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科研基地运行机理

2021-12-24 18:42刘小龙李红岭
农业工程 2021年4期
关键词:机具全程机械化

张 华,刘小龙,孙 伟,李红岭,李 辉

(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0 引言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发展格局和农村发展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产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诚然,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条件,而高校科研基地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必要前提[2]。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高校科研基地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鼓励高校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领头羊”,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引入农村,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工作强度,节省农村种植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而且能够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变农村贫穷面貌,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目标。

1 科研基地建设及运行路径

1.1 科研基地建设

依据《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2015—2019年期间,政府财政加大对用于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技基地建设的投资,主要解决农产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落后、工艺及装备技术集成、工程化研发能力不足、科研能力转化与应用滞后等突出问题,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实施“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西北地区)建设项目”。该项目2017年投资1 44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 31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31万元。项目于2017年11月20日开工,主要内容为在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配套购置相关仪器设备35台(套),在甘肃农业大学武威黄羊镇教学科研基地新建电力线路465 m,机耕道3 080 m,围墙817 m。2020年期间已完成工作:①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建设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②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厂房内部两台天车已完成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③35台(套)设备已完成供货、安装、调试和培训任务;④在甘肃农业大学武威黄羊镇教学科研基地种植马铃薯约33.3 hm2(500亩)。

1.2 运行路径

1.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基地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科研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并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各种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有关部门应持续颁发政策文件,鼓励各大高校在巩固脱贫攻坚优秀成果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继续贡献力量。

1.2.2 强化组织领导能力

一个团队或组织的长久运行离不开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同样的,高校科研基地建设亦需要成立领导服务小组,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1.2.3 完善考评机制体系

甘肃农业大学领导部门应联合机电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成立专门评审委员会,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和成效等公共价值为评价导向,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农业科研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1.2.4 积极创新技术示范

高校科研基地内部及外聘专家通过创新帮扶形式,建立专家创新基地和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吸引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手把手进行技术示范服务。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多种先进技术,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使高校科研基地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不断树立典型,并宣传推广其成功模式[3]。

1.2.5 鼓励多方合作共建

高校科研基地应该树立“多方合作共建基地”的理念,以服务科研和实现公共价值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学科、突出专业技能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性地开展“高校科研基地+农业科研单位+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方共建形式。鼓励科研基地积极组织课题组和实习团队进驻基地开展田间试验,进行技术示范,不断宣传新成果和新技术,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贡献力量。

2 科研基地的功能

高校科研基地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因此具有公益性质,主要目标为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4]。高校科研基地产品既包括论文、机具、农业技术规范、专利、新模式和新方法等知识性产出,也包括有形的农产品,如马铃薯等[5]。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的主要功能如下。

2.1 研发机具迈开乡村振兴步伐

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厂房内部购进两台天车和35台(套)先进设备为基地直接研发机具创造了先决条件,为机具零部件的制造提供了平台保障。基地内教授和基地外聘请教授为机具研发提供技术指导,对机具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提供技术保障,农机具的研发与使用推广迈开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2.2 科学试验铸造“工匠”精神

甘肃农业大学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工程建筑总面积10 789 m2,其中“全程机械化项目”建筑面积6 954 m2,“淀粉副产物综合项目”建筑面积3 835 m2。宽广的试验场地和肥沃的土质为马铃薯全程化机械试验提供有力条件,科学的试验方式体现了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3 产业带动促进农民增收

甘肃农业大学武威黄羊镇教学科研基地种植马铃薯约33.3 hm2(500亩),基地选种优良品种,产出是其他马铃薯品种的1.2倍,口感香甜,当地及周边农户纷纷订购种子,打算种植相同品种的马铃薯,不仅促进了马铃薯品牌效应的形成,带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目的。

2.4 人才培养注重人力资源储备

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致力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机电工程学院合理规划和安排各种实习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到农村就业,脚踏实地的同时勇于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储备功能。

2.5 技术引领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拥有先进的机具生产设备,由机电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马铃薯种植机和收获机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和当地农民的认可,覆膜滴灌技术的运用在干旱的大西北有得天独厚的防旱优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示范应运既是高校科研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又能为农户现场指导,提升农户对机具的操作水平,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

3 运行机理

3.1 动力机制

3.1.1 政府政策推动

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和服务型国家的要求和农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国家出台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年)》政策文件,为高校科研基地建设提供政策保障。由于农业技术的公共性,往往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来为农村提供公益性技术。高校集聚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教师,在政府部门政策的推动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鼓励高校教师组成团队并建设科研基地,既能弥补政府无法提供专业技术等公共产品的不足,又能满足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农村改造和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需求。当地政府利用其优惠政策,引入高校科研基地,不仅为当地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压力、改变村容村貌和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目标。

3.1.2 经济发展要求

经济发展的要素为土地、资金、科技和管理等,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条件之一,高校科研基地的建设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变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6]。甘肃农业大学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依托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技术人才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地及周边农村实施相关农业技术指导,并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推广运用,真正实现了书本理论与种植实际的结合,不仅节省了种植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而且规模化种植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1.3 高校科研竞争性增强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升级,高校科研竞争性日益增强。高校科研基地是高校科研能力建设的有力支撑,科研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学科建设及其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依据其发展特色和自身优势,整合科研资源,建立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科研基地,既能够提升其综合实力又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另外,科研基地的建设对申请相应科研项目具有突出优势,能够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获得经费支持,并能加快研究成果的产出速度,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3.1.4 机械产品试验场所需求

高校机械产品试验受城市规模扩大和土地资源成本增加的影响,城市郊区的实验田地由于面积较小,成本过高而无法满足机械产品试验标准的要求。另外,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需要较大面积的土地、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条件等要素,农村土地宽广、地质肥沃,气候条件适宜马铃薯生长,将科研基地建立在农村不仅能够满足机械产品对试验场所的要求,而且能够对机械产品起到推广宣传作用。

3.2 运行原则

甘肃农业大学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运行秉持公益性原则,以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为宗旨,以研发农作物生产机具及其试验为主要目标,解决农产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落后、工程化研发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滞后等突出问题的同时为当地农作物生产加工提供技术指导,推广宣传当地优势农产品,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特色产业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3.3 运行模式

高校科研基地以政府政策和其科研发展需求为依托,利用高校优势资源为科研基地注入专业技术人才,专注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研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机具,助推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与应用[7]。甘肃农业大学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采取“高校科研基地+农业科研单位+政府+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合作方式,秉持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运行理念,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3.4 运行机制

(1)政府对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实行合同管理机制。当地政府与甘肃农业大学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签订合同,合同内容包括基地的建设规模、中长期发展目标、优先领域及对政府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基地运行过程中要遵循政府对高校科研基地的宏观调控。

(2)交流与合作机制。甘肃农业大学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立与农业科研单位、当地政府、合作社、农户和企业等相关利益方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机制。基地与科研单位的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的进步,基地与政府、合作社、农户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可拓宽其发展路径,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3)设备共享使用与管理机制。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使用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通过多学科交叉和多部门合作方式,最大效度地使用高精尖仪器能够解决仪器设备闲置问题,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8]。如甘肃农业大学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将购置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和3D打印机预共享使用,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打破了高校故步自封的僵局,进一步助推了合作交流机制的形成。

(4)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甘肃农业大学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研发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型专利,基地不断完善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机制,由专业技术人员研发的马铃薯收获机和挖掘机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认可,专利转让和机具出售资金为基地后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5)评估监督机制。目前,国内关于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的研究较多,而关于科研基地评估的研究较少,但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之下,对科研基地绩效评估是必不可少的[9]。国内绩效评估方式主要有内部自评和第三方评估两种,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内部自评主要通过内部专业人员从基地建设依据、资金管理、项目运行、监督机制和效益等方面进行考量,由于内部人员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独立性不强,自评结果的公平公正性难以保证。而第三方评估机构置身于基地之外,采取评估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人及项目经理综合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并监督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从评价结果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是科研基地长足发展的前提。

4 结束语

农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任务[10]。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政府政策推动、经济发展要求、科研竞争压力和机械产品试验场所需求等多重要素推动之下成立北方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基地以研发机具、科学试验、产业带动、技术引领和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坚持“高校科研基地+农业科研单位+政府+合作社+农户+企业”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提升了工艺及装备技术集成和工程化研发能力,助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的同时,缓解当地就业压力,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体现了科技引领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机具全程机械化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打造新亮点!山西将这个产业的7类机具全部纳入补贴!
刍议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机具管理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手工制鞋全程LOOK