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际娣 魏启宇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国际人才自由港”目标,在聚才政策上精准发力、在成才平台上精准布局、在留才生态上精准服务,构建起“百名院士、千名领军、万名才俊”推动“万亿计划”的“百千万亿”人才集群,人才工作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才工作会议在黄埔召开,会议积极响应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出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新的动员令。黄埔区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人才汇聚主力军,进一步在人才工作中出快招、出实招、出高招,以黄埔速度、黄埔担当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核心引擎。
从柯拜船坞培养中国第一批船舶制造人才,到黄埔军校培养大批革命军事人才,从广石化培养现代工业人才,都见证了黄埔人才的量变蝶变。今天,该区已构建103位院士、1164名高层次人才、37万名大学以上学历人才、大众创新支撑万亿计划的“百千万亿”人才格局。
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是全球顶尖实验室,李红浪、周振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形成了多个世界第一的技术。全区人才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4项,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愈发凸显,形成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王牌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攻坚队。
如今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充分发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虹吸效应,形成了“人人抓人才工作、处处提升人才生态”的主动格局。近3年,该区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均增长率高达86%。近年来,该区相继出台“黄金10条”等产业政策超50个,“美玉10条”“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等人才政策20个,形成“金镶玉”政策体系,覆盖引资引才引智的各个层面。近5年,全区累计兑现金额超20亿元,政策支持力度全国领先。
所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要引进来、留得住、干得好,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通过构建“1+1+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在重大项目研发中历练人才;大力实施“万亿制造”、“万亿国资”、“万亿固投”、“万亿商品”计划,打造通用型和专用型相协同“四区四中心”全联动的科技产业体系。此外,该区还高标准规划建设知识城大科学装置和中试应用区、科教创新区,同时支持科研人员、创新人才双向柔性流动,允许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按规定到中新广州知识城兼职、挂职取得报酬,带科研项目和成果到知识城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如今,该区在“引智”人才政策体系、“聚才”人才服务管理、“引资”人才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
长期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人才服务依靠机关、事业单位执行,但由于“人”的服务链条繁多、业务分散,涉及衣、食、住、行、产、教、学、研等多元范畴,这种碎片化管理模式已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该区积极探索,于201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区级人才教育工作集团,为各层次人才提供引进、创业、居住、生活、教育一条龙服务。一举击破原有管理模式中人才服务保障不及时、不全面等难点,受到全国上下高度关注。人才教育集团成立近四年来,提供服务超10万人次,高层次人才增长6倍,新增户籍人口超过15万人,国内100多个地区和城市前来学习交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创新活力的人才热土。
在不断的总结探索中,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全国首创“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品牌,线上发力打造全链条服务,打造“黄埔人才家”安居品牌,旨在为来埔人才提供便利,实現家庭与事业兼顾。
在“上管老”方面,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高层次人才集中居住的高端人才公寓内配套人才养老公寓,让人才与父母长辈仅仅相隔“一碗汤”的距离,将人才父母、岳父母纳入人才住房保障体系,享受为期最长5年120平方米50%的住房租金补贴。
在“下管小”方面,该区着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精准发力,创新国企办园模式,打造人才工作集团幼儿园。目前,人才集团开办了幼儿园11所,共3100个学位,提供0—6岁完整学前教育服务,该项目重点解决包括高层次人才企业在内的民营和中小企业人才子女的入园入托需求,并积极引进国际化高端教育,满足区内国际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
为了让人才扎下根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通过盘活国有存量住房、改造市场房源等多种途径,筹集近万套人才住房,面向全区各类人才开放。在满足“硬需求”的同时,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还做好“软服务”。该区组建了一支超过百人的“人才经纪人”队伍,为人才提供从初创落地的企业注册、场地洽谈,到起步期的政策咨询、管理法务、劳务派遣,再到成熟期的投融资对接、IPO辅导等全流程创新创业服务。该区还通过政府、市场、线下、线上“四端”发力打造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开发“黄埔人才网”“黄埔才汇通”小程序等互联网服务工具,实现人才零跑腿、事项随时办。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运营以来,累计服务各类人才超过3万人次,协助兑现各类人才奖励扶持超过5亿元。
接下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突出区域人才生态特色,深化引才、育才、用才机制,打造人才阵地,实施四大聚才工程,营造拴心留人的优质生态环境,以更加有效的思路举措推动人才工作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