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卓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根据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部署,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按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各高校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十四五规划总体方案并加以实施。
拥有足够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创建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团队,打造一支务实创新的管理队伍,是一所高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科研水平和持续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校各领域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在经费使用、人事管理、学生培养等关键领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持续化,尤其是与信息化、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应用以及平台共享观念相结合,为高校内部和高校间的资源整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能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新思路。对当下各高校遵循本校发展规划目标,特别是“十四五”发展规划愿景,立足学校当前实际,缓解办学资金短缺压力,提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产出比,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空置率,有着较低复杂度的可操作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全国高校重点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硬件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改善,大型仪器设备的拥有量也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信息封闭等因素,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不高,甚至还有购买立项不合理、使用效率低和重复购买等现象。如何加强精密贵重仪器的建设和管理,实现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作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任务服务,是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不断提及的现实问题,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的工作内容,也是国家针对高校发展长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通过对大型仪器共享工作的调研,我们深切感到,当前各个高校建设中,除个别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外,其它高校都面临着大型仪器普遍利用率高,管理不够科学,信息共享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尽管近年来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拥有量迅速增长,办学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长期形成的各自为政、盲目购置、独立占有、分散放置、无偿使用、信息不畅、缺乏绩效机制等因素是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共享效果欠佳的症结[1]。建立大型仪器共享机制迫在眉睫。
设备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针对特定教学科研项目采购的大型仪器,常常由于采购立项调研不足,随着项目的结题或教学任务的结束而降低利用率,甚至由于更新换代,部分大型仪器设备还未到达报废年限而遭淘汰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的状态,但此时仍需进行维护保养和计提折旧,成为学校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内部缺乏系统级的信息平台公开,跨院系、跨学校的信息难以互通,也导致了设备的重复采购。管理水平低,维护保养费用高。随着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不断加大,大型仪器设备数质量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相应的经营管理和维护保养还处在各自为政的低层次管理水平上,特别是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当前大型精密仪器更加精密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给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养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专业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团队,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来保障定期的设备检测维护和人员培训,所需成本占仪器采购比例较大,年均维护成本甚至超过了向第三方租借仪器设备的成本。一味求完备,校本级很难做全做强。一所高校要做大做强,大型仪器的拥有率、固定资产总值确实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参考指标[2],同时,一个完善、齐备的大型仪器,也确实是高校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客观反映。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型仪器投入市场和应用,对于一所高校来讲,做全做强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整个教育范围来看,国家也不可能支持大部分高校大范围的重复性拥有大型仪器设备。
通过认真理解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细致分析了解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做法,我校国有资产管理处通过多维度调研,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反复探讨论证。深切感到,提高大型贵重精密仪器共享能够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能够提高投入—产出效能。结合我校的任务目标及发展规划,立足建立更加完善的国有资产统计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我校资产管理处在持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提高管理能力的同时,不断推动大型仪器共享方案的落实落地,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创新思路,将对关于大型仪器共享的几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所高校应该在保证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更多从经济角度对待校属固定资产,不断盘活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专管共用、资源共享,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3]。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内推动集中化管理,可以通过有偿租赁、共管共用等形式,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在高校范围内,实时发布租赁使用信息。例如,可以在高校每年两个假期内将使用权以租赁的形式转让给研究所等社会科研机构,不断提高校属仪器设备的附加值,盘活固定资产,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同时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资产管理部门还要努力拓宽盘活渠道。比如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对于高校来讲可能是过时淘汰的固定资产,但面向整个社会来讲,可能还属于较为进步成熟的技术,还有较高的社会效益。要加强涵盖高校的全社会各级各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快资产盘活速度,及时沟通信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扩宽闲置资产的调剂范围,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通过近几年积极探索大型仪器共享课题,特别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兄弟高校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有效提高我校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益,提高设备的开放共享。通过对部分大型仪器共享工作较为成熟高校进行的针对性调研,结合整体学校建设规划,我们感到针对大型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取得成果的质量支撑,是高校做大做强的必要保障。一个高校成立大型设备共享管理中心很有必要,旨在提升大型设备的开放共享,创新大型设备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大型设备的利用率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大型设备共享管理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后,中心将从构建相关制度和机制、构建分层次的共享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设备电子档案库、设立设备运行和维修维护基金、实行效益评价考核和激励等方面促进开放共享。对于应用方向较广的通用设备,要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要及时精确地面向全校提供大型设备的工作状态并全时提供预约,切实提高设备使用率。应对于此,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探索。一是明确规范标准。按照教育部教高[2000]9 号文件精神,我们完善了学校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规定了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范围、明确了审批及购置过程、细化了后期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的接机、安装和验收、培训、管理、使用和维护。从源头抓起,在购买立项时就要明确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计划,避免科研教学的赶风潮式购买。二是精确把控,学校多部门加强信息对接,对大型精密仪器有了全方面多维度的把控,不仅仅精确掌握大型仪器的归属、所在位置、折旧年限等基本信息,还要掌握该大型仪器的年使用小时数、用于教学、科研的具体方向、以及应用产生的实际成果的数量和级别效能信息,等等。以便更好地为大型仪器的使用效能做出更准确的评估。三是建立奖惩机制。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型精密贵重仪器使用效能,我们还建立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奖惩机制。对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实行年度考核制度。每年仪器所在单位根据《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效益年度评价表》进行逐台考核,由主管部门组织检查、核实,并向全校公布。对购置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低下、管理、维护不好的使用部门,学校将根据具体情况削减下年度经费投入,并提出批评。同时制定和完善对于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奖励办法。以便更好地做好闲置固定资产的盘活工作,对使用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出效益、出成绩、管理好、维护好的使用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表扬和奖励。对于使用率高、成果产出高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建设和维护团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以后大型仪器采购的优先采购权,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从经营政策上、物质上给予优惠、奖励和支持,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科学衡量校属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标准,对于不达标或使用率低,成果产出少的大型仪器设备建设维护团队适当提出批评和惩戒,以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良性发展。
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提出了“建设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室教学环境,为高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带动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4]。这标志着实验室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在共享化、平台化的背景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更深层次进行创新融合。区域范围内部可以进行平台化建设,实现更广范围内实现高校间设备共享,甚至是跨区域间的网络资源共享。对于提高实验室创新能力、保持高项科研进步和人才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当前,大型仪器共享不能局限于校内甚至学院内部,要实现本校内部、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甚至是跨区域高校联盟校企合作等等平台机制。大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内级别或者多院系范围内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机制,但全市、全省,乃至跨区域的高校联盟,共享机制远远不够,各个高校的信息不互通又带来了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采购和反复维护等等问题。高校间的平台化建设不仅仅是大型仪器设备空闲的状态公布和申请受理,而是进行区域化的协调管理,包含系统级的专业维护运营团队,从立项论证采购到维护培训全流程的环节把控。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保证教学任务和科研成果的硬件保障,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程度也将成为高校建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高校宝贵的设备资源,更将在高校教学辅助和科研成果转化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