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下巴蜀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2021-12-24 07:42李晨曹刚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

李晨 曹刚

摘要:媒介融合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近年来,微纪录片从选题、叙事策略等方面更加关注区域文化特色。具有独特魅力的巴蜀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影响力也是逐渐提升。新媒体作为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媒介渠道之一,在传播传统文化、区域特色文化的方面一直是主力军。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既有真实性又具有观赏价值的影像类型,成为巴蜀文化影像传播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媒介融合环境生态为背景,梳理巴蜀文化在视觉传播过程中,从内容形式、视听语言、传播产业机制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色。并且以微纪录片此类型为主要传播文本,分析巴蜀文化创作新的播路径。

关键词:微纪录片;巴蜀文化;传播路径

媒介高度融合的当下,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为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内容传播需求,微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传播优势的纪录片类型,从2014年左右就开始出现在新的媒体流平台上了,并得到广泛传播。因其兼具记录真实化、内容个性化、情感私人化的特点,人们越来越发现其非常适合用来传播传统文化内容,尤其是有一定区域特色的文化内容。因为传统形态的纪录片在制作周期、选题角度以及内容的结构上,不仅需要制作者投入更多,且需要观众停留大量的观看时间。这一点已经不符合当下媒介融合对内容和观众的要求。所以微纪录片也逐渐承担起传播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有传统文化表达内容的新类型。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微纪录片从内容生产、叙事机制以及发展策略上面已经呈现出新的趋势。本文便以巴蜀文化微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传播本土特色文化内容的影像文本,进行传播路径的研究,总结特色和方法。为以后的制作、传播和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文化认同的表达诉求

文化的繁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习近平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观点,就是希望人民不仅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要对其有信心。“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東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1]巴蜀文化神秘璀璨,巴蜀地域上发生的故事也非常丰富多彩。但是大部分的影视作品反映的都是巴蜀儿女生活习性、文化特色,且拍摄时间都停留在21世纪以前。

微纪录片领域在关于当代巴蜀文化的新发展、新样貌的表达上就呈现出了更加先进的创作思维。以微纪录账号“李子柒”、“蜀中桃子姐”为代表的一批新媒体博主,创作的微纪录片反映了川北、川南地域的美食文化、生活环境、人文风貌。尤其是“李子柒”在巴蜀美食、生活理念的表达上,从全国范围到海外视频平台所引起的传播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利用地域风貌的独特,向海外观众进行了软性的中华文化输出。同时为巴蜀儿女唤醒民族意识、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优秀的微纪录片......不断纳入新的素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以现代视角对民族文化做进一步的挖掘与展现,并合理运用视听语言和新型的视觉技术以创造具有表现力和观赏性的影响效果,既满足了人们内心潜在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也使人们获得了知识信息以及不同以往的观看体验。”[2]

二、叙事机制创新

1、个性与共性的协调

新的媒介特征下,叙事的角度不再以宏大着手,而是更喜用“平民化”的视角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平民化”的视角即是“把普通人的人生际遇与大时代联系起来,把几个个体人物的生活态度映射到了整个社会,极大地扩张了其深度和广度,构建了以小见大的叙事场景”。[3]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当代的观众更热爱短、精、新的视频内容,“从审美趣味来讲微纪录片是大众化的,只有人们喜闻乐见,它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关注。”[4]这是受众的共性,而从深层的叙事立场来看,微纪录片的内容又是具有个性的。因为新的影像艺术作品必然在创作手段上需要不断的革新。在审美标准上的不断开发,导致呈现出具有个性化的影像表达风格。于是,在这样的总体基调下,个性与共性必须要协调发展,才能让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更好的进行传播。

2、纪实性与故事化的重新调配

巴蜀文化头部媒体号李子柒的系列微纪录片“一物一生”,从“播种”到“端上餐桌”用纪录的手法讲述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食物一生的故事。传统纪录片在进行叙事的时候并不总是受到时常的限制,有些纪录片甚至可以达到3个小时以上。而微纪录片却看重实效性,以及更看重内容如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从影片的一开始就要尽可能快的展开故事。于是微纪录片无法用复线叙事表达具有强烈矛盾冲突的内容,单线、简单的故事内核反而更容易抓住观众的眼球。

食物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平凡却伟大的,很少人会用拟人化的手段,用“一生”的概念去利用视频包装一类食材。而这种极致的拟人与故事化,加上拍摄周期几乎平均达到三个季度以上的全程记录,正在成为微纪录片市场上的精品创作手法。5-10分钟的时长却反映了以年为单位的单线故事变化,这种时长与物的变化比例已经足以震撼观众。

三、多平台、多维度的商业互动

1、新旧媒体联动,碎片传播

微纪录片在互动性方面更加优于传统纪录片。“多线式引导”策略让观众对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进行选择。“多线式引导是指传播者将预先拍摄好的视频分为众多小视频,投放到新媒体端和电视端,并且小视频之间会形成一条故事线路,若传播者投放的小视频越多,也就意味这其引导的路线就越多。”[5]如此一来,受众与微纪录片就会因为互动的区别而产生个性化的“微叙事”。这样即使传播目标不一致,也不妨碍受众与内容进行互动。

参考文献:

[1] 银进康.四川题材影视作品与巴蜀文化精神.四川戏剧,2014.06[] 陈英琦.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研究.西安工程大学,2020.06

[2] 孔非.人间烟火最动人——电视纪录片《中国喜事》的叙事策略.中国电视,2020.05

[3] 汲航宇.微纪录片的美学研究.现代视听,2016.11

[4] 李小双.新媒体视域下互动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探析.国际公关,20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18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巴蜀特色文化微型纪录片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SB0792)

作者简介:李晨,女,汉族,四川人,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曹刚,男,汉族,四川人,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电视制作。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高校学生中有效传播的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英文学术期刊办刊策略与传播路径研究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传播路径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对本土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