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健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空间[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之上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的重要工程,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天然优势。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应积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等重任,构建多元化服务模式,在为推进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的同时,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办学质量,达到优质联动,实现双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创新育人模式的内在要求。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目标的重大任务,关系着人民的福祉保障、党的执政基础稳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没有广大乡村地区的振兴,就没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极大地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始终把乡村振兴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一系列新举措,这也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关注乡村,在多个重要场合、重要会议、重要时点反复强调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乡村振兴重要战略思想,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内涵丰富、空间巨大,具有学科专业设置灵活、贴近乡村发展实际(如农工商旅)、专业可操作性强、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充足、合作基础好和合作潜力大等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但在已有的协作中还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单一,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具体定位模糊、参与积极性不高、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化效应,已有的对接服务优势不明显,内容单一且同质化问题突出等问题。
高职院校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优势突出、内容丰富、空间巨大。高职院校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是指,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承担乡村振兴进程中急需解决的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等重任,构建多元化服务模式,为推进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逐步拓展协作空间,提升社会服务质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开展较晚,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乡村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定位侧重在城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分散、影响力有限、系统性研究比较缺乏,主要表现在关于高职院校和乡村协作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单一,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具体定位模糊、参与积极性不高,多表现为单打独斗,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化效应;已有的对接服务优势不明显,内容单一且同质化问题突出,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组织支持、资金配套、奖惩激励及样板引领等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挖掘校地特色,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围绕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技术创新等具体内容,努力做好因地制宜,完善乡村产业体系。科技助力,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文化依托,倡导和谐文明乡风;绿色优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长效推进,强化制度体系建设。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关系着老百姓钱袋子能否稳步增长。推动乡村振兴要做到专业支撑+产业协同,建立完善的乡村产业体系,科学构建长久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和富民强村机制。各地高职院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结合对口协作的乡村现实状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地区采取差别化的产业支持政策。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优”,避免陷入乡村产业同质化、单一化、网红化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实施校地联合开发工程,建立专门的对接渠道,将学校所需所长与对接乡村产业发展进行有效整合,组织指导生产,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拓宽销售渠道和提升竞争优势。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和师资优势,可探索建立以乡村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协作办法,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加大农村专业人员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民的农业知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强化校地人才培养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合作计划,鼓励在校师生主动对接乡村定期开展合作,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发挥师生群体的专业所长,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创新创业指导、学历提升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帮扶活动。要针对地方产业现实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模式,打造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和科研创新人才团队,为乡村振兴培养紧缺技能人才。
文化兴则乡村兴。培育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要把发展教育作为治本之计,确保乡村居民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可依托丰富的社团文化、科技文化、校园文化、民俗文化及专业文化等,开展文化知识宣讲、文化下乡、文艺汇演及乡村大舞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同时,通过派驻党员教师入村指导,以党建为抓手,以致富能手示范带动为载体,激发广大村民求发展、促和谐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还应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方针,培育崇尚科学、文明共进的文化氛围,帮助乡村地区转变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将“我想富”转成“我能富”,增强广大群众追求自立自强、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创新创业的精神斗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职院校具有专业和技术优势,可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等方面指导乡村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通过政策宣讲、法律普及、经济奖惩及树立典型等形式提升村民生态文明素养。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探索建立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和生态康养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用“好风景”换“好前景”。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和融合发展机制[5],盘活乡村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乡村百姓增收获益,改善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是乡村振兴顺利推进的基石。乡村振兴不是一时之功,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并有效推进,才能取得实效。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高职院校可结合国家法律政策方针,开展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宣讲与培训,提升乡村治理的水平和能力,打造一批“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同时,结合双方相关合作协议,确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开展长期有效地帮扶工作。
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起点。实现乡村振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建设工程,必须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汇聚各方力量,作出整体谋划。要充分尊重乡村固有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尊重乡村差异,使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具特色、相得益彰。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秉承理念、厘清思路、科学谋划、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地落实落细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