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异相》异文考正

2021-12-25 03:45:40刘晓兴
关键词:梵志普宁异文

刘晓兴

(南京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类书,乃至现存最早的类书,《经律异相》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有大量学者对此书进行了整理、研究。董志翘、刘晓兴等校注的《经律异相校注》[1]广泛搜集了现存的众多《经律异相》版本,甚至包括三种日本古写经,并对其中的部分异文进行了考辨。这对于《经律异相》的文本整理及以此书为材料的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但受篇幅、体例所限,《经律异相校注》内仍有大量异文未及梳理。在该书基础上,结合《经律异相》所引原译经、相关异文的词义、相关词语的使用时代,我们对其中的部分异文进行了考辨。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异文之间是正俗字关系或同义词关系,异文皆适用于《经律异相》,难以判定何者为《经律异相》所用原字、原词。对于此类异文,本文不做讨论。

一 因文字讹误而形成的异文

在汉字中存在大量字形相近的字,抄写、雕刻时若不注意便会造成文字讹混。在《经律异相》的异文中,亦有大量形讹字。

清藏作“爟然”。《说文》“火部”指出:“爟”“取火于日官名,举火曰爟。《周礼》曰:‘司爟,掌行火之政令。’从火雚声”[2]。此义与《经律异相》的语境明显不合,当为讹字。

七寺、金刚寺、兴圣寺作“爠”。天治本《新撰字镜》卷一“火部”指出:“爠:以照反。光也,明也,照也,示也。曜、耀二字同。”可见,“爠”当为“曜、耀”的俗写。因“瞿”“翟”形近,故在古籍内常常讹误。如项楚《敦煌变文选注·破魔变》:“女见魔王说本情,翟谈(瞿昙)如来道果成。”项楚指出:“原文‘翟谈’当作‘瞿昙’,释迦牟尼之姓。‘翟’是‘瞿’字形误,‘谈’则‘昙’字音误。道果:指佛果”[3]。“火”“光”义通,将“耀”的义符“光”换为“火”,则形成俗字“爠”。此字在其他古文献中亦有用例,如《四部丛刊》初编《梁江文通集》卷七《为萧骠骑骧封第二表》:“今殷夏既声,封国式固,故天地(爠),日月更辉。陛下停若镜之明,流如云之爱。”相应内容在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江淹〈萧骠骑让封第二表〉》中作:“今殷夏既声,封国式固,故天地耀,日月更辉。陛下停若镜之明,流如云之爱”[4]。可见“爠”即“耀”。这与《新撰字镜》的说法一致。不过,《四部丛刊》本《梁江文通集》乃据上海涵芬楼藏明翻宋刊本影印,“”字是宋本文字抑或明本文字仍待考。七寺、金刚寺、兴圣寺本《经律异相》为12世纪至13世纪的古写经[5],因此,三者中的“爠”字应该是现在可见的最早实际用例。既然“爠”即“耀”,那么其语义自然也不合《经律异相》句义。

2.昔有梵志,要不睹佛,窃入他舍。(卷四十《梵志奉佛钵蜜众食不减施水中众生七》,第1335页)

“要”,中华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金刚寺、兴圣寺作“恶”。(第1336页)

按:“要”的语义不合语境,乃“恶”的形讹字,义为“厌恶”。张小艳指出:“就字形而言,‘要’与‘’极为相近,易于致误。且敦煌文献中,‘要’每误作‘’,如斯1170号《释门杂文》:‘夫立论端,语须当理,发言申吐,未卜要繁词。’例中‘卜’为敦煌文献中习见的删除符号,抄手本欲写‘要’,却写成了与之形近的‘’,故而在其右侧加注一‘卜’号以示删除,后即补上正字‘要’,‘未要’即不必、不须之义。另如伯2665号《搜神记》:其父忽尔唤焦华曰:‘比来梦要,定知不活。’焦华问父曰:‘患来梦恶何事?’其中‘要’亦当为‘恶’之误”[6]。《经律异相》此处内容引自《生经》卷五《佛说蜜具经》。相应内容在原经中作“尔时梵志,迷惑异道术,不信佛法,欲乱佛教。行于城中,遥见佛来,恶不欲睹,窃入他舍,得无世尊瞿昙见我。”(T03/102c)原经亦作“恶”。此外,“恶不欲+动词”的构式在译经文献内常见,如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五:“时彼父母及诸亲族,见其如是,恶不欲见,驱令远舍,使不得近。”(T04/227a)相反,“要不欲”在译经文献内未见。

综上,“要”应校改为“恶”。

3.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现,下不至底,正据其中,无常杀鬼安知我处?”(卷四十《梵志兄弟四人同日命终九》,第1339页)

“据”,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处”。(第1340页)

按:从词义来看,“据”有“占据”义,似乎与异文“处”表达的“处于”义相近。但结合其他证据来看,原文当为“处”字。此处引自《法句经》,今本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一作:“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现、下不至底,正处其中,无常杀鬼安知我处?’”(T04/576c)此事亦见于它经,如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处中间,无常杀鬼安知我处?’”(T04/619a)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四十七:“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处中间,无常杀鬼安知我处。’”(T53/643b)“据”处在后三者中皆作“处”。可见,《经律异相》作“处”的可能性更大。从词语组合搭配的时代性来看,“处其中”在译经内常见,如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二:“兜术天王曰:‘还持本宫奉上菩萨,使处其中。’”(T03/491c)在佛教文献内,未见其他表示实际位置的“据其中”用例。

因此,结合异文、所引原经、词语搭配来看,“据”当为“处”的形讹字。“据”的繁体字作“據”,右侧字形与“處”极为相似,故两者在古文献内常讹,如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二《神宗元丰七年》:“闻提举司乃以意欲与赏及成就巡检处,遍择当案保分,不时教习,甚失朝廷劝作之意。”中华书局本校勘记指出:“‘处’原作‘据’,据阁本及《宋会要·兵》二之二八改”[7]。

4.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作令死复生,罪福不败止。终始非一世,从痴爱久长。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卷四十《梵志夫妇采花失命佛为说其往事十一》,第1343页)

“止”,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作“亡”。(第1344页)

按:此处引自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四。相关内容在原译经内作:“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假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终始非一世,从爱痴久长,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T04/606a)该事亦见于其他佛教文献,如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九七:“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作命死复生,罪福则不亡。终始非一世,从痴爱长久。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T53/998b)这一偈语还见于其他译经,如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二:“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假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终始非一世,从痴爱久长。自此受苦乐,身死神不丧。”(T03/467a)吴维祇难等译《法句经》卷二:“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假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终始非一世,从痴爱久长。自此受苦乐,身死神不丧。”(T04/574a)“止”在以上内容内皆作“亡”。从句义来看,“败止”处表达“消失”“没有”的可能性更大。“止”强调“停”;“亡”强调“没有”。“亡”的词义与语境更为搭配。

“止”当为“亡”的形讹字。“止”“亡”形近,故常讹混。如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论语集解·子路第十三》:“言虽无道,所任者各得其才,何为当亡?”校勘记指出:“当亡,底卷‘亡’原误作‘止’,盖‘亡’或写作‘亾’,与‘止’形近而误,兹据乙卷、戊卷、刊本改正”[8]。

5.子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其杖为最胜,非子离恩爱。为我防恶牛,危险地得安。能却凶暴狗,扶我暗处行。(卷五一《老乞婆罗门诵佛一偈儿子还相供养四》,第1357页)

“其杖”,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金刚寺、兴圣寺作“曲杖”。(第1357页)

按:从词义来看,“其杖”“曲杖”似乎皆通。但此处引自《杂阿含经》卷四,对应内容作:“儿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曲杖为最胜,非子为恩爱。为我防恶牛,危险地得安。能却凶暴狗,扶我暗处行。”(T02/26c)原经作“曲杖”。一般而言,《经律异相》在摘引译经时,有可能会改编叙述性部分,但偈语常照抄原经。本条的内容正处于佛祖的偈语部分。因此,结合异文、原经来看,此处作“曲杖”的可能性更大。“曲”“其”字形相似而讹。

6.当度旷野,时有五百贼于旷野中食,散若遣妇从贼乞食。贼曰:“观其所使非是常人,宜其与食。”(卷四一《散若学射得妻五》,第1359页)

“其”,径山藏、清藏、金刚寺、兴圣寺作“共”。

按:当作“其”。此处引自《四分律》卷四六。对应内容在原经内作:“时妇即往语贼言:‘散若从汝乞食。’时贼帅言:‘今观其所使非是常人,宜可与食。’”(T22/910b)原经作“宜可”,表示“应当”义。从前文“从汝乞食”来看,“宜可与食”的实施者应该仅有一人。因此,《经律异相》异文作“宜共”不可从。在汉语史中,“其”可作为句中结构助词,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宜其”即“宜”,与“宜可”的语义一致。如梁慧皎撰《高僧传》卷六:“临终遗命务勖律仪。谓弟子曰:‘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T50/362a)梁慧皎撰《出三藏记集》卷一二:“置难形神援譬薪火。庾阐发其议,谢瞻广其意,然桓谭未及闻经先着。此言有足奇者。宜其掇附也。”(T55/82c)

“其”“共”字形相近,常讹混,如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尚书·盘庚下第十一》:“今我不罪女,女勿共我,合比凶人而妄言也。”校勘记指出:“共,甲三同,刊本作‘其’,案‘其’为形误字,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尚书正义》已改作‘共’”[9]。

7.又彼国常仪:国王生子,若十若百若至无数,尽出作道,诵习佛经,三藏备举,还复罢道,登陟王位。凡诸不通经籍,不举则不得陟王位也。(卷四三《师子有智免罗刹女三》,第1397页)

“凡诸”,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梵语”。(第1399页)

按:当作“梵语”。此处引自《出曜经》卷二一。对应内容作:“又彼国常仪,国王生子若十若百若至无数,尽出作道,诵习佛经三藏备举,还复罢道登陟王位,梵语不通,经籍不举,则不得陟王位也。”(T04/720a)从词性来看,“诸”常作修饰语,后接名词。“凡诸”连用时,亦须加体词性成分,如《长阿含经》卷二十:“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T01/135a)《高僧传》卷五:“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涉将五载,忽然得病寝疾。”(T50/357b)《经律异相》此处的“不通经籍”为谓词性成分,不合“凡诸”的使用特点。因此,“凡诸”当为“梵语”的讹误。“凡”“梵”音近,故可相借。在《经律异相》内亦有“凡”“梵”音借的其他用例,如《经律异相校注》卷八《题耆罗那赖提者二人共争令五日暗冥十》“凡释仙圣诸天龙鬼神无不稽首。”“凡释”在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兴圣寺作“梵释”。张春雷指出此处当作“梵释”[10]。因“诸”“语”字形相近,故在古文献内常形讹,如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五:“时彼比丘,本末为说,语比丘:‘当共分布行求索之,使我还得衣钵。’”(T03/104a)“语”在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中作“诸”。据句义,此处当作“语”。

8.师大笑:“恨我治王病大有功夫,而王不识恩分,不相料理,令我空去。”随道愁叹,以为永恨。(卷四四《医治王病差获王报殊常八》,第1442页)

“笑”,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金刚寺、兴圣寺作“叹”。

按:当作“叹”。从句义来看,此处描述医师不满,且下文云“随道愁叹”。因此,《大正藏》作“笑”不合句义。所引原经《杂譬喻经》卷一作:“师大叹恨:‘我治王病大有功夫,而王不识恩分不相料理,令我空去。’循道愁叹以为永恨。”(T04/526a)“笑”处亦作“叹”。因此,《经律异相》当作“叹”。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毛诗·谷风之什训诂传廿》:“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校勘记指出:“笑,底卷原作‘叹’,当为‘笑’俗字‘’的讹变,兹据刊本改正”[11]。可见,“笑”“叹”形讹在文献内并不鲜见。

二 受上下文影响而误的异文

有时,在抄写、刊刻文献时,会受到前后文字的影响而误抄、误刻文字,《经律异相》的部分异文也反映了这种受前后文影响而文字讹误的现象。

1.超术梵志复经数日,又白师曰:“所学已知,然书籍所载诸有学术,过者当报师恩。”师曰:“汝知是知。”超术作礼而去。(卷四十《超术师又从定光佛请记一》,第1320页)

“知超”,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金刚寺、兴圣寺作“时超”。(第1323页)

按:《大正藏》的“汝知是知”似可理解为“你知道这些知识”。但就文义来看,此处似当表示时机合适,而非单纯表示“知道、懂得知识”。何况“汝知是知”与这句话的结果——“超术作礼而去”的因果关系也不明显。相反,异文作“汝知是时”则可与句义相印,即:“时机已到”,因而“超术作礼而去”。因果关系明确。《经律异相》注明此处引自《修行本起经》,但在现存《修行本起经》内无对应文字。不过,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诸本有异文指出“出《增一阿含经》第六卷”。经查,在现存《增一阿含经》卷一一中有对应文字作:“尔时,耶若达梵志告曰:‘汝知是时。’超术梵志前礼师足,便退而去。”(T02/597c)可见,此处译经当引自《增一阿含经》而非《修行本起经》,且当作“汝知是时”。《大正藏》作“汝知是知”当是受前文“所学已知”“汝知”之“知”的影响而误抄。

2.佛言:“昔迦叶佛时,鱼身与此王行饭佛。”(卷四二《鱼身得富缘三》,第1379页)

“行”,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兴圣寺作“共”。(第1379页)

按:此处当作“共”。相关内容在所引原经《旧杂譬喻经》卷一中作:“佛言:‘昔迦叶佛时,鱼身与此王共饭佛……’”(T04/516b)此事亦见于《法苑珠林》卷五八,作:“佛言:‘昔迦叶佛时,鱼身与此王共饭佛……’”(T53/725c)在此则故事中,“鱼身”与“王”一起去供奉佛祖,因此当作“共”。《经律异相》下文作“汝时贫穷,助其驱使。鱼身所具与王行之,而谓王言:‘今日有务不得俱行,若行无异断我手足。’”此处有多个“行”字,在《大正藏》内,前文“共”字受此影响而误作“行”。

三 误脱、误衍、误倒的异文

在抄刻古籍时,有时易误添、误删文字,或者会误将文字的顺序颠倒。在不同版本的《经律异相》中也存在因此类问题而产生的异文。

1.彼时世尊为说经法,喜心生焉。归命法僧,奉受戒禁,绕佛而去。(卷四十《梵志奉佛钵蜜众食不减施水中众生七》,第1335页)

“法僧”,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佛法僧”。(第1336页)

按:此处引自《生经》卷五《佛说蜜具经》。此处对应的原文为:“彼时世尊,为说经法,寻时欢喜,善心生焉。辄归命佛及法众僧,奉受戒禁,绕佛三匝,稽首而退。”(T03/102c)可见,此处应从它本作“佛法僧”。从佛教教义来看,“佛法僧”乃佛教“三宝”。如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大方等大集经》卷四三:“若有能以一香华,持散三宝佛法僧,发于坚固勇猛心,一切众魔不能坏,何况毕定求作佛!”(T13/285a)在佛教文献内,“佛法僧”常作为一个固定组合使用,且在讲述佛教徒皈依佛教时,常见“归命佛法僧”,如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四:“我今于如来受三自归,归命佛法僧,自今以后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T04/631b)相反,“归命法僧”则仅有《经律异相》一例,十分可疑。因此,此处当作“归命佛法僧”。《大正藏》的“法僧”脱一“佛”字。

2.儿母曰:“如客来寄止,来不难去不留。此儿如是。生生是自来,死亦独去。非我力所能进退。随其本行追命所生。”(卷四十《梵志远学值五无反复八》,第1337页)

按:第1338页校勘记指出“生生”在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金刚寺、兴圣寺诸本内作“生”。此处引自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五无返复经》卷一,对应内容为:“儿母逆为梵志说譬喻言:‘子者如客,来依人止,来亦不却,去亦不留。此儿本我亦不唤来,自来过我生,死亦自去,非我力乃便进退,随其本行,追命所生。’”(T17/574c)由此来看,《经律异相》此处内容当依据异文改为“生是自来”。从句式来看,“生生是自来”应与“死亦独去”对文,故“生生”处衍一“生”字。

3.上优钵昙树择取熟果,弃生与妇。(卷四十《梵志弃端正妇于树上爱着鄙婢后悔无益十》,第1341页)

“优钵昙”,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优昙钵”,七寺作“便钵昙”。(第1341页)

按:此处引自《生经》卷五《佛说夫妇经》。相关内容在原经作:“至于山间,上优昙钵树,择诸熟果而取食之,弃诸生果而用于妇。”(T03/106c)作为植物名,“优昙钵”在佛教文献内常见,如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卷二:“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T01/172c)“优钵昙”在佛教文献内极少见,且在唐代之前无用例。因此,“优钵昙”应为“优昙钵”的倒文。“便钵昙”则仅此1例,“便”“优”的草书字形相似,当为讹字。因此,此处当作“优昙钵”。

4.家中共争各言:“我是福力。”(卷四二《琝茶财食自长闻法悟解一》,第1376页)

“我是”,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是我”。(第1377页)

按:从文义来看,此处问询因谁而获得如此福力,“是我福力”可表示这种所属关系,当据改。此处引自《四分律》卷四二。对应内容作“其家里各各诤言:‘是我福力。’”(T22/872c)亦见于《法苑珠林》卷八十,作“家内良贱共争,各‘是我福力。’琝荼诣佛请问谁力。”(T53/879a)《大正藏》作“我是福力”当为倒文。

四 其他种类异文

有些异文以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B替换原单音词A。但是被替换的单音节A与另一单音词C组成的双音形式AC有其使用时代性。异文“BC”的使用时代明显不符合编写《经律异相》时的语言实际。如:

尔时世尊入舍卫城。时有异婆罗门,年老根熟,执杖持钵家家乞食。(卷四一《老乞婆罗门诵佛一偈儿子还相供养四》,第1356页)

“年老”,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金刚寺、兴圣寺作“年耆”。(第1357页)

按:《说文》“老部”指出:“耆”“老也。从老省,旨声”[12]。因此,“年耆”“年老”义同。不过,此处引自《杂阿含经》卷四。对应内容在原经内作:“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有异婆罗门,年耆根熟,执杖持钵,家家乞食。”(T02/26b)而且“年耆根熟”在佛教文献内常见,如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十:“大王!我今自恨,年耆根熟,衰朽老迈,当于尔时,不得睹见,失此大利,是故我今悲惋自伤;非彼不吉。”(T03/697b)在《经律异相》内亦有多处用例,如《经律异相校注》卷四四《贫老夫妻三时懈怠三十一》:“有二老夫妇,年耆根熟,偻背如钩,诣里巷头,烧粪扫处……乃于今日年耆根熟,无有钱财,无有方便。不复堪能。”相反,除《经律异相》用例外,“年老根熟”在佛教文献内仅有1例,即《杂阿含经》卷五:“善哉!长者!汝实年老根熟,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觐见如来并余宗重知识比丘。”(T02/33a)但此例的“老”在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诸本内作“耆”,且《杂阿含经》还有12例“年耆根熟”,所以《杂阿含经》此处的“老”也应为“耆”的讹误。此处《经律异相》的“年老根熟”则为唯一用例,非常可疑。因此,结合异文、原经、用词习惯来看,此处当作“年耆”。

有时,因两词音近、音同而产生异文。如:

往一墙边,思惟惧罪。自掷跳墙,下有织工,堕上即死。时织工儿复捉得之,便与众人共将诣王:“公杀我父。”时诸债主将至王前。(卷四一《檀腻身获诸罪一》,第1349页)

“织工”,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金刚寺、兴圣寺作“织公”。(第1350页)

按:此处引自《贤愚经》卷十一。对应内容在原译经内作:“到一墙边,内自思惟:‘我之不幸,众过横集,若至王所,傥能杀我;我今逃走,或可得脱。’作是念已,自跳踯墙,下有织公,堕上即死。时织公儿,复捉得之,便与众人,共将诣王。”(T04/428b)由此来看,“织工”当作“织公”。“公”表明性别为男。而且,据《大正藏》校勘记可知“墙下有织公堕上”在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诸本内作“墙不意墙后有织老公身堕其上老公”。“织老公”则明确表示职业、性别,与下文“我父”对应。相反,“织工”仅能说明职业。“公”“工”音同而产生异文。

有些异文可能是在误衍、误脱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如:

即乃说偈。大胜王便上金钱一千。大胜者,即种种梵志是;时童子郁多者,则我身是也。(卷四十《须项梵志闻法忧解三》,第1329页)

“种种”,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种稻”。(第1330页)

按:此处引自三国吴支谦译《佛说义足经》卷上,相关内容为:“佛语诸比丘:‘是时大胜者,即种稻梵志是也;时童子郁多者,则我身是也。我是时亦解释是梵志痛忧,我今亦一切断是梵志痛忧已,终不复着苦。’”(T04/175c)按照译经的习惯,此处乃介绍译经故事内的人物。在《佛说义足经》内,此梵志所作之事乃“种稻”,如《佛说义足经》卷上:“时有一梵志。祇树间有大稻田,已熟,在朝暮当收获。”(T04/174b)从这两点证据来看,此处当作“种稻”。《大正藏》的“种种”乃是误抄,“种稻”误衍“种”而作“种种稻”,之后又脱“稻”字,故最后产生“种种”这一异文。当然,也可能先脱“稻”,之后再补“种”字。

以上就《经律异相》的部分错误异文进行了分类考察。由以上异文来看,《经律异相》的异文有较为复杂的成因。有时单纯依靠所引原经不一定能完全否定某一异文。因此,在研究类书异文时,必须结合所引原文献、词义、俗字知识、词汇的使用时代等多重证据来考察。

猜你喜欢
梵志普宁异文
普宁讲述方方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 10:32:07
诗二首(其一)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12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对普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20
诺奖得主普宁的爱情三角梅
看世界(2019年14期)2019-07-13 03:11:29
纳博科夫小说《普宁》中“车辆”的隐喻与流亡主题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和曾梵志抽雪茄
博客天下(2014年2期)2014-09-20 02: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