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元素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功能

2021-12-24 01:43杨梦
建筑与装饰 2021年30期
关键词:太湖石石头园林

杨梦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1 石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功能概述

石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山水园林,都可以看到石头造景的表现手法,石头可以营造出很多的自然和生态景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石头的种类繁多,主要有黄石、太湖石、摊石、千层石、斧劈石,等等。这些石头运用的非常的广泛[1]。在水面上,亭廊边,或者景观边上用太湖石、黄石或者千层石垒成一座假山可以营造出迂回曲折之感。另外,在水岸线两边,驳岸边上,我们也会看到有的园林景观设计用太湖石或者摊石作为驳岸设计进行表现的。这些石头每一种形式在适当的场合都能很好地发挥其各自的职责,展现出各自的特色。设计者们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用这些石头进行点景、取景来表现,其目的就是更好地表达景观,表达场景,营造场景氛围,等等。

石元素在场景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须把石头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切不能放错位置,颠倒黑白。什么地方应该放什么石头,设计者们一定要先研究以下石头的种类、石头的产地、石头的质地、甚至石头的颜色、石头的质量、大小、高矮、厚薄等多种因素。

石头在园林水景设计中非常重要,比如说,太湖石堆成的流水假山,它一般是放在公园,有景观水域的地方,或者是私家庭院当中。它的旁边肯定会有亭台回廊或者曲桥相互呼应,这个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美景,站在曲桥上,看对面的太湖石假山流水,是一件很优雅、很诗意的事情。同时很有意境。因此,石头常常会被用作假山流水用在亭台回廊水域当中,供人们观赏把玩。

古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园无石不雅”“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之说,可见石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在经典的景观设计中,石头这种元素符号作为空间处理中点睛之笔,除了其表象形式功能外,还具有深层次的精神思想含义。本文以北京恭王府中太湖石群、北京紫竹院公园中的叠石、珠海景山公园中的花岗石群为例,分析在园林造景中,石头的美学功能。

2 石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案例

2.1 北京颐和园里的奇石

2.1.1 “败家石”在颐和园的乐寿堂前,有一块非常奇特的石头,俗称败家石。这块石头产自北京西南的房山,相传是明朝官员米万钟发现的。米万钟乃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后裔,人称“友石先生”。他一生酷爱奇石,为此跋山涉水,走遍大江南北。一日,米万钟来到大房山寻石。他发现一块长8m、宽2m、高4m的巨石,此石经自然风化后,通体千孔百穴,嶙峋瘦透,堪称奇石。米万钟痴劲大发,欲将此石搬到北京府内收藏,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后来他听从他人建议,可以模仿秦始皇修长城时用修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于是雇用百余人,开山铺路,在严冬以水浇路,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用四十匹马拉着巨石在结冰的路面上滑行运输。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不惜花费巨资。当巨石被运到平原区域的良乡时,不少朝中官员和文人雅士都慕名去欣赏这块巨石,这一盛况也惊动了魏忠贤私党。米万钟对奸臣当政敢怒不敢言,魏忠贤手下私党捏造罪行,诬害米万钟,使他获罪丢官,这块震动京都的灵秀巨石从此被搁置在良乡,中止运送。米万钟生怕说出真情会惹出更大祸患,就假托因运石财力耗尽,只好丢弃路边,尔后人们越传越奇,就把这块大青石叫作“败家石”。

米万钟去世后,这块石头被弃放在原地,一些文人闲客常到良乡凭吊,舞文弄墨抒发思念之情。百年之后,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归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姿态不凡的“败家石”,并对其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他如获珍宝,欲将其移到颐和园中。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已经修好,为了将“败家石”运进乐寿堂,乾隆皇帝不惜拆墙破门,将其安放在乐寿堂前。皇太后得知此石来历后厉声呵斥:“此石既败米家,又破我门,其名不祥!”因此大为不悦。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考虑到母亲的讳忌,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色,改名“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大臣和太监们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和用意,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之美,赞美其中的吉祥神韵和皇权象征,竭力说服太后接受这块“败家石”,最后太后认同了此石。乾隆称心如意,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此石受到皇帝、太后的宠爱,置于乐寿堂前,似乎与皇上、太后所追崇的“乐”“寿”相得益彰(见图1所示)。

图1 青芝岫

2.1.2 石舫中国传统园林中最独特的一种水上建筑便是舫,它的建筑外形和内部结构都与舟船极为相似,故称之为“舫”。这种舫式建筑不仅可以丰富园林中的景致,还可以供人们在舫内游玩宴饮,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作为皇家园林颐和园,其“石舫”堪称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舫之珍品”,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m。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镌刻有砖雕装饰,整座石舫精巧华丽。

这座石舫建于清代乾隆时期,不过,乾隆皇帝建造这“石舫”的本意,并不单单是方便坐船畅游昆明湖,也不是因为对“舫”情有独钟,而是别有一番用意。乾隆皇帝的大作《御制石舫记》中即可以看出:“若夫凛载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虚明洞达,职思其居。”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建“舫”之初衷,其实是想借用古训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来告诫后人“水不能覆”,并喻示清王朝坚如磐石。遗憾的是,这艘大“石船”建成不到百年,就被千里迢迢乘着坚船带着利炮而来的英法侵略者所焚毁。光绪十九年石舫重建时,按慈禧意图,原为古建筑形式的舫上舱楼改建成了西式舱楼,取名清晏舫,取“海清河晏、江山太平”之意,石舫成了慈禧太后观赏风景和饮宴的地方[2]。

颐和园的这艘石船不仅见证了清王朝的覆灭和历史的沧桑巨变,更证明了只有政治清明、吏治廉洁、百姓拥护才是百世不移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兴旺的不朽基石。几经周折的颐和园“石舫”,时至今日,作为和平年代的一处盛景,仍然傲立在昆明湖之上,与周边的湖景相映成趣,成为颐和园内一大特色景观(见图2所示)。

图2 石舫

2.2 北京恭王府中的太湖石群

恭王府曾是清朝大宰相和珅的府邸,也是恭亲王奕䜣的宅院,其主人十分注重石头在园林中的美学价值。太湖石是一种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灰岩。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它以实在的物质形态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以其独具的天趣、灵性、品格和哲理来提升空间的美学质量。从园艺学角度看,太湖石的本质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合作而成的观赏石。人们将处理过的石灰岩放于水中,让它被水侵蚀,直到呈现出美丽的造型。太湖石以造型取胜,具玲珑剔透之态,多重峦叠嶂之姿。“透、漏、瘦、皱”是其主要的审美特征。从所指来看,太湖石是中国哲学观念的美学表达。太湖石作为环境中的角色,和西方古典园林造景中的雕塑的作用几乎是相同的,都能使人感到协调,感到一种阴确的情绪。只不过雕塑在空间传递的内容是阴确的,而太湖石在空间却不是一定内容的陈述,而是空间环境的一种装饰的需求,它不要求再现什么具体的人物或事件,它拥有自己的语言方式,依靠自己的信息符号进行表达。它是意象的,其意象性在审美者的感觉中是极其丰富的,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意趣,这就是太湖石的微妙和引人之处。同时,恭王府中的太湖石山还有阻隔视线、造就神秘的作用,只好符合中国古代哲学欲扬先抑、欲言还休、欲彰先盖的理念(见图3所示)。

图3 太湖石群

2.3 北京紫竹院公园里的水上叠石[3]

这是紫竹院公园里的叠石,矗立在湖面上,亭廊边,垒成一座座石山既营造出山水相依相融、又凸显出水岸线迂回曲折之感。公园的建设者们将石头横竖交叉,使其错落相间、高低起伏;同时留出几眼石洞,营造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效应,让游人不禁吟诵起苏东坡《石钟山记》里的句子,“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游人在叠石上面或行走或小坐,都有一种“人在水中游、水在脚下流”的江南水乡之感(见图4所示)。

图4 水上叠石

2.4 珠海景山公园里的花岗石群

景山公园位于珠海市中心,因其山石嶙峋古怪,酷似各种动物而得名。远眺,满山怪石起伏错落,仿如一幅天然奔马图。近观则有长鼻垂地的“双象”、振翅欲飞的“苍鹰”、憨厚顽皮的“熊猫”、横卧山涧的“猛虎”、凶相毕露的“鲤鱼”、怒火冲天的“野牛”、一堆堆石头勾勒出“望月犀牛”“双羊奔草”“镇海雄狮”等景观,让游人有置身石头动物园之感。尤其是“海鹏石雕”与对岸的“珠海渔女”共同演绎了《珠海渔女》动人的爱情神话。虽然作为经济特区的珠海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渔女的传说无疑为该公园平添了一道浪漫的风景线(见图5所示)。

图5 花岗石群

3 结束语

石文化元素作为最古老的文化元素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园林景观中,石头虽为石头,但有些石头却不再是单纯的石头,而是承载着收藏者、雕刻者、设计者特殊寓意的艺术品。作为空间要素之一,石头的种类、形态、颜色等不仅折射出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视觉的感受,更富含设计者对这些石头的理解和情感。只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这看似平常的石头之中并借助适宜的周边环境加以渲染和表现,才能展现出石头在园林设计中的独特之美。

猜你喜欢
太湖石石头园林
李卫平作品
李卫平作品
清代园林初探
别小瞧了石头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石头里的鱼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近期拍卖成交的太湖石精选
太湖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