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宝臣 , 李海清
(兰山区农机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0)
临沂市兰山区共有粮田面积21万亩,蔬菜3万亩。农机合作社组建之前,全区机手3 267名,大中型拖拉机1 680台,久保田高性能收割机37台,大型联合小麦收割机32台。全区共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0家,共建设了10个停机点,吸收社员59人(其中机手49人),招聘临时机手18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5台、各类联合收割机20台、配套农具136套,作业服务覆盖面积达4.5万亩,服务范围占全区粮田面积的21%。作业服务项目已经涉及小麦和玉米收获、春秋季的耕种收播、农田水利建设及植树造林、挖掘树坑等多项内容。
兰山区原有农机合作社、镇级农机服务站、村级农机服务队、农机个体经营户4种服务组织形式,为了在不同区域整合不同组织,建立模式统一、服务规范的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1],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三秋”期间,农机部门就在兰山区各镇街深入调研上述4种农机组织及其作业服务情况,结合农业区域分布实际,确定了本区农机服务体系的总体构想:一是农机组织主要建设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农机配置以“大机专业化、小机家庭化”为指导原则[2],即价格较高、作业量大、需专人有证操作的大型农机以农机合作社等组织配置为主(如大中拖、收割机等),价格较低、操作简便、无需作业证的小型机械以家庭农场自有为主(如植保机械、直播机械);三是农机合作社组建在年内完成,农机配置分两年完成,至2021年“三秋”全区农田耕作及机收本区服务自给率达到90%。
兰山区农机作业项目比较单一,服务范围相对狭窄,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其他作业环节的服务明显不足,这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及农机化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因此,兰山区农机合作社为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农机经营模式,打破原各村农机各自为政格局,扩大农机服务范围,提高农机服务能力,遵循“适度规模、就近结合”原则,设定了农机合作社组建标准:服务范围在2~3个村、作业面积在3 000~5 000亩。为扶持农机合作社组建,该区配套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一是农机库房建设补贴;二是农机购置补贴。完善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政策,促进形成统一的经营补贴机制。
合作社明确推行“三定一统”的农机服务新模式。“三定”是签订农机服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定具体作业项目,定作业质量,定作业标准;“一统”是指统一作业收费价格。合作社建立有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一是上墙公开制度,由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规范、成员守则、作业网络图和收费价格5部分组成;二是内部管理台账,除合作社章程外,有作业服务协议、作业完工单等;三是利益分配制度,实行作业量工资与股红分配两部分办法[3]。在作业旺季,加强农机作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整合全区农机服务能力,平衡作业市场比例。突出重点,兼顾全局。在机械用油、零配件、雇工等各方面统筹调配,大大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主体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其组织结构必须是紧密型的实体。在组建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过程中,遵循“自愿组合、就近结合、定向服务、适度规模”原则。在该区确定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之初,就成立农机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农口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局、农机局领导担任组员。加强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强化资金保障、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措施。
领导小组在合作社组建前统筹全区合作社的规划,组建中指导与协调合作社的软硬件建设,组建后及时开展验收工作。合作社验收内容涉及库房建设、制度建立、农机资产重组(保留国家、退出集体、增加社员)、农机配置、作业签约及原有农机资产评估情况等事宜。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合作社,不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严格防止合作社建设流于形式。切实履行农机新型合作社组织主管部门的职责,全面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指导。
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签订了农机服务协议,一方面,保证了作业量,使社员对新购农机的效益回报心里有底;另一方面,合作社农机购置补贴优先享受、提高比例,鼓舞了斗志。在以上两方面因素推动下,合作社社员敢于出资购买大型高效农机具,使得2020年新添置农机具数量达到历史之最。通过“三夏”运作,小麦收割机具自给率达到100%,“三秋”期间水稻收割机具自给率在往年的45%的基础上提升到75%。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完成合作社农机的科学配置,采用电脑信息管理平台,纳入网络系统数据库,根据年限、服务面积等数据,参照农机规章文件规定合理制订各类农机具的报废期限,来定期、有序更新农机具。
通过合作社建设,一是更加明确了农机作业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与农户签订了固定的服务协议,消除了以往仅依靠口头约定而产生的诸多弊端,合作社通过有序调度、合理安排作业计划,既提高了农机具利用率,更能统筹兼顾各家庭农场的实际需要。二是农机手主人翁意识得到加强,对机具的爱护程度和对农户的服务态度方面有显著改善。三是避免了作业服务中的恶意价格竞争,各镇街统一了作业收费标准,并在本镇街合作社内上墙公布,带动了相互之间的服务竞争、质量竞赛。四是减少了机具空驶损耗,提高了作业效率[4],对家庭农场作业价格下浮有了空间,实际上在制定收费价格标准之时已有适当优惠,从而使得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利益获得双赢。
在合作社组建之前,该区大部分农机手收入主要依靠拖拉机耕田获得,但农田耕作劳动强度大、作业收益低。农机合作社的组建为普通农机手增收提供了可能。一是新增农机具增收明显,特别是新增收割机收益高、投资回报快。二是原有机具作业量增加,提高了利用率,也增加了收入。三是部分合作社在农机服务的基础上同时经营了100多亩粮田,也有4万元~5万元的补充增收。通过“三夏”期间对新建合作社的经营情况统计,10家合作社社员人均净收入达到1.6万元,因此,预计今年组建的农机合作社,每人可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比去年可增收60%~80%,对稳定农机手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达到了合作社生存有道的目标。在工作中实现以点带面,抓好示范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机手承包土地及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努力增加作业服务项目、扩大作业服务规模、拓展服务领域。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机合作社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持续发展的基础,创建自身服务特色,不断增强经营能力和发展活力。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农机示范合作社。
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有力推进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以前该区大多是个体农机手,一无资金二无用地指标,无法建设农机库房。农机合作社的组建为解决停机问题创造了条件,加上区财政对合作社库房建设的资金补贴,使得农机具有了固定、安全、集中的停放场所。农机合作社三库一间的建设,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有农机具无固定场所停放、露天停放、机器易损坏的问题;二是解决了机库、油库与村民住房混杂,影响村容村貌与社会安全的问题;三是修缮了破旧农机库房,有力地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农机手在合作经营中,不但可以在一起交流农机使用技巧、提高操作水平,还能相互帮助进行维修保养,并促进社员之间的互信[5]。合作社的建设还促进了农机手的安全意识,今年该区已举办农机驾驶证(操作证)培训和农机维修技能培训3期,培训机手98人次。
家庭农场这一新的农业经营模式,使粮食生产规模由小变大,它有力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粮食经营规模的扩大对农机服务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该区原有以农机户为主的农机服务形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种植面积在100~200亩/户、从事生产2~3人的家庭农场规模,虽能配备一些小型机具,但要每一户配置全套的农机装备,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效率都是不适宜的。因此,建立与家庭农场发展相适应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但可以解决家庭农场人手少、对农机社会化专业服务依赖程度高的特点,同时也能更好地保障家庭农场的发展,促进土地的流转并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农机合作社采取订单作业、承包服务、跨区作业、土地流转、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方式,推广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新模式,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多渠道增加集体与社员收入。鼓励农民自愿将分散零星的土地直接流转,或托管给合作社,很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
1)继续推进合作社建设,为农机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扶持。在总结上半年10家农机合作社运作经验的基础之上,该区2021年计划再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8家,作业服务覆盖全区21万亩粮田面积。逐步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的局面。利用政策指导作用,合理利用资金与资源,合作社统筹资金购置市场需求大的大中型机械设备。实现耕地、整地、播种、植保、收获、储藏、加工一系列的农机化作业,并向其他领域拓宽。避免资金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的现象。农机部门与农业银行协调,争取信贷资金支持,采取“四补贴”的扶持办法,即机具购置补贴、场库棚建设补贴、关键作业环节补贴、购机贷款利息补贴。
积极鼓励种粮大户、集体经济、工商资本等多方投资农机合作社建设,同时,疏通农村信贷渠道,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保险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信用贷款发放力度。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以利息补偿和风险补偿的形式,用于对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信贷经营中的损失补贴;或者用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作为农机合作社的贷款担保金;支持农村金融组织扩大支农资金投放规模,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乘数效应。争取将农机合作社有关险种纳入扶持的农业政策保险范围。
2)为农机合作社建设提供体制支撑。农机合作社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或管理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必须把农机合作社建设放在“三农”发展的整体环境中给予考虑,从政策、制度方面给予重视和实际的支持。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6方面出发,完善相关扶持鼓励政策及制度,进一步激发农机合作社发展活力,优化农机合作社发展外部环境。这对农民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将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因地制宜、因需制宜,从本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原则来发展,不可盲目贪多、贪大、图洋、求同,搞政绩工程。
3)进一步加强农机技术支持。将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与农机合作社建设实施密切结合起来,将科技项目通过合作社进行实施。将农机科技推广项目试验、示范和推广安排在农机合作社。通过在农机合作社的建设来带动其他农户,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还组织农机合作社管理、技术人员参加演示会、现场会、技术培训班的专业技术活动。邀请农机、工商、农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农机政策、农机发展、农机技术、工商注册、经营管理、财务制度、法人制度、服务理念等,还专门组织人员到全国先进农机合作社发展地区参观学习。
4)进一步加强物质保障。在 作业高峰期前做好燃油供应计划,各地农机部门积极与石油部门联系、协商,想方设法保障农用燃油的供应,保证“三夏”“三秋”重要农时环节的生产用油。保证燃油价格稳定,在政策上对农机手进行兜底保障,有效地保证我区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抢种、抢收作业,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秩序。协同土地部门扩大农机库建设,保证农机停放点,协同交管部门,保证农机的运输、作业流畅。
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运作实践,建设配置合理、作业有序、服务有力、生存有道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符合家庭农场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必将为兰山农业实现3个高水平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