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东 黄应邦
关键词: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
早在1963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中,就已经提出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发展模式,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合作,取长补短。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2013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指出“联合培养工作是促进科教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方式,是推进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国家一系列的政策导向不难看出,联合培养研究生已成为未来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趋势,联合培养研究生有利于把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意义
(一)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强强联合的需要
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短板,随着近些年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教学资源出现短缺,课题与设备也不能满足研究生持续增长的需要。而近些年国家对基础科学越来越重视,对科研机构增加了资金和科研设施的投入力度,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成为常态,而很多科研机构人员短缺情况比较明显,导致开展工作时力不从心。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将大量研究生人才输送到科研机构,研究生作为双方联系的纽带,有利于加深双方的交流合作,促进双方共享科研资源、信息和人才,实现双方之间的优势互补,解决理论实践脱节的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解决科研单位面临的人才、科技资源不足问题,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教学资源,最终通过强强联合、取长补短,实现更多的科研创新和业绩突破。
(二)创新培养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联合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培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是更加宽泛的,有利于让研究生提前接触社会,适应工作节奏,培养他们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是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教育模式。联合培养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可以整合创新人才和资源,还可以构建符合中国本土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新的经验,是全面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三)拓宽研究生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对于研究生来说,从大学阶段到读研,虽然身份有所变化,但基本还是处在校园内部,还是以往熟悉的环境,与外界接触有限,长期在同一种环境下生活学习,容易固化思维模式,与社会脱轨。随着近些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见图1),研究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空前激烈,这就对研究生尽快适应工作节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科研院所的联培研究生,可以接受不同类型的学术思想熏陶,感受不同的学术氛围,更具有多元化视角,萌发灵感并带动创新思维,在協助导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促进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也有利于逐渐转变到工作状态,同时在人际交往方面可以得到更多的历练,在就业时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后往往能更快适应工作节奏。
三、联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松散,缺少制度化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最理想的状态,双方签订了完善的合作协议,每年有相对固定的联合研究生规模,从学生的招生、培养、日常管理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科研院所的专家可以在高校申报导师,双方根据制度开展合作,主要培养环节都是科研院所内部完成,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二是双方有合作意向,但是缺少相应的制度,招生规模也不稳定,在生源充足的年份,学校会给予科研院所部分联培研究生指标,生源差的年份就限制数量甚至中断合作,在研究生的培养上缺乏延续性;三是院校双方并无官方合作,部分导师凭借私人关系在高校进行招生,甚至将学生“租借”到单位协助工作,主要培养环节还需返回学校完成。据了解,后两种现象也比较普遍,对学生的培养缺少制度,双方权责不明确,日常也疏于管理,培养质量无法保障。
(二)联培研究生与校方容易分割,缺乏归属感
很多高校与科研院所往往是分属不同城市,距离较远,有些学生自从到联培单位以来,从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到毕业答辩都可以在联培单位完成,在联培单位的时间远远超出在校时间,甚至中途从不用回校,工作与人际圈子也逐渐与学校脱钩,很多同学毕业后直接定居在联培单位所在城市。受限于地理条件,学校对联培研究生的关心关注也少,学校组织的活动联培生无法参加,彼此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减少,学校甚至在奖学金评选等方面对联培研究生区别对待,导致部分联培研究生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知识产权归属
近些年,知识产权也是一项容易产生分歧的内容,对于联培研究生来说,分属不同单位,双方单位立场不一样,无形中也会对科研成果的署名产生分歧,科研院所作为项目和资金的资助方,往往会要求作为第一署名单位,有时会与单位的奖励挂钩;而学校则会把科研成果与评优评先评奖挂钩,甚至明确为硬性毕业条件,这对于联培生群体来说,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达到双方要求。
(四)导师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研究生在培养期间与导师接触最多,沟通角度最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导师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最终培养质量。作为科研院所的导师,招收研究生多是为了协助完成科研项目,在性质上与研究生之间类似于雇佣关系,有些导师招收研究生数量较多,平时工作繁忙,缺少精力对研究生进行管理教育,甚至把学生再转交给年轻科研人员代管,很多科研人员未接受过学生管理培训,缺乏相关管理经验,无法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五)日常管理跟不上
学生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在工作经验、心智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生涯后,面对家人的期待,学业、经济、就业的压力,活动圈子的缩小,研究生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科研院所的研究生,由于其校园氛围比较薄弱,日常学习内容枯燥,心理浮动性是比较大的,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引发人身财产安全问题。不同于高校,很多科研院所没有专职的学生辅导员,也没有专职的研究生管理部门,一般由人事部门代为管理,日常管理以导师为主,在学生管理方面经验无法与学校相比。
四、提升联培研究生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
联合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依托双方优势资源,积累研究生管理培养经验,实现合作共赢。同时,联培双方应重视研究生管理,共同建立健全符合联培研究生特殊性的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起从导师遴选,研究生招生、津补贴、党建、就业指导、日常管理一系列配套制度,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并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各方的教学培养行为,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细则,规范日常管理,确保研究生管理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沟通交流,增强归属感
联合培养双方之间应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带动联培生和校本部的联系,学校老师、辅导员应创造机会前往联培单位看望学生,了解学生的诉求,在学校的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党员发展、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对联培学生一视同仁。科研院所应加大投入,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联培生返校参加活动、招聘会等,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争取与本地的高校共享信息,共享本地的教育教学资源。作为学生也应转变思想认识,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双方组织的活动,多进行互动交流。
(三)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争议
双方应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协商的原则对待知识产权,对于研究生取得学术成果,原则上说知识产权应当由双方共享,而关于发表学术论文(著作)、专利、奖项等事项可采取双署名制,根据科研情况和实际贡献,经双方友好协商解决,进一步加以明确,从而将双署名制度落实并真正对双方产生激励作用,学校要对校外导师及联培单位业绩进行互认,不要因为署名先后问题影响评优评先、奖助學金甚至是毕业。
(四)严格落实导师负责制,建立导师考核制度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除了要严格校外导师遴选程序外,还要对导师实行培训上岗制度,提升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技能,在各个环节上保证培养质量,确保把研究生交给经验丰富且有责任心的导师,从源头上把好关;科研院所也应建立健全导师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导师负责制,对导师的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研究生成果、研究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多维度考核,对于存在研究生中途退学、不能按期毕业、不能顺利就业以及其他问题的,应该及时限制或暂停招生;导师本人也应认清自己同一般教师的区别,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细节中,不仅要从学术角度,还要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待人处事等多方面加以指导和教育,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增加研究生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五)提升日常管理水平
一是作为联培单位,应设置研究生专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培训,提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充分发挥研究生会作用,加强联培研究生的自治管理,通过研究生会举办各类活动增进同学之间感情。三是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正确引导学生,提供正能量,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并予以解决。四是严格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单位可管控范围内,做到精细化培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结语
联合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重要探索,正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实践经验证明,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途径,该培养模式正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也是高校与科研机构依托双方优势资源,丰富研究生培养经验,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