乡村振兴。
王丰华从小在迎丰村长大,他年轻时,事业做得很大,曾经担任杭州大众搪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担任村主任之前,王丰华就是迎丰村的大家长,也是村民眼中公认的能人。在新闻上曾有有关王丰华的报道:2008年,迎丰村遭遇罕见大雪,红顶山道路被严重堵塞,很多村民过不来,是王丰华亲自开着铲车,在零下1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挖了一天一夜的积雪,终于将被困群众解救出来。这件事情村民们一直记在心中,是王丰华不顾个人安危解救了被困村民;2009年,在王丰华的努力之下,温泉酒店正式入驻湍口,成为当地的“致富泉”,周边村落经济有所提升;2013年夏季,村里遭遇大旱,几个月滴雨未下。山核桃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长期缺水,眼看着就要枯死,是王丰华用自己的钱购买了抗旱救灾专用油票,挨家挨户送到村民手中,山核桃才能挺过一劫。
2009年,新昌文公路开始修建,起先是狭窄的两条小路拼接起来,覆上水泥和沥青,道路不宽,来往车辆有限,多是小汽车。新道路竣工以后,王丰华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来到这里,每过去一辆车,就用钢笔在本子上画一道。十二个小时坐在马路边那块高地上,手里拿着钢笔写写画画,将收集到的数据记录在档案中。午饭是妻子做好送过来的,看着他吃下,妻子才放心离去。对于农村来说,路就是梦想的开始,是连接外面世界的纽带,一个村庄要有条好道路,才能想象以后的发展。后来,国家落实相关政策,农村道路扩建资金正式下发,迎丰村抓住时机,将村里的主干道加宽拉长,修建绿化带,并在昌南溪上架起几座水泥桥梁。“建设四好农村路,编织乡村振兴梦”,这是迎丰村当初建造第一条水泥路的标语。如今这条路已经成为周边村落通往城市的主干道,也成为当地的“致富路”。
王丰华担任迎丰村村主任那年正好五十岁,本该颐养天年。但是当他看到村里负债累累,村民生活环境堪忧时,他再也坐不住了,决定挺身而出,承担起村主任的职责和使命。
在迎丰村,有一面特殊的墙,墙上写满了村民的梦想,五年来总共收集了260个村民梦想。每年春节过后,王丰华与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地收集村民梦想,然后将收集来的梦想贴在墙上,当年就围绕着村民梦想开展工作。完成一个,用笔勾掉一个,添上新的梦想,再继续打钩。这些梦想被划分为农林建设、村庄建设、文化建设和创新创业等七大类,标题用红纸写着“让梦想瓜熟蒂落,与村民同频共振”。小小的纸条,写着每个村民的梦想,下面有追梦人的签名。在这面特殊的墙上,很多字迹已经模糊,部分纸片开始脱落,被风吹走。这些村民梦想并非现在开始写的,这是迎丰村村主任王丰华上任第一年时发起的活动,也就是在那一年,村主任正式开始写工作笔记,王丰华在笔记本中写道:“只要你敢说出你的梦想,我们就有动力和信心帮你实现。”这是自履职之日起,王丰华对着全体村民许下的承诺。
过去,迎丰村违规建筑很多,村民在房前屋后大兴土木,严重影响交通。村民提出最多的梦想是希望交通不再堵塞。村“两委”经过商议之后决定,要想拓宽道路,首先就要将村里的违规建筑拆除,将危房和旧房拆掉,腾出空间加强道路建设。当时很多村民产生抵触心理。王丰华积极开导村民,希望他们能理解村委会工作,但是收效甚微。后来王丰华提出“党员干部带头拆、工作做通随后拆、普通群众最后拆”的三步拆迁法则。为了做好示范,王丰华第一个选择拆除的就是自家姐姐的住宅。姐弟俩关系一直很好,因为拆除违建这项工作,两人闹翻了,“冷战”了很长一段时间。村民开始尝试理解村里工作,自愿拆除违建,有些村民还亲自上手。仅一年的时间,那个希望小汽车开进家门口的愿望实现了,逢年过节孩子们回来,老人也不用出去等了。看着村里种种变化,姐姐开始理解弟弟的苦心,两人冰释前嫌,回归到以前亲密的姐弟关系。
迎丰村饮用水源多是来自万家湾,饮用时间长达五六十年。万家湾水质口感不好,砾石难以去除,没有达到自来水饮用标准。村民在梦想墙上写道:希望能喝上干净的水。水质安全一直是村“两委”关注的问题,经过一年的时间,来自杨庄清澈的自来水开始流进迎丰村的千家万户。
此外,村里还建造了老年食堂,几张简简单单的桌椅,每到饭点就会集聚大批老人用餐。老年食堂支出多,收入少,为了保障正常运行,村里每年要贴上二十多万,还有一部分是王丰华自己出的。王丰华不仅为村里造桥修馆,工资也给了村里老人。作为村主任,王丰华每年有2.3万元的工资,这些钱都被他作为新年红包发了出去,全村一百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村主任发出的新年红包,老人们拽着他的袖口,说他是比自己孩子还亲的人。
据村民介绍,村里大小工程都是村主任设计并在现场监督大家干的,笔记本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各项工程的图样和数据,有很多建筑经过多次修改才开始施工。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村委会全体人员都要上工地干活,很多村民也加入进来,为村庄建设添砖加瓦。资金不足是乡村建设最大的障碍,为了争取项目资金,王丰华上下奔走,项目建设所用资金都来自各个政府部门下发给各农村的补助款。上级部门下发的资金来之不易,王丰华将每笔钱都用在村庄建设上,不够的地方就用自己的钱补上。为了缩减开支,王丰华找到村里在外地打工的人,想办法低价购进水泥、砖瓦、雨水管道等物资,人手不够时,都是王丰华带着村民干活。妻子徐亚君说:“我们家吃饭永远都是村里最晚的,他每天回到家里,坐在藤椅上累得站不起来,饭菜都是端过去的,吃完饭还没顾得上休息一会儿,就又出门了。”作为最亲近的人,徐亚君每每说起自己的丈夫,总是心疼得掉眼泪。
王丰华在迎丰村担任村主任那几年,改变了村庄以前脏乱差的卫生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年收入,全村人都因为有这样踏实能干的村主任而骄傲。但是在徐亚君的脸上,我没有看到一丝骄傲的成分,更多的是担心,是无奈,还有心酸。她曾戏称他是个傻子,一个只顾着振兴乡村,不顾自己身体的傻子。
经过几年整治,迎丰村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昌南溪岸边屹立着108米长的文化长廊,典型的徽派建筑,白色墙面上绘制着人物风景画。村里新人在结婚当天,会在父母亲眷的陪同下走完这条长廊,意为“走百米长廊,做百年夫妻”。迎丰村文化礼堂在最初建造时缺乏资金,连买袋水泥的钱都没有了,王丰华带头捐出1万元,村民也自发捐款34万元,这才让工程顺利开展。如今,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迎丰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廉政教育基地和五星级文化礼堂,也成了迎丰村地标性建筑之一。凤凰山露天浴场、红毛狮子非遗传承馆和樟颐苑养老驿站相继落地,浙西民宿风情精品线正式建成。迎丰村环境变好了,很多人来到这里旅游,感受浙江地区不同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王丰华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红毛狮子非遗传承馆建成之后,他大力宣扬本土特色,让村民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村“两委”为了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提出用烟头换盐的策略,使用一定数量的烟头可以领取一包盐,村民还能用捡来的垃圾换取各种生活用品。美丽乡村建设难免会涉及村民个人利益,有些村民陋习难改,在围墙上乱搭乱建。王丰华得知后,百般劝阻,要求村民拆掉,但是对方不为所动。他撸起袖子,亲自上手拆除,结果被村民打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的王丰华听说村民被派出所带走之后,忍着疼痛给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说这是村里的事情,而且他本人也不怪村民,有些人想通还需要时间。后来,那位村民心存愧疚,主动向村主任道歉。这样的事例太多,在乡村建设中经常发生。现在,村庄变好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上来了,村民们才理解了王丰华的良苦用心,他用行动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信赖。
经过村书记朱永春、村主任王丰华和村“两委”各位同志的努力,迎丰村不仅还清了当初欠下的外债,每年村庄的稳定收入在20万元左右,村民各种社会保险得到落实,村里老人的医疗保险还可以找相关部门报销。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9万余元。迎丰村先后获得浙江民主法治村、杭州市美丽乡村文化村、临安区村落景区创建村等十多项荣誉称号。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平时多努力一点,多做一些,等以后我们老了,看着村庄发展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骄傲地和子孙说,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结果。”正是这种朴素的愿望,才让王丰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奔跑的步伐。他一心为民,是党的好干部,也是村民的好主任。
王丰华担任村主任这些年,一直忙于美丽乡村建设,长期饮食和作息上的不规律,摧毁了他的身体。2018年7月17日,王丰华在视察凤凰山露天浴场时发现,里面生长着很多水草,便召集了十几名党员干部,天擦黑就开始下水清理水草。他在冰冷的溪水中一直待到晚上十一点,双腿麻木,颤颤巍巍地走不动路,在村民的搀扶下回到家中。第二天,王丰华发现锁骨下面长了一个包,腰部也疼痛难忍,十几天后,他再也撑不住才去医院检查治疗。
2018年8月17日,王丰华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王丰华并没有抛下村里的工作,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拼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村庄的后续工作规划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拉近城乡差距,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重病缠身的王丰华,一边在医院配合治疗,一边兼顾村里工作。每天,他在微信群下发指令,向村里布置工作任务,还要求干部定期汇报村里情况。村里改建公厕、拓宽道路、拆除危房等工作都是在王丰华一步一步指导下完成的,所有工作他都要亲自安排,亲自推进,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王丰华有21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载着自他履职之日起,村里的各种工作,大到村庄未来规划,小到一砖一瓦都记录在册。前16本都是焦黄色的封面,上面印着工作笔记和纪念册的字样。他将“只饮迎丰一湾水,止用迎丰一张纸”这句话工工整整抄在21个笔记本的封面和扉页上,以此来勉励自我,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翻开笔记本,重要事项都用五角星做了标注,各项工作都用数字排好顺序,并设置好时间,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相关工作。村民的260个梦想,也被王丰华记录到笔记本中:方荣莲,家里住得较高,要解决掉自来水出水少的问题;万晓勇,门口装一条减速带;建设一座养老院;办一个老年食堂……
在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中,我看到了这位一心为民的村主任,也看到了他身上高贵的品质和精神。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坚守初心,舍小家为大家,即使在生命就要抵达终点的时候,最念念不忘的还是乡村发展。
2019年2月9日,王丰华病情加重,开始断断续续地进入半昏迷状态中,那一天,工作日记正式停止写作。妻子徐亚君在旁边守着他,看着自己的丈夫常常被疼痛折磨,她心疼得直掉眼泪。直到4月30日,他还在微信群里向“两委”班子汇报工作,指明村庄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写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希望同志们坚持下去,村里走到今天这步不容易,坚决不能后退,要完成党和国家交办的任务。
2019年6月6日,王丰华因胃癌去世,这是他上任迎丰村村主任的第2000天。
2019年8月6日,万家村的国学馆上梁,鞭炮声、锣鼓声响彻在村庄上空。朱永春书记对着全体村民说:“丰华主任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未曾远去,我们一定会实现他的遗愿,将迎丰村建设得更好、更富、更强,让每个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想起王丰华,想起那位一心为民的村主任,在场村民开始擦着眼角的泪水。建设“两堂一馆”是王丰华的愿望,也是当初他在全村面前做出的承诺。如今,都实现了。
王丰华是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基层干部,在他的治理下,迎丰村发展良好,他用生命塑造了熠熠生辉的“迎丰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具备的高贵品质,也是乡村振兴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王丰华身上,我对这八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中国,无数个基层干部散落在千千万万的农村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他们是新时代最美的奋斗者,是新中国成长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人民生活才越过越好,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