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予鹏
(河南工业大学,郑州450000)
农业观光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农村旅游目的地,其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具有一定旅游附加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发展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保证农业生产有序进行的同时,向游客们输出各类农产品和提供休闲养生、观光游览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观光园集科研、生产、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将农业建设、农产品生产与休闲观光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尤其适合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形势[1]。
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总结和归纳,本文认为农业观光园是以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和景观资源为基础,在科学合理地应用景观设计、景区开发、农业科技等技术后将传统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科普教育、康复疗养等功能相结合,为游客提供贴近自然、感受农业生产的场所。
目前,国内各类农业观光园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其不但能够提供大量的农产品,而且在自身农业生产过程中还能让游客参与到农业生产之中,从而体验到农业劳作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根据农业观光园所提供的农业劳作类型可大致将其分为田园种植类、农产品采摘类、农业观光类等[2]。
本项目位于河南省许昌市东部的鄢陵县大马乡,其地处河南省中部,项目总规划面积为7000余亩(1亩≈666.67 m2),依据国家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的相关标准,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及其他相关旅游资源,努力将大马乡建设集生产、生态、休闲游憩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产业园区。
项目内地形呈现出较为明显丘陵特征,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处海拔为72 m,最低点处海拔为54 m,二者之间落差接近12 m。在项目场地的中部分布有2处面积不大的荒地,在其东面则有少量正在耕种的农田。在本规划中设计师将整个场地分为综合接待区、苗木林区、精品果林区、花谷观光带、自然林带、休闲运动区六大部分。
在现场调查期间设计师发现项目场地内植被分布虽然较为茂盛,但绝大多数原生植被的观赏性较差,无法适应观光园今后发展的需要,故设计师以保持场地生态为主,并结合不同分区空间功能需求,对现有的植被进行梳理和调整。
首先,考虑到综合接待区作为整个园区的门户、展示苗家文化、提供游客住宿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植物景观调整幅度较大。为了营造出更加怡人的空间氛围,设计师在分区主要道路的两侧均布置了大量颜色各异的地被植物,连续的色彩变化不仅较好地丰富了区域的景观效果,而且具有较好的空间导向作用,从而引导游客前往各个功能设施。虽然该区域内所布置的地被植物与原有植物差异性较大,但是设计师为了打造出自然山林风光,所种植的地被植物均采用了自然式的布局方式,植被之间间隔的线条较为柔和,大大提高了其与周边山林植被的契合度[3]。考虑到场地内布置了一处面积较大的停车场,为了减少其对分区环境的影响,设计师不但将其布置在远离接待酒店的区域,而且在外围种植了大量高大的乔木从而起到隔绝噪声与灯光污染。
其次,花谷景观带作为整个项目的中轴线,其也承担了串联整个园区其他功能分区的作用。同时,考虑到该区域场地较为狭长且地形坡度变化较大,设计师结合场地地形地貌特征采取了山林地区最为常见的梯田式布局,将各种季相变化较为明显的观花、观果、色叶类植物布置在其间。由于该处景观空间呈现出较为典型的丘陵地貌,上述种植在山坡上的景观植物能够形成十分壮观的“花海”景象。为了营造出更加丰富的季相变化,设计师还特别选择部分树种,从而大大延长了该区域的观景时间,有助于提高景观空间的使用价值。项目中使用的部分景观植物品种统计见表1。
表1 项目中使用的部分景观植物品种统计表
最后,鉴于精品果林区和苗木林区均位于项目场地的外围且现场植被情况较好,设计师结合场地功能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景观设计。
其一,在上述2个场地最外围进行了局部的植物品种优化,种植了部分乔木与灌木如银杏、梧桐、香樟、木芙蓉等,并对现有的植被进行了整形和修缮,去除了部分景观效果较差的植被品种,而所种植的植物不但能够补充现有植被的空缺,而且与场地内部的植被品种能够起到一定的呼应,进一步增强了项目景观空间的整体性。
其二,在精品果林区的外围由于场地坡度较大,无法布置较为通畅的游步道体系,故设计师在该区域依旧采用了观赏性游览区域的设计策略,在其中布置了大量花色、果色较为明艳的植物品种,如琵琶、无花果、白枣等,而上述植物的果实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指标能够为当地农民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
其三,为了保证精品果园能够给游客营造更多的采摘体验,设计师结合不同植物果实的成熟季节以及项目所在的气候环境条件,精心挑选了部分果树,从而保证了果园内可供有课采摘的果品络绎不绝。其四,在苗木林区设计师充分利益场地采光和排水条件较好的优势,将林业育苗和景观绿化相结合,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一定的额外收入。项目中使用的部分果树品种统计见表2。
表2 项目中使用的部分果树品种统计表
在本项目的红线范围内现有1条河道,其作为周边丘陵的排水通道,设计师则采取了多种设计手法进一步提升河道的生态性与景观性。
鉴于丘陵内部河道的水面线变化频率较大,无法满足园区景观需求,设计师在河道下游段结合建筑物与路网布局等场地开发利用条件,设置了多道生态堰坝,从而在枯水期能够在河道内保留一定量的水面以满足游客赏景游玩的需求,当园区遭遇高强度降雨时所设置的堰坝可迅速降低高度,加快河道行洪速度以保证园区的防洪安全。由于堰坝的存在使得园区内的水系得以保存与维系,整个园区内的水系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性,其贯穿了整个园区的所有功能分区,在河岸两侧设计师还布置了大量的水生植物,如美人蕉、荷花、睡莲、菖蒲、芦苇等。
为了营造出更加优美的水系,设计师除了保留现有的带状水系外,还在水系中段布局了几处较为宽阔的水面来调节整个水系的韵律美。在水系的宽阔处设计师还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构建了部分跌水和喷泉等水景设施,高处的流水从跌水上不断奔涌而下,流水在石阶处激起朵朵浪花,每当微风拂来水汽便向四周弥漫开来,这便给周边的水生植物披上了一层晶莹的“外衣”,而流水激荡在山石上所发出的悦耳声也进一步增强了景观空间的意境。在接待中心处,设计师还利用地形高差营造了一处中式假山水景,游客能够通过隐藏在假山间的石阶轻松地往返接待中心与停车场,不但大大缩短了游客在上述2处功能区域之间的行动距离,而且也减少了因地形高差而另行建设人行通道的费用。
地形设计是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丰富多变的地形不仅能够给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观景体验,而且可以降低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尽可能地减少了对于地形地貌的改变,不但可以节省大量土方施工的费用,而且对于控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都具有有利影响。
在本项目中现有的地形呈现出“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的特征,在坡降比较大的区域内尽量维持现有的地形地貌,杜绝大面积的地形营造,仅仅在部分重要节点处进行适当的地形改造,而在改造时积极采用架空平台来削减工程量。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区域,考虑到周边山体在降雨期间将受到大量的地表径流冲刷,故设计师还在此区域内布置了许多景观花台来持续削减地表径流的动能,并配合花台内种植的各类植物共同提高区域的水土保持能力。
农业观光园在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村区域就业形势、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作为提升园区整体形象,强化旅游服务能力等指标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效,也只有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更加突出每处农业观光园的特点,让其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